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2548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要理清两汉儒学之发展, 首先要理清的是两汉儒的概念。 汉儒和先秦之儒不是一个关系。先秦的儒家,早期我们能够看见的是孔门诸弟子对于礼法的争执,例如“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括发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绖而入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礼记檀弓)这群孔门弟子更多的是关于实行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具体做法的讨论和执行。中期的孟子开始研讨关于“人性”的形上之说,讲求“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由在孔子时单纯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如: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

2、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走向了更为道德意义和思想意义的一个思想范畴。宋儒也曾经夸赞孟子,在孔子的仁之上加上了义, 仁之为仁义, 此间便有无限文章。 至于到了后期的荀子上,一方面他批判各家的学说, 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展对 “礼”, “兵”, “君道”,“臣道”,“法刑”等理论探讨。本质上看,先秦之儒是由实用(辩论礼所实行方法的正确与否)转变到形上

3、(开展大范围的理论的探讨)之路上。用后世的标准,他们是名至实归思想家(尤其是到后期)。这是先秦部分。但是两汉的儒不一样。两汉的儒,不再以单纯形上论做展开探讨,他们首先开展的是对“六经”的整理、辨析和注解,考汉书儒林传: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適戍以立号, 不满岁而灭亡, 其事至微浅, 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

4、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里面很清晰的辨明了,两汉经学兴盛的始因: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我将此看做两汉之儒的先声, 两汉之儒是经师,他们当然也要看儒家的著作,但是,他们的思想绝非固守着儒家的准则,而是驳杂化的。我们如果分析汉书艺文志,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汉代学术的两种倾向,一种,就是我说的经师,他们谋求解经阐义,一种,是想成“一家之见”的汉代诸子,这些人著作,无论是有着阴阳家理论的董仲舒春秋繁露

5、,有着刑名之说的贾谊新书,他们都无一例外的进入了儒家的部分。所以,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一点的是,两汉的儒是杂家化的。在艺文志中,有这么一句话,“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汉书艺文志)这不是单纯的说说,而是两汉诸子的写照。但是,在两汉人自己的眼里,他们是标榜自己为儒家,为孔子的传人,这却是无法抹杀的。汉书儒林传中也将此点讲的很明显: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

6、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两汉的经学的兴盛,政治无疑是重要推手。而因为政治的干预,经学之后,出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也是一大奇观- 谶纬学说的兴起。 当然这是后话, 我们先将经学理清。经学的发展, 是经师们政治观的相互之间的批判交流推动的。他们推崇六经阐述,正是“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汉书儒林传)”,但是所谓的“成法”的概念、内涵是什么?这个是需要辨清的,这群汉儒便是基于此得出自己不同的政治理念(政治观),相互来辩论的,那么这群汉儒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呢,引用 叶微香 的观点:一种是礼治,以前期贾谊后

7、期韦玄成为代表。 一种是德治,以董仲舒为代表。一种是从天,以刘向歆为代表。这群经师既有相互教授(因),也有独到一家(革)。于是今古文学起,五经博士废立,由形上的攻讦影响到了在形下的争嚷。这些也是两汉经学之常态。而因为经学的政治性,更加体现政治本质的谶纬开始兴盛。 有意思的一点是,无论谶纬之学的何种著作, 他们都是托附孔子写的。 为什么?道统。 两汉政治理念讲求道统,他们的道统是:孔子- 子夏- 荀子-诸汉代经师。如谷梁传谷梁子名淑,字元始,鲁人,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谷梁传。传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 申公传博士江翁。( 唐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注疏序 )再如毛诗:“孔子删书授卜商,卜商为之序

8、,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 根牟子授赵人荀卿, 卿授鲁人毛亨, 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 三国吴 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有这样的道统, 因此他们的经学和谶纬是在正统性上有承认的。而这些谶纬也因为这种正统性, 能够作为两汉解释群经的重要参考书。谶纬发展的可能, 是在政治和经学相结合的基础上才得到的。这些谶纬,如:王者德至草木则芝草生(御览休徵部一引孝经援神契)再如:孔子曰:洛书摘六辟:“建纪者,岁也。成姬仓,有命在河。圣孔表雄德,庶人受命握麟徵,易历曰阳纪天心。别序圣人,题录兴亡,州土,名号姓,辅叐符。亡殷者纣,黑期火代。

9、”(武英殿聚珍本洛书摘六辟)这些无不是谋求通过神秘性来阐解政治理念(政治观)的正确性。因此,正是这种和政治的密切性, 以至于到了后代, 不得不以国家手段来禁止禁毁。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谶纬正是如此。纵观两汉之经学发展,是政治观的争论,而后期,以郑玄、许慎等为融汇古今文的经学代表, 因为文字的训诂, 却成了清代朴学要宗法的对象。这也不可以不说是另一种兴亡吧!而纬书- 所代表的政治理念解构,伴随着经学而起,伴随经学而废,但是依托经学的实质在,又曷足怪哉?看到题主问题的说明,很开心。心平气和,以此诚意治学,吾辈之楷模。如此,小道识浅,僻居荒野,见闻源流与诸君不同,却愿献丑以飨同好,不足观省之

10、处,还望不吝指点。一. 经纬:皆织也。说文所按:纵丝为经 , 横丝为纬 , 凡织, 经静而纬动。经纬之义甚明。经为常体,纬为变用。经为道,纬为术。术本于道,离道则术不足以验。以术为学,比之以经,当慎之。却不可废。 何以?凡织以机杼, 必先立其经,后以织梭动而贯经而围束之,布得以成。围者纬也。不得贯束,其布难成,其治难施。以纬乱经,汉儒之过也。有经而无纬,后儒重经教道统而轻术工法用也。此致我华夏衰微之一因也。因噎废食,实乃憾事。此为经纬之由来。广义的经纬啦。二. 谶纬:谶者,前定徵兆之言。言之则易,故隐语之。本无过错之处。而纬学为占验之辞所汇。占卜预测是智慧生物对于未知的渴望,这点上,古今中外并

11、无二致。 科学无非也是提炼已有的现象总结出规律,去验证于各种已知未知乃至预测未来而形成的学问, 进而创造新的东西才昌盛起来的。方术占式是中国古人达到此目的的方法。 背后一样有着先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记载这个基础的就是经。失去这个认识的基础,这个就成迷信,想当然,祸害。乱儒不以修身达此根基为要, 而强以象应事, 作假为谶,坏兆败机。 反集而成学,乱鬼神祭祀,上使君臣不政,下令民心不安,天失其常,巫鬼横行,瘟疫四起,以致汉末天下大乱。算的上造成汉朝崩溃的一个主要肇因。谶纬来自方术,方术的源头可谓上古。就不多讲了。谶纬之前就有方术,谶纬之后的方术系统化, 而且基本都被所谓失传的谶纬之学改造了一遍。

12、我们现在所有术数的基础几乎都在汉代形成。而且并非没有道理,诸如,纳甲,纳音,三式,进而压胜符咒等等。所以真正要掌握必得先学经,再学纬,有道有术,进而通神明。而且最大的谶纬之学,还是保留下来了,就是周易。周易,原本是占卜之书,却因三圣而成经,不得不说,实为纬学之根。现在的周易其实即经且纬。还有宋儒,几乎都有图谶的学问,朱子那书里,可是有太极图的,严格来说,这也是谶纬之学啦。 所以,其实抛去汉儒发展出来那种神叨叨的为了政治目的瞎编的东西。纬学有点类似于化学。 经验总结而成的半经验式的学问。但是我非常同意几位先生所言, 纬学一定要在有经学的基础上学习。不然失本就变成了迷信之学,骗子之学。三. 儒家三

13、学:关学;理学;心学。这是宋后儒家的三驾马车。到了清朝,先有船山实学, 后有乾嘉朴学。 其实汇集起来反倒是能至先圣之道。其中关学最精,实言大本,破佛学诸弊,复我华夏本来之学。道之为物也。以此为基,纬学无害而有益;理学为正统多年,似老却非,实为儒欲统佛老而不得已也。心学能接西学,却流于东瀛,故使其维新明治; 实学接唯物之说, 实为本朝毛公之根基;朴学接今之汉学考古,朔古寻根,日后更有大用。以此观之,今世经学而未绝。纬学门槛甚高,却非不可能也。道统无术以用,何以应西学?观彼之学,善用器术格物以精其学。 吾道若有经无纬, 有道无器,何能以术精益吾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非以此不足以复华夏之文明也

14、。儒道莫再相争,道术莫再相轻。百年之后,方有可观也。纬学附经学而生, 然而却走向了另一条路。 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承战国末期齐学而来。其实汉初学术的渊流便是稷下齐学,以燕齐特有的方术阴阳, 杂以儒道名法而成大宗。题主的知识相当丰厚,稷下之学就不用再说明了。胡适先生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以齐学为战国末期学术主流,我认为非常精当。齐学十分庞杂, 不能单单以流派限定, 可姑且称为杂学。 从秦皇对方术的迷恋,朝中儒学方士的盛大以及坑儒,可见齐学的影响在秦代是主流的(儒学、方士并称,实则皆是齐学,齐学博杂,偏儒则复古,偏阴明则迷信)。汉初黄老之学, 更是直承齐学。 司马迁推黄老学说创始之人,出生便是战国末

15、期燕齐, 黄老之说外无为, 内阴柔(景帝阴柔之术) ,杂以阴阳刑名 (史记有“文帝本好刑名”),与稷下齐学相当。学术思想本是渊流相承,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绝不是与黄老之学无关,而是从其中发展而来。我想题主很清楚董仲舒的思想与儒学的关系远没有与阴阳、名家的关系密切。其所称道者实在“六经”,而非“儒学”。六经乃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 儒学只是主复古更多而已。 后世对儒学的地位的尊崇,对孔子、六经的说法,那也是后世的事情,先秦西汉之时的儒家与我们所理解的其实出入很大。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孔子之科”,一是因为孔子述传六艺,二是因为其复古需要。所以仲舒汉武所尊是六艺六经,间尊孔子。(武帝废孟子博士,亦可见其非尊儒学)。具体可见钱穆先生两汉博士家法考。因此我们以董仲舒尊经而非尊儒与其学说乃是远承稷下近承黄老为前提,可以更好地证明: 董仲舒一开始便是以纬学来创造学说的,以纬释六经, 可以说是两汉纬学的决堤之兆。先随便谈谈想法吧,很粗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