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景区介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24531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0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景区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泉州景区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泉州景区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泉州景区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泉州景区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泉州景区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景区介绍(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级 别 国家一级成立时间2006 年 5 月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 年 5 月正式对外开放。总投资 1.8 亿元,占地154.2 亩,面积为23332 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四层,高度为43米。采用 “ 天圆地方 ” 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 出砖入石 ” 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配套的景观广场面积达19000 多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规格、档次最高的一个广场,其入口处的“ 九龙柱 ” ,高 19 米、宽 2米,是

2、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 九龙柱 ” 。博物馆二楼为该馆基本陈列闽台缘 的展厅, 展示面积3466 平方米, 展线长达1000米。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七个部分、二十一个单元、 八十七个组合, 以殷实的实物、 文献、 图片等资料, 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博物馆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展和临时展览的展厅。乡土闽台专题展面积1500平方米,按照 “ 春、夏、秋、冬” 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

3、俗风貌。临时展厅面积1500 多平方米,可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及活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动的平台。组成部分第一部分: 远古家园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两地原始文化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两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第四部分: 开发同工, 数以百万计身强力壮的福建移民,渡台把宝岛从荒芜之地开发为富庶之区。第五部分:文脉相承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第六部分: 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台,带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

4、建。第七部分:风俗相通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首先是一座台湾海峡地形变迁示意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湾岛的连接情形。 当地球进入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是距今1.8 万年前, 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到最低位置,低于海面150 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但冰期结束后,

5、海平面又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旁边是体现台湾岛和台湾海峡形成的七幅直观图。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地发现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

6、 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 右肱骨化石 ” 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 “ 海峡人 ” 。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对比中,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 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史前文化中, 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砾石偏锋砍器、 细石器、

7、手斧等文物, 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 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 石矛、 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 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 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首座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从工程建设到展厅布置,每一

8、个步骤都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总投资1.8 亿元, 占地面积154.2 亩,高度为43 米,主体建筑面积为23332 平方米,共分为4 层: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和设备用房等;二楼为综合主题馆;三楼为专题馆;四楼为信息及研究中心办公室场所。通向观景天台的屋面斜阶在设计时就充分运用儒家“ 万物归宗 ” 的思想及闽南建筑特色,而“ 和其入口处的 “ 九龙柱 ” ,高 19 米、直径 2 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 九龙柱 ” ,柱上蟠龙腾飞,栩栩如生。“ 九龙柱 ” 重达 135 吨,前面的卧碑宽12 米、高 2.5 米、厚 1 米、重达 70吨,由一块完整

9、的砻石构成。这块卧碑与一对“ 九龙柱 ” 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 九龙吐珠” 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海峡两岸的关系坚如磐石。巨幅石雕位置:博物馆二楼平台前走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最抢眼的要数二楼平台的两幅石壁雕了。这两幅长各16 米、宽各 4.5 米的巨幅浮雕内, 不仅容纳了海峡两岸共同瞩目的妈祖女神和泉州人文景观与著名史迹开元寺、东西塔、老君岩、泉州南音、拍胸舞等,而且还将台湾的高山族文化、阿里山民俗和鹿港古渡等尽收其中,让海峡两岸的同胞一走进博物馆参观时,就感到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渊源,亲切感油然而生。火药爆绘壁画“ 巨榕 ” 位置:博物馆二楼中庭泉籍旅美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在中国闽

10、台缘博物馆成功爆绘了一幅巨型火药爆绘壁画。该画高 18 米、宽 9 米,面积达162 平方米,创该类画世界之最,堪称是“ 世界最大火药爆绘壁画 ” 。这幅爆绘壁画题为同文、同种、同根生,是蔡国强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的献礼之作。 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作品后面运用现代化LED 灯光艺术和现代化电脑技术控制,将180 个百家姓显像在这幅壁画上,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这幅壁画寓意深远,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综合主题馆位置:博物馆二楼展厅亮点:1500 多件文物文献展示“ 五缘 ”综合主题馆是整座博物馆陈列的核心,总面积达

11、3466 平方米。整个布展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闽台关系的“ 五缘 ” 来设计,分七个部分共21 个单元, 87 个项目。其中,地缘、血缘、法缘和商缘单独各作一部分,即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而文缘由于内容较多,则分设三个部分,即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在这七部分前还设置了序厅,展示了古 (清)代闽台的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还通过 “ 前言” 对该馆所要展示的内容以及闽台两地深厚的“ 五缘 ” 关系进行提示。在主题馆共展出了1500 多件文物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见证了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将再现闽台骨肉亲的种种历史场景。综合主题馆的展览线长度1000 多米,整

12、个展厅空间既宽敞又不失丰满,参观流程比较顺畅, 参观时间需90 至 120 分钟。 主题馆艺术创作共33 个,安装 18 个大小场景, 再现了闽台关系史中重要事件,让观众更有历史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布展的过程中,采用声、光、电等最新高科技手段,设置了5 台多媒体幻影成像场景,提高了布展的可观性和娱乐性,让观众寓教于乐。同时,还设置了“ 寻根问源查姓氏” 等触摸屏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参观者的互动参与性,真正做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 乡土闽台 ” 专题馆位置:博物馆三楼西展厅亮点:闽台四季习俗大展示在这个面积为1520 平方米的展厅里,别具一格地按“ 春、夏、秋

13、、冬” 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拜年的团圆场景,闹元宵的喜庆场面,迎春的美妙画卷,清明的祭扫习俗“ 半月沉江 ” 、“ 南海金莲 ” 、“ 白璧青云 ” ,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竟是泉州素食名菜。乡土闽台专题馆还专门介绍了泉州的美食,帮我们将泉州各种美食了解“ 透透 ” 。闽台民间工艺精品展位置: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亮点:两岸高品质工艺品集体亮相它们是由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各会员单位提供的,都曾屡获国家、 省、市各类大奖。台湾方面展品则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发函邀请参展。泉州的展品种类有惠安石雕、惠安木雕、 泉州木偶、 泉州刺绣、 德化瓷器、 永春漆篮、 泉州脱胎工艺

14、品、神将盔帽、 泉州花灯、竹编工艺、铜制器具;台湾的有金门陶艺、琉璃工艺、 交趾陶艺、 木偶、 宗教、木雕、石雕、琉璃;此外,还有闽台民俗宗教展品,有神将阵头、盔帽、阵仗、铜器、绣仗、文轿、武轿、神像等,以及宗教庆典的各类道具。闽台著名画家作品展位置:博物馆三楼东展厅亮点: 10 多位闽台著名画家展出100 多幅作品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财富,起着沟通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作用。闽台一衣带水,原本一家,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关系密不可分。闽台翰墨情缘密切,自古以来交往频繁,成为维系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元寺景点级别国家 4A 级景区开放时间08:0017:30

15、 门票:免费成立时间: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 年),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 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 年 )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 )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寺焚毁,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78000 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 、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院;西翼有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

16、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1300 年间,大开元寺随世道兴衰,屡修屡圮.历尽风霜。唐长寿元年(公元 692 年),莲花道场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 705 年 ),在改名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又改称开元寺至今。迨至两宋,泉州开元寺不断发展,香火日盛,周围没有不相统属支院达120 所.至元二十二年 (公元 1285 年),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剩平章伯颜奏请,合支院为一寺,赐额 “大开元万寿禅寺“,其后 40 年中 .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据温陵开元寺志载.其实 “禅风远泊,衲子兢集“,“食常万指 “,寺有僧人千余,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也是全国少有的大寺庙,迨至元末,泉州兵荒马乱,“饥谨洊臻,盗贼并起“,寺因之衰落不振。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 1398 年),朱元璋命僧正映为寺主持, 修举废坠, 芳渐次中兴 .成化 ,弘治 (公元 1465-1505年)间,再度衰落 ,,禅林规制 ,日就陵夷”。佛寺和僧舍废为民居.甚至戒坛为火药匠所据,并侵及法堂,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