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2029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2016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正定中学2016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第 1 卷(阅读题共70 分)甲必考题( 45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 私” 。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的俗语。 “ 私” 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 带了他的家庭” 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 这句话模糊得很, “ 家里的 ” 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

2、个人,“ 家门 ”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 ” 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成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

3、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 己” 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讲究人伦,“ 伦” 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 推” 字。他先承认一个“ 己” ,推己及人的“ 己” ,对于这 “ 己” ,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本立而道生。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 己” 作为中心的,并不是个人主义,

4、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 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

5、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 群” 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 天下 ” 。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 己” ,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选自差序格局 ,有删改)1.下列关于 “ 差序格局 ”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旗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C.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6、下” ,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 义务界定得很淸楚。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 克己 ”“修身 ” ,做到 “ 木立而道生 ”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 C.与中闻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

7、地位 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俗语说 “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 私” 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B.我们的 “ 家” 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融;一旦 “ 树倒猢 狲散 ” ,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C.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 公” 还是 “ 私” 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阁里,向外看是为私,向内看也

8、可以说是为公。D.儒家讲求 “ 伦”“推” 的前提是先承认“己” ,对于 “ 己” ,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 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李祥,字元德,常州无锡人。隆兴元年进士,为钱塘县主簿。时姚宪尹临安,俾摄录参。逻者以巧发为能,每事下有司,必监视锻炼,囚服乃已。尝诬告一武臣子谤朝廷,鞫于狱,祥不使逻者入门。既而所告无实,具以白尹,尹惊曰:“ 上命无实乎?” 祥曰: “ 即坐谴,自甘。” 宪具论如祥意,上骇曰:“ 朕几误矣,卿吾争臣也,遂赐宪出身为谏大夫,祥调濠州录事参军。安丰守臣冒占民田,讼屡改而不决,监司委祥,卒归之

9、民。未几,其人易守濠,以嫌换司理庐州;守出改官奏留之,不可。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大学博士、国子博士、司农寺丞、枢密院编修官兼刑部郎官、大宗正丞、军器少监。言: “ 忝朝迹八年,在外贤才不胜众,愿更出迭入由臣始。“ 出提举淮东常平茶盐、淮西运判。两准铁钱不定,祥疏乞官赐钱米销滥恶者,废定城、兴国、汉阳监,更铸绍熙新钱,从之,淮人以安。迁国子司业、宗正少卿、国子祭酒。韩侘胄恃功,为丞相赵汝愚所抑,日夜谋引其党为台谏,以摈汝愚。汝愚为人疏,不虞其奸。侘胄逐汝愚而难其名,擢其党将作监李沐为正言。沐奏:“ 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乞罢其政。” 汝愚出浙江亭待罪,遂罢右相。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之日顷寿

10、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汝愚不畏灭族,决策立陛下,风尘不摇,天下复安,社稷之臣也。奈何无念功至意,忽体貌常典,使精忠巨节怫郁黯暗,何以示后世?” 除直龙图阁、湖南运副,言者劾罢之。于是太学诸生杨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书留之,俱得罪。主冲佑观,再请老,以直龙图阁致仕。嘉泰元年八月卒,谥肃简。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汝愚以言去国 /祥上疏争之曰 /顷寿皇崩两宫 /隔绝中外 /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 / 命如发B.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 /隔绝中外 /汹汹留正弃印亡去/ 11 如发C.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 /曰/顷寿皇崩 /两宮

11、隔绝 /中外汹汹 /留正弃印 /亡去国 /命如发D.汝愚以言去国 /祥上疏争之 /曰/顷寿皇崩 /两宫隔绝 /中外汹汹 /留正弃印亡去/ 国命如发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 尹临安 ” 的“ 尹” 即府尹,在这里是担任临安府尹。“ 摄录参 ” 中“ 摄” 是代理的意思,“ 除直龙图阁 ” 的“ 除”表示解除官职。B. “ 国子祭酒 ” 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国子学或国子监主管官的名称,主要负责传授儒家思想,主持最重要的礼仪 祭祀活动。C. “ 忝” ,辱 ,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如“ 恭在知交 ”“忝厲知己 ”“忝列门墙 ”“忝为人师 ” 等。“ 忝朝迹

12、 “,意为对在朝做官感到有愧。D. “ 致仕 ” 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 致仕 ” ,古人还常用“ 致事 ”“致 政” “休致 ” 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祥办案求实。 他曾阻止逻者的监视锻炼,为一个被诬告的武臣子洗刷了罪名,这事受到了皇帝的称赞。B.李样爱护百姓。有安丰守臣胃占民田,打官司多次修正,未能归还。上级将此案交给李祥办理,最终归 田于民。C.李样治理有方。在治理两淮期间,针对“两淮铁钱比不定” 情况,请求更铸绍熙新钱,最终使百姓得以安宁。D.李祥直言敢谏。丞相赵汝愚被正言李沐所奏而罢相,李祥直言

13、进谏,因此惹得皇帝生气而罢免了他的官 职。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具以白尹,尹惊曰:“ 上命无实乎?” 祥曰: “ 即坐谴,自甘。”(2)韩侘胄恃功,为丞相赵汝愚所抑,日夜谋引其党为台谏,以摈汝愚。(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 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张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初冬夜饮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8.苏诗表现了梨花怎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5 分)9.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梨花 ” 和“ 雪” ,但在诗中主、 宾地位不同, 两首诗表达的

14、情感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贺雁门大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一句是: “,。”( 2)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慨叹:“,。”(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表现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乙选考题( 25 分)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

15、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 分)生死一线牵张弘“ 生死一线牵 ” 是一座峰的名字,之所以被叫做“ 一线 ” ,顾名思义,通向峰顶的山路非常窄,走在山路上的人就如同走在一根钢线上。虽不及华山之高,但惊险程度绝不亚于华山的“ 鹞子翻身 ” 和“ 天梯 ” 。然而,为什么被叫做“ 生死一线牵 ” 呢?这就要从明清年间说起了。据说,明清年间,当地有位富商叫贾伦,白手起家拼得一身财富。在当地大有名气。然而,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意外发生了。他的胞弟勾结外人,里应外合,夺走了他的一生的心血。心灰意冷的贾伦爬上了那座被后人称作“ 生死一

16、线牵 ” 的峰顶,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处于黄金时段的生命。然而他却不知,他的发妻联合儿子和贾伦的忠实拥护者最终夺回了财富。而家业虽然夺回,君已不在,贾伦的妻子数年后郁郁而终。而后,但凡生意失败的人都会选择爬上“ 生死一线牵 “,想以此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让人们惊奇得是,很多年过去了,上山寻死的人不计其数,然而死在山上的人却屈指可数。他们均是鸡鸣启程,未死之人皆次日正午返下,脸上总会有股气势,如同得胜的将军。从山上下来的人个个守口如瓶,对山上面的事情只字不提,只说,山上不可随便靠近,否则会有性命之忧。这样,“ 生死一线牵 ” 不但惊险无比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普通老百姓也对他敬而远之。到了清朝末年,“ 生死一线牵 ” 在当地百姓口中是越传越玄乎,甚至有人说山上有位仙姑,她能够给上山寻死的人指一条明路,这个消息传到了京城里,不少人对这“ 生死一线牵 ” 自然是很感兴趣。王家的幺子王仁,对于神神鬼鬼的事情深信不疑,自然对“ 生死一线牵 ” 或者说对 “ 山上的仙境 ” 更是上心。他想尽一切办法想套出 “ 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