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城市地理学复习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61978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工城市地理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工城市地理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工城市地理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工城市地理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工城市地理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工城市地理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工城市地理学复习(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地理学复习城市地理学复习第第 1 章章 绪论绪论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研究:主要研究、评价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对 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特点、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 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等 3.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4.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规模、形态、职能)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研究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1970 年代以来,它才逐

2、渐成为综合研究 城市特有经济关系,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问题(如城市的财政税收,城市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的投资来 源等)与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研究成果有可能直接解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给城市带来 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经济学与实际结合更紧密。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时,往往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或是研究经济问题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时,往往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或是研究经济问题 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城市地 理学十分注意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

3、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亦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以研究社会问题为己任,而城市以人口密集为首位特征。因此,许多社会问题都较 为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这些问题也称为城市问题。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在城市里,不论什么事,只要构成“问题” ,必然与城市居民发生联系,必然是个社会问题。1970 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问题 的日趋严重,城市问题也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在研究方法上,城市地理学和 城市社会学互相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合。两门学科的区别仍明显,城市地理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性,强调问 题产

4、生和解决的空间性,为政府决策作参考;而城市社会学则注重社会实践,探讨促进社 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社会进步的具体政策。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 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指导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 的公共政策。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 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 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主要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 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城市地理学

5、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 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 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 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主要研究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 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城市生态学源于帕克、伯吉斯等人于本世纪 20 年代创立的人类生态学。他们多以 社会现象来类比生态世界,认为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与居民活动中,存在着与生态学中相 似的模式与联系。城市生态学

6、到 1950 年代以后,随着城市问题日趋增多和严重而大规模发 展起来。早期的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地理学家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建立地域结构模式产生了 很大影响,并使地域结构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50 年代以来,城市生态学和城 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都迅速拓展,并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 为城市地理研究所吸取,并融汇在有关城镇体系、城乡关系、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城 市中心作用和中心城市作用等研究之中。第第 2 章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三种城市地域类型: 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1)城市的行政地域:城市的行政地域(administrative are

7、a),即城市政府管辖的地域,在西 方即 city proper。 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 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地域主要是为了 区分城市和乡村。 存在两种情况: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城市的实体地域比行政管辖范围大。 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绝非易事。古代筑有城墙的城市, 城圈以内尽管也常常有大片农田,但城墙毕竟还可以作为城乡的明显界线。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突破城圈膨胀起来,城墙一类的明显界线不复存在,但每个城市毕竟 还

8、是相对集中,象大饼似的一块。 进入现代,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城市效区化的结果,城市变成了中心城市和包括外围若干城 镇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城市到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消失 和乡村开始的明显的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 3)城市的功能地域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 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的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发展 中的离心扩散过程,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 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 城市

9、社会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 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临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2.中国的城乡划分的发展趋势: 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主要原因是我国一直以市镇的行政界线作为城乡划分的基础,没有建立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而我国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都大于其景观 上的实体范围,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乡村地域和农业人口。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包括: 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城市公共设

10、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区包括: 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 常住人口在 3000 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 区域。 乡村是指以上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3.都市区的概念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 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4.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连成一体的许多大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

11、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 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大都市带。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 1957 年提出来的。 世界上主要的大都市带:世界上主要的大都市带: (1)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纽约、费城、华盛顿等 (2)五大湖沿岸都市带:芝加哥、波斯顿等 (3)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东京、大阪、神户等 (4)英格兰大都市带:伯明翰、伦敦、利物浦等 (5)西北欧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巴黎、布鲁塞尔、鲁尔等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带 (7)巴西圣保罗里约热内卢都市带 (8)意大利都市带:都灵、米兰、热那亚 (9)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市

12、带:洛杉矶、旧金山等 5.都市连绵区: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 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其相当于 国外普遍使用的“大都市带” (周一星,1986) 。 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有五个必要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中小城市 (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6.城市群: 姚士谋: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 一定的自

13、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 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 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界定指标,划定城市群范围的任意性太大,空间尺度的概念不明 确;二是其英文名为“urban agglomerations”,在国际上指的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镇集聚体。第第 3 章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 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一般来说,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

14、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 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并有向低纬度扩展的趋势。 2、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概念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 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综合。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 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深圳;凭祥;上海、广州;城市的地理位置具有绝对个性化的特点。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 2.城市地理位

15、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这是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位置是城市相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 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 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1】中心位置: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如太原(运城) 、贵阳、郑州(河南) 、成都、广州。【2】重心位置:人口重心。如南昌、杭州、乌鲁木齐和西安等。 【3】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

16、区域的 中央。如广西北海市。【4】门户位置:这是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 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段。如河口港、 海口港等。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位置上发展成省 会城市的。 3.规模经济: 是指通过合理安排一定经济实体内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和数量,从而控制经济实体的整体规 模而取得的节约或经济效益 4.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 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5.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以大都市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 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网络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施。在地域和功能上跨越国界,具 有洲际或国际重要性。 生产服务业快速发展、专门化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空间极化,核心与边缘城市差距拉大。【2】世界城市体系 首先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