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学王书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1945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尹默.学王书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沈尹默.学王书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沈尹默.学王书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沈尹默.学王书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沈尹默.学王书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沈尹默.学王书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尹默.学王书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尹默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爱好书法的朋友们,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 “ 怎样学王 ”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愿意接受这个考验,试做解答的问题之一。乍一看来仿佛很是简单,只要就所有王帖中举出几样来,指出先临那一种, 依次再去临其他各种,每临一种,应注意些什么,说个详悉,便可交卷塞责。正如世传南齐时代王僧虔笔意赞(唐代玉堂禁经后附书诀一则,与此大同小异)那样:“ 先临告誓 ,次写黄庭 ,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据他的意见,只要照他这样做,便是“ 工之尽矣 ” 。其实便这样做,在王僧虔时代,王书真迹尚为易见

2、,努力为之,或许有效,若在现代,对于王书还是这样看待,还是这样做法,我觉得是大大不够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在没有解答怎样学王以前,必须先把几个应当先决的重要问题,一一解决了 ,然后才能着手解决怎样学王的问题。几个先决问题是,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王字,其次要弄清楚王字的遭遇如何,它是不是一直被人们重视,在当时和后来有那些不同的看法,还有流传真伪, 转摹走样等等关系,这些都须大致有些了解,然后去学, 在实践中, 不断揣摩,逐渐领会,才能和它一次接近一次,窥见真缔,收其成效。现在所谓王 ,当然是指羲之而言,但就书法传统看来,齐梁以后 ,学书的人 ,大体皆宗师王氏,必然要涉及献之,这是事实 ,那就须要将

3、他们父子二人之间,体势异同加以分析,对于后来的影响如何 ,亦须研讨才行。那末 ,先来谈谈王氏父子书法的渊源和他们成就的异同。羲之自述学书经过, 是这样说的: “ 余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下许之见钟繇、梁鹄书,又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从众碑学习焉。” 这一段文字,不能肯定是右军亲笔写出来的,但流传以久,亦不能说它无所依据,就不能认为他没有看见过这些碑字,显然其间有后人妄加的字样,如蔡邕石经句中原有的“ 三体 ” 二字,就是妄加的,在引用时应该把它删去。尽人皆知,三体石经是魏石经,但不能

4、以此之故,就完全否定了文中所说的事实。文中叙述 ,虽犹未能详悉 ,却有可以取信之处。 卫夫人是羲之习字的蒙师,她名铄字茂猗,是李矩的妻,卫恒的从妹,卫氏四世善书,家学有自,又传钟繇之法,能正书,入妙,世人评其书, “ 如插花美女,低昂美容。” 羲之从她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 亦由之而成, 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情。在这一段文字中,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其深厚根源的。王氏也是能书世家,羲之的叔父廙,最有能名,对

5、他的影响也很大。王僧虔曾说过:“ 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 书为右军法。” 羲之又自言:“ 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 又言: “ 吾真书胜钟,草故减张。” 就以上所说,便可以看出羲之平生致力之处,仍在隶和草二体, 其所心仪手追的,只是钟繇、 张芝二人, 而其成就, 自谓隶胜钟繇, 草逊张芝,这是他自己的评价,而后世也说他的草体不如真行,且稍差于献之,这可以见他自评的公允。唐代张怀瓘书断论羲之书法云:“ 然剖析张公之草,而秾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精研体势,则无所不工。”

6、 张怀瓘叙述右军学习钟、张,用剖析、增损和精研体势来说,这是多么正确的学习方法。总之,要表明他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 依样画着葫芦, 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 不泥于古, 不背乎今,才算心安理得。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的秦汉篆隶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如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羲之书法,受人欢迎,被人推崇,说他“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的缘故。前人说 : “献之幼学父书,次习于张(芝),后改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 ” 所以文章志说他“ 变右军书为今体。” 张怀瓘书议更说得详悉:“ 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

7、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伪谓不拘六书规范,略谓省并点画曲折)之理, 极草纵之致, 不若稿行之间, 于往法固殊, 大人宜改体。 且法既不定, 事费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 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 ,非草 (盖指章草而言) 非行 (盖指刘德升所创之行体,初解散真体 ,亦必不甚流便),流便于草 ,开张于行 ,草 (今草 )又处其中间,无籍因循 ,宁拘制则 ,挺然秀出 ,务于简易 ,情弛神纵 ,超逸优游 ,临事制宜 ,从意适便 ,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 ,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陶弘景答萧衍(梁武

8、帝)论书启云:” 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从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此一人(字不详,或云是王家子弟,又相传任靖亦曾为之代笔),世中不能别也,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就以上所述 ,子敬学书经过 ,可推而知。初由其父得笔法,留意章草,更进而取法张芝草圣,推陈出新,遂成今法。当时人因其多所伪略,务求简易,遂叫它作破体。及其最终,则是受了其父末年代笔人书势的极大影响。所谓缓异, 是说它与笔致紧敛者有所不同。在此等处,便可以参透得一些消息。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之,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

9、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是内擫,小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我现在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擫外拓的意义,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由此而言,内擫近古,外拓趋今,古质今妍,不言而喻。学书之人,修业及时,亦甚合理。人人都懂得,古今这个名词,本是相对的,钟繇古于右军,右军又古于大令,因时发挥,自然有别。古今只是风尚不同之区分,不当用作优劣之标准。子敬耽精草法,故前人推崇谓过其父,而真行则有逊色,此议颇为允切。右军父子的书法,都渊源于秦汉篆隶,而更用心继承和他们时代最接近而流行渐广的张、钟书体,且把它加以发展, 遂为后世

10、所取法。更有一事 ,值得说明一下,晋代书人墨迹,世间仅有存者,如近世所传陆机平复帖以及王珣伯远帖真迹,与右军父子笔札相较,显有不同,伯远笔致,近于平复帖,尚是当时流俗风格,不过已入能流,非一般笔札可比,后来元朝的虞集、冯子振等辈,欲复晋人之古, 就是想恢复那种体势,即王僧虔所说的无心较其多少的吴士书,而右军父子在当时却能不为流俗风尚所局限,转益多师,取多用弘,致使各体书势,面目一新,遂能高出时人一头地,不仅当时折服了庾翼,且为历代书人所追摹,良非偶然。自唐以来 ,学书的人 ,无一不首推右军,直把大令包括在内,而不单独提起。这自然是受了李世民过分地扬父抑子行为的影响。其实,羲献父子,在其生前,以

11、及在唐以前这一段时期中,各人的遭遇,是有极大的时兴时废不同的更替。右军在吴兴时,其书法犹未尽满人意,庾翼就有家鸡野骛之论,表示他不很佩服。刘宋时的虞和简直这样说:“ 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郄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 ” 这是说右军到了会稽以后,世人才无异议,但在誓墓不仕后,人们又有末年缓异的讥评, 这却与右军无关, 因为那一时期, 右军笔札, 多出于代笔人之手,而世间尚未知之,故有此妄议。梁萧衍对于右军学钟繇,也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说: “ 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殊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 这是说右军有逊于钟,他又说明了一下:“ 子敬不殆逸少,犹逸少不殆元常。”

12、陶弘景与萧衍论书启也说,“ 比世皆高尚子敬,子敬、元常继以齐名 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南齐人刘休,他的传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 羊欣重王子敬正隶书,世共宗之, 右军之体微古 (据萧子显 南齐书 刘休传作” 微古 “ ,而李延寿南史则作” 微轻 “ ) ,不复贵之,休好右军法,因此大行。右军逝世 ,大约在东晋中叶,穆帝升平年间,离晋亡尚有五十余年,再经过宋的六十年,南齐的二十四年,到了梁初 ,一百四十余年中,据上述事实看来,这其间 ,世人已很少学右军书体,是嫌他的书势古质些。古质的点画,就不免要瘦劲些,瘦了就觉得笔仗轻一些,比之子敬媚趣多的书体,妍润圆腴,有所不同,遂不易受到

13、流俗的爱玩,因而就被人遗忘了,而右军之名,便为子敬所掩。子敬在当时,因有盛名,但谢安曾批其札尾而还之,这就表示出轻视之意。王僧虔也说过,谢安有时把子敬书札,裂为校纸。再来看李世民批评子敬,是怎么样的说法呢?他写了这样一段文章:“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如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枒而无曲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 这样的论断,是十分不公允的,因其不符合于实际,说子敬字体稍疏(这是与逸少比较而言),还说得过去,至于用枯瘦拘束等字样来形容它,毋宁说适得其反,这简直是诬蔑。尽管这样 ,还是不能把子敬手迹印象从人们心眼中完全抹去

14、,终唐一代 ,一般学书的人,还是要向子敬法门中讨生活,企图得到成就。就拿李世民写的最得意的温泉铭来看,分明是受了子敬的影响。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诽谤子敬呢?我想李世民时代,他要学书,必是从子敬入手, 因为那时子敬手迹比右军易得,后来才看到右军墨妙,他或者不愿甘于终居子敬之下,便把右军抬了出来,压倒子敬,以快己意。因此 ,右军不但得到了复兴,而且奠定了永远被人重视的基础,子敬则遭到不幸。当时人士慑于皇帝不满于他的论调,遂把有子敬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 或竟改作羊欣、 薄绍之等人姓名,以避祸患。另一方面,朝庭极力向四方搜集右军法书,就赚兰亭修稧叙一事看来, 便可明白其用意,志在必得, 但是兰亭

15、名迹, 不久又被纳入李世民墓中去了。二王墨妙,自恒玄失败,萧梁亡国,这两次毁损于水火中的,已不知凡几,中间还有多次流散,到了唐朝,所存有限。李世民虽然用大力征求得了一些,藏之内府,迨武则天当政以后,逐渐流出,散入宗楚客、太平公主诸家,他们破败后,又复流散人间,最有名的右军所书乐毅论 ,即在此时被人由太平公主府中窃出,因怕人来追捕,遂投入灶火内,烧为灰烬了。二王遗迹存亡始末,有虞和、武平一、徐浩、张怀瓘等人的记载,颇为详悉,可供参考,故在此处,不拟赘述,但是我一向有这样的想法,若果没有李世民任情扬抑,则子敬不致遭到无可补偿的损失,而修稧叙 真迹不致作为殉葬之品,造成今日无一真正王字的结果。世传张

16、翼能仿作右军书体,王僧虔说: “ 康昕学右军草, 亦欲乱真,与南州识道人作右军书货。”这样看来,右军在世时,已有人摹仿他的笔迹去谋利,致使鱼目混珠。还有摹拓一事,虽然是从真迹上摹拓下来的,可以说是只下真迹一等,但终究不是真迹,因为使笔行墨的细微曲折妙用,是无法完全保留下来的。乐毅论在梁时已有模本,其他大雅吟、 太史箴、画赞等迹,恐亦有廓填的本子,所以陶弘景答萧衍论书启中有“ 箴咏吟赞,过为沦弱” 之议,可想右军伪迹,宋齐以来已经不少,又子敬上表,多在中书杂事中,谢灵运皆以自书,窃为真本,元嘉中,始索还。因知不但右军之字有真有伪,即大令亦复如此,这是经过临仿摹拓,遂致混淆。到了唐以后,又转相传刻,以期行远传久。北宋初,淳化年间,内府把博访所得古来法书,命翰林侍书者王著校正诸帖,刊行于世,就是现在之十卷淳化阁帖,但因王著 “ 不深书学,又昧古今” (这是黄伯思说的) ,多有误失处,单就专卷集刊的二王法书,遂不免“ 璠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