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1896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 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1、世界观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含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从世界观看)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方法论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具体科学看)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从生活看)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

2、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从时代看)。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发形成 的世界观不等于是哲学。4、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1、方法论含义: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1、具体科学含义:具体科学 揭示的是 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 则对其进行 概括 和升华 ,从中抽象出

3、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区别与联系哲学具体科学区别研究对象整个世界具体某一领域任务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

4、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3、成为基本问题的原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五、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 (见上一知识点)六、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1、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关系区别联系基本观点优点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 认世 界是 神创 造的 ,认 为世 界是 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

5、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它 们 在 根本 观 点 上是一致的,都 承 认 世界 的 本 原是物质, 物质第一性,意 识 第 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把 物质 归结 为自 然科 学意 义上的原子 ,认 为原 子是 世界的本原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 质决 定意 识, 意识 对物 质具 有能 动的反作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 历 史 发 展 的 客 观 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唯用 。认 为人 类社 会在 本

6、质 上是物质的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把自然观与历史观在辩证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七、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1、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 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孟子 : “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 :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王阳明 :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 “ 心即是天”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贝克莱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物质是观念的集合”

7、;笛卡尔 : “我思故我在”;康德 :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普罗泰戈尔: “人是万物的尺度” 。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老子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 : “理主动静”“ 理生万物”“ 未有此气, 已有此理” “ 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柏拉图 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西方的上帝创造世界。注意: 两个对子:唯物主义

8、和唯心主义(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从属)。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 根本(固有)属性:运动 。3、物质与具体形态的关系: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注意: 物质的概念涵盖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物质的具体形态。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1、理由: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与反映。2、结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1、哲学上所讲的运

9、动 :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四、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有两方面的含义: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

10、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或诡辩论。五、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 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 普遍性 :规律

11、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4、方法论: 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六、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B】1、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的。既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 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3、方法论: 必须将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即要反对主观唯心主义、也要反对机械论、宿命论。

12、七、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本质: 1、从 意识的起源 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 生理基础 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 内容 看,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作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表现在,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因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 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2、人能能够动地改造世界。因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而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表现;3、意识活

13、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调节和控制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催人奋进;错误的意识,使人悲观消沉。八、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1、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理论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现实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

14、怎么办: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是做好各种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九、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特点

15、: 客观物质性: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过程是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 : 实践是人有目的、 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 :不是单个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见上)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16、3、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十一、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B】1、真理 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 的属性,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4、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而历史的统一 。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十二、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1、认识具有 反复性 : 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后,才能完成 。原因:人的认识总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 无限性 :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