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职业教育第一册第三单元导学材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1808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职业教育第一册第三单元导学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职业教育第一册第三单元导学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职业教育第一册第三单元导学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职业教育第一册第三单元导学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职业教育第一册第三单元导学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职业教育第一册第三单元导学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职业教育第一册第三单元导学材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二、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学习目标:1. 了解本文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安排说明顺序,并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以及 读者的认识实际,安排详略,区分主次的特点。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下定义、举例、列数字、比较、分类、比喻等来说明事 物的方法。3. 学习本文语言准确、平易的特点。 知识积累: 1. 注音: 铁砧( zhn)尽(j n)打铜器作( zu )掐( qi )丝白芨( j ) 蘸(zh n)浆褐( h )色缂(k )丝釉(y u)料膨胀( p ngzh ng) 铁臼( ji )椴(du n)木晶莹( y ng)缺憾( h n)瓜楞( l ng) 静女 2. 解词稀疏清晰的样子。半斤八两:八两:

2、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 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 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恰:正好。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比喻易生阻碍的部分。 3. 文学常识 a. 作者及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1894 年生,江苏苏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 教育家。解放前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当过编辑。二十年代初与茅 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解放后,曾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 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

3、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 、 古代英雄的石像, 散文 集 小记十篇, 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一篇宣言、多收了三五斗、夜 。 景泰蓝的制作 写于 1955 年 3 月 22 日。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 曾 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即 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 本文开头提到的 “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 , 当时位于崇文门外一条胡同的一所破旧的大四合院内。该厂设备非常简陋,几 乎全部靠手工操作。 4课文结构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介绍了工艺独特、工艺水平要求高、主要采用手工 操作的高级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 段)点

4、明参观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交代了写作的目的 说一说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这一部分交待了写作的缘起,引出后文。 第二部分(第 216 段) ,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和技术。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 2、3 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第 2 段先说明制作铜胎的原料是红铜,接着举圆盘、花瓶、方盒子三个例 子说明景泰蓝铜胎的打制方法。 第 3 段将景泰蓝的制胎与铜器作坊的工作相比较,说明它们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引出下文。 第二层(第 49 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掐丝是景泰蓝 制作的关键工序,作者对它介绍得十分

5、详细。 第 4 段先下定义简要解释什么是掐丝,然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具体说明 掐丝的操作方法。 第 5 段介绍景泰蓝是掐丝工人和负责图样设计的美术家合作的成果。 第 6 段说明景泰蓝制品上的图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科学 道理。 第 7 段列数字作较着重说明景泰蓝掐丝细密费工的特点。 第 8、9 两段介绍的烧焊和酸洗是掐丝的辅助工序,作者简要带过。 第三层(第 1013 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第三道工序:点蓝。点蓝也是景泰 蓝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作者继“掐丝”之后又一详写内容。第 10 段介绍“点 蓝”和“景泰蓝”名称的由来。第 11 段说明色料的原料。 第 12 段说明色料的研制方法。

6、第 13 段介绍点蓝的操作方法与具体过程。 第四层(第 1416 段)分别介绍了烧蓝、打镀和镀金三道工序。 第三部分(第 17 段)概括整个制作过程,强调景泰蓝制作“全部工作是手 工”的特点,照应了开头,结束全文。 5. 中心思想: 文章详细地说明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介绍了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 特点,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精湛技艺、劳动和智慧,从而赞颂了我们民族的伟 大创造才能。 6. 写作特点: 本文体裁为说明文。 以景泰蓝制作的过程为说明顺序,详写掐丝和点蓝两 道工序。在各道工序的说明中,始终抓住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 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多种说明方法

7、。 语言准确、简明,文风通俗平实。难点解析: 1. 像“比喻”等,在记叙文中的应用属于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使所描绘的事 物形象清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多为论证方法,可以使道理 浅显易懂,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用在说明文中,是说明方法(或叫“打比方”) , 可以把事物或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具体,使人有明了、透彻的了解。2.下定义和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是严格确切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 适用范围(外延)。 如,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 剧、诗歌、小说、散文等。诠释是对事物所做的一般性的解释、说明。 3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

8、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 写其他? 答: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 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 4 问:景泰蓝的制作顺序是制胎掐丝 点蓝 烧蓝 打磨 电镀,作者在说明的 时候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作者为什么不将掐丝和点蓝放在前面突出强调, 而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呢? 答:这样写符合事物自身特点。 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人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来认识事物 的。 通过表格,我们已经了解到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是制作精细、操作繁琐、 手工制 作,并根据表达需要,详

9、写了掐丝和点蓝,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进一步体 会这些特点。十三、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位梦华 学习目标:1. 结合本文内容,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以及在北极出现这种 现象可能的原因,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2.在理清课文思路的过程中,归纳课文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所列举的事例,掌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3. 体会本文运用准确严谨和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的特点。 知识积累: 1. 注音: 麝牛( sh)滑稽( j )狩猎( sh u)嘟哝( d) ( nong ) 攥紧( zu n )散热( s n )散居( s n )吭哧( k ng) ( chi ) 魁

10、梧( w )沉甸甸( di n )俾格米( b ) 2. 解词 吭哧:因用力而不自主地发出声音。 嘟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狩猎:打猎。 演化: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 。 不伦不类: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伦: 类。 蛛丝马迹: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3. 文学常识 a. 作者及背景 位梦华, 1940 年出生于山东平度。 1962 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 理勘探专业。 1967 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 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 1978 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1982年加入美国探 险家俱乐部,并于同年10月

11、去南极考察,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91 年 7 月亲赴两极考察,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是第一个在北 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1995 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科学考察队共25 人,冒着 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于5 月 6 日首次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 科普作品主要有南极之梦 、 北极探险与考察等30 多部,电视专题片 南极与人类等的主要策划人和撰稿人,多次荣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 提名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等等。 4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3 段) :介绍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第二部分( 48 段) :考察北极动物,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第三部分( 912 段) :

12、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 第四部分(第 13 段) :说明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找不出明显的证据。 5.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翔实的材料, 向我们讲述了北极动物许多鲜为人知的有 趣现象,验证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但科学也发现这两条规律在人 类身上体现的不明显。 6. 写作特点: 语言平易,朴实无华而又幽默风趣。 选材新颖。 列举例证一般有点有面,由主到次,详略得当。 难点解析: 1作者是由什么引出伯格曼法则的? 参考:由北极熊圆圆的绒球似的身影引出话题。 解析:以见闻起笔,娓娓道来,引发读者的兴趣。 2什么是伯格曼法则?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

13、方,个体体积越大,而且越接近于圆形,这就 是伯格曼法则。 它存在的原因有二:一是生理原因,二是物理机制。 解析: “生理原因”是因为寒冷的气候不仅能够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速度, 而且也使其性成熟的时间较晚,所以个子也就长得更大一些。 “物理机制”是指同一种物质,在同等温度下,体积愈大,散热愈慢。在三 维空间中,以球形的表面积为最小,所以动物的身体愈接近于球形,散热面积 也就会愈小。 3什么是艾伦法则? 参考:同一种动物,在愈冷的地方,其四肢和附器,例如耳朵和尾巴等,也 就愈短或愈小。 解析:这是因为,四肢和附器就像是散热片一样,愈短或愈小,散热也就 愈少的缘故。 4. 课文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行

14、的分析来看,很明显,该文是一篇介绍科 普知识的事理说明文,在结构上是如何按逻辑顺序组织的? 答:首先介绍了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的见解,并概要说明其依据; 然后通过介绍对北极动物的考察,列举大量的例证,先综合,再分述,验证 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 之后再以设问方式, 针对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提出疑问,不仅列举了正 面的证据,也列举了反面的证据,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进一步验证了 伯格曼法则; 最后指出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找不出明显的证据问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推 测,使得验证更加全面、客观。十四、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梁思成 学习目标:1. 根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内容把握篇章

15、的结构及各部分 的详略安排。 2. 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3. 分析体会作者针对读者对象而采用的语言表达。 知识积累: 1. 注音: 苛(k )刻 羁( j b n)绊 窘(ji ng)境 2. 解词 羁绊:束缚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言:说明;喻:了解、明 白 推敲: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 参差错落:各种不同的事物, 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窘境:十分为难的处境 3. 文学常识 a. 作者及背景 梁思成,著名的建筑教育家、 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专家,建筑史学家。广 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梁思

16、成于1901 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1912年随父返国。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 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 鉴真和尚纪 念堂”,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1962年,作为建筑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介绍“ 一 个建筑师会怎样具体地进行建筑设计工作” ,其目的一是为了向公众介绍具有综 合性特点的建筑学科,二是通过介绍建筑师的工作方法,希望能得到广大建筑 使用者的帮助、督促和鞭策,以改进工作。 4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2)由“一个建筑师会怎样具体地进行设计工作呢”这个问题 开篇,答建筑师的职责范围 第二部分( 3-17)按建筑师的工作程序具体说明建筑设计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 18)说明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