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化特征 产生发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9935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族文化特征 产生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回族文化特征 产生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回族文化特征 产生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回族文化特征 产生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回族文化特征 产生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回族文化特征 产生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族文化特征 产生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 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 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 7 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 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 13 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 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 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 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 员。从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国并形成为民族的时期。回 回人在 13 世纪初就与大漠南

2、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 年铁木真遭袭溃退至班 朱尼河饮水盟誓者 19 人中有回回 3 人,是建立蒙古汗国的功臣。在元代,回 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词主要被用来指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东来的各族 穆斯林)被蒙古统治者划入色目人范围(色目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包括欧洲各 族人及西夏人的总称),辅助治理国家,社会地位较高,先后有 26 人任中书省 宰相,在行中书省任省臣者有 61 人次,从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条件。 他们重修了广州、泉州、扬州、长安等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清真寺, 又在各个散布地区建立了各种规模的清真寺,并围寺而居,形成一个个以清真 寺为中心的“寺坊“社区。在元朝这种东

3、方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内, 通过回回商人经商、官宦流任、宗教职业者传教等自由往来方式,将这些“大分 散“于各地的寺坊,串连成有密切联系的共同区域;回回人在与汉民族的长期生 产、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汉语言为交际工具;并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 与手工业,善于经商的共同经济特点。虽远离西域,但他们入籍“东土“,总体 社会地位高于汉人又低于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终促成了他们在伊斯兰教的信 仰和文化的纽带联结下聚合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群体,伊斯兰文化成为回 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还在不背离基本信仰的原则下,吸收、融会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有关内容。明清两代,是回族遭遇磨难与形成主要聚居区的特殊时期。

4、明朝及清 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统称今回、维吾尔、东乡、撒拉等民族。明初官 方曾禁胡语、胡姓、胡服、胡饰,不许本类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区,继元代 安西王阿南达(一写阿难答)“所部十五万众”皈信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后,明代 不断有从西域迁徙而来的“归附回回”被安置在陕甘、新疆各地,拓荒种地,至 明末清初,“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乾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毕沅奏折) 。此时宁夏境内回族所居连片地区已有“平罗三十八堡、金灵五百余寨”。在云 南、华北各地、运河两岸,也正式形成许多回回聚居区。同时, 随着汉语化的 过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及突厥语,回族传统文化 特别是宗教文化的

5、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于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陕西胡登洲 为代表起而创办经堂教育,以王岱舆等为代表兴起汉文伊斯兰教著作的编译运 动,力图拯救。从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 随之由于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对回族的严格限制与歧视、迫害,遏 制了回族的发展。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剧和国内封建主义的严重压迫,清朝政府先后在回族内外挑起多起宗教纠纷与回汉仇杀事 件,从而激起苏四十三起义、田五起义、云南回民起义、贵州回民起义、陕西 回民起义、宁灵回民起义、河州回民起义、西宁回民起义、河湟回民起义等。20 世纪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遭遇与共同的斗争中,回族人

6、民在 对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日益明确;对中华民族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新认识;对民 族与宗教的关系、民族发展与教育普及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关系 进行了反思,从而引发了一场回族新文化运动,一直持续到 40 年代末。回族 改革人士和知识分子还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张民 族团结的观点,并倡导回族内部进行宗教改良,发展民族教育,这些思想为后 来回族各界投入抗日爱国斗争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中, 回族教育历经艰辛,获得空前发展。从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国成立前,回族经济一直处在封建经济发展阶段。 回族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回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回族社会经济类型,

7、 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历史上是回族社 会的最具特色的传统经济。元代以后,回族经济的主要形态是农业经济,而以 农业为主又兼营畜牧业、家庭手工业与商业,在历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经济的 重要特色。由于回族是以外来人口为主体,以迁徙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分散居住 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时期占有土地多为当时的荒漠旷土,回族农民往往能以勤 苦耐劳的精神把这种土地开发为沃土,进行农业耕作。各地回族农民还为弥补 农业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农闲时间兼营畜牧业或屠宰、制革、榨油、运输 等家庭副业,这是回族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各地习俗也略有不同,但整体都有

8、 相同的习俗: 1.基本信仰伊斯兰教,宗教的法规融合于民族传统之中 2.围绕清真寺而居,凡是有回族的地方一般都会有清真寺,供礼拜 真主。 3.按照教义同族同信仰的男女通婚,一般不与汉族等民族通婚。 4.吃清真食品,忌食猪、马、骡、驴、狗、猫、猴等蹄子不分偶数瓣且不反刍 的兽类等,自死而非阿訇宰杀的牛羊驼家禽等,以及动物的血液等。同时禁忌 饮酒。回族小吃众多,经常制作各种油炸面食,以及拉面、酿皮、烤饼、羊杂 碎、泡馍等风味餐饮,西北地区回族喜欢喝八宝茶。 5.普遍说汉语,各地回族说各地方言,言语中保留大量来自阿拉伯、波斯和突 厥的词汇,尤其在解释宗教文献的时候使用频繁。回族见面问候常说:“色俩木

9、 而来空”,回答问候则说:“瓦而来空色俩木”。 6.普遍使用汉字,部分西北地区回族还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汉语,但此法已逐 渐失传。7.衣着服饰普遍和汉族相同,男性带白帽(也有黑、红、绿等颜色帽子),女 性戴白色的大帽子将头发全部包裹进去,也有在头上别手帕盖住头发,还有的 女性戴盖头整个包裹头部只露出面部,云南和西北地区回族还穿长袍。 8.回族普遍为逊尼派穆斯林教徒,受苏菲派影响而有四大门宦以及各种小教派。 教派的区别大多在宗教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上区分,唯有哲合忍耶教派的人戴的 帽子非常特别可以一眼分辨出来。 9.回族的主要宗教节日为:开斋节(大尔地),古尔邦节(小尔地),圣纪 (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纪

10、念日),阿舒拉日,登宵夜等。其中开斋节之前的一个 月里为斋月,斋月中回族成年健康男女要在太阳升起前封斋,太阳落山后开斋, 在白天禁止一切饮食等。古尔邦节是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回族家庭会在古尔 邦节这一天宰牛羊分发给亲友、邻居和穷人等。回族分布回族分布中国网 时间: 2008-09-18 发表评论回 族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陕西、贵州、吉林、江苏、四川回族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回族在全国的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 186.25 万人,占回族总人口的 18.9。另外,回

11、族人口在 20 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回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比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據 2000 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 回族人口爲 9816805 人,其總數僅次於漢族、壯族和滿族,居第四位。回回民族遍華夏。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北起黑龍江,南到海南島,西起帕米爾高原, 東至東海之濱,都有回族居住。回族的分布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全國絕大多數的縣 市都有回族,而以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區人數較多。 凡有回族分佈的地區,大都是圍繞清真寺而居,皆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區。地處祖國大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是

12、回族最集中的地區,有“回族之鄉”的稱謂。這 裏既有“翠嵐千頃接天浮”的山地,也有黃沙漠漠浩無垠的沙地,還有哺育過中華民族古 老文化的黃河,以及由黃河沖積而成的富有生機的寧夏平原。這條“母親之河”流經本區的 中部和北部,爲發展本區的農業經濟提供了充沛可靠的水源。歷史上,回族人民同當地各 族人民一道,以自己勤勞的雙手,開鑿了一道道縱橫交錯的大型渠道和密如蛛網的分支毛 渠,引黃河之水灌溉農田,把這個原來“眼見風來沙旋移,經年不省草生時”的塞外荒原, 變成了如今平疇如畫、田園錦繡、麥浪翻滾、稻香魚肥的“塞上江南”。和寧夏回族一樣,全國其他地區的回族也多以農業爲經濟生活的主要來源。然而,由 於回族分散居

13、於全國,所以其經濟狀況又與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多種多樣 的客觀實際相適應,而呈現出多層次、多結構的顯著特點。甘肅、寧夏、青海地區的回族 以農業爲主,兼營畜牧業;新疆和內蒙古地區的回族卻是農牧結合,或以牧爲主;河南、 河北、山東等內地的回族除務農外,多兼營季節性的小商業、小手工業;雲南及西南各省 的回族,多爲農商兼營,或以商業、運輸業爲主;海南省等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回族則從 事航海和漁業;散居全國城鎮的回族多從事商業和各種服務業。回族散居全國,與我國衆 多民族雜居的情況相當突出。在新疆和內蒙地區,回族多與維吾爾、哈薩克、蒙古等民族 雜居;在甘、寧、青地區,回族多與東鄉、保安、撒拉、裕

14、固、土等民族雜居;在雲貴高 原,回族多與彜、苗、布依、白、傣、景頗等民族雜居;在青藏高原,回族多和藏族雜居。 但從全國來看,回族和漢族雜居的情況是最普遍的。這種各民族相雜居住的分佈格局,爲 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共同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回族和這些民族的關係的歷史,是 我國民族關係史的組成部分。應當指出,這種關係在歷史上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友好的,曾 經有過爭鬥,甚至流血事件,但共同締造祖國、推動歷史發展,仍然是這種關係的主流。由於回族分佈全國,主要和漢族雜居,所以主要使用漢語文。漢語文在幫助回族之接 近漢族的經濟和文化水平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不承認漢語是回族的共同語言,是不現實 的,但如因爲回族

15、使用漢語而否認回族是一民族,也是錯誤的。除了使用漢語外,回族和 其他民族雜居的,也使用或兼通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字,並受到他們文化的影響。如雲南西 雙版納的回族,就還使用傣語、傣文,穿傣族服裝,住傣族式的竹樓;雲南洱源縣的回族, 穿白族服裝,使用白族語;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拉薩地區的回族,使用藏語文;和 彜族雜居的四川涼山的回族,兼通彜語。此外,在內蒙古和新疆地區的回族,有不少人兼 通蒙古語、維吾爾語或哈薩克語。回族分佈全國,回族自治地方也分佈全國。寧夏是省一級的回族自治區,地區一級的 回族自治地方有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此外,還有新疆焉耆、甘肅 張家川、青海化隆、門源、河北

16、大廠、孟村等六個回族自治縣,在雲南西部,有巍山彜族 回族自治縣,東部有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貴州有威寧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青海有民和 與大通兩個回族土族自治縣。回族自治地方的廣泛分佈,顯示了回族分佈全國這樣一個特 點。回族散居全國,但卻保持著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在回族中長期流傳,不但 對回族的政治、經濟産生著重大影響,而且還滲入到他們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的各個方面, 成爲回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了宗教活動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一個 地方,往往聚族而居,或自成村落,或自成街道,形成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回族社區,並習慣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清真寺爲中心居住。歷史上,隨著回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逐 漸擴散,清真寺亦遍佈全國,其中廣州懷聖寺、泉州聖友寺、杭州真教寺、揚州仙鶴寺被 稱爲東南沿海“四大古寺”;北京的牛街禮拜寺、東四清真寺、法明寺、普壽寺在歷史上被 稱爲“四大官寺”;西安化覺巷清真寺以規模宏大、中國傳統的建築結構、造型別致、莊嚴 渾樸,在全國清真寺建築群中首屈一指;濟寧西大寺的禮拜大殿,其規模之大,僅次於北 京故宮中的太和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