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现代化道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9403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的现代化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日本的现代化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日本的现代化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日本的现代化道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日本的现代化道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的现代化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的现代化道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化理论专题之统制式的工业化模式- 日本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变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现代工业文明逐渐兴起、扩展并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社会巨变。由于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文明是首先从西方国家中产生,然后向非西方世界扩散的,因此,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其现代化首先是一个接纳西方工业文明的过程。在接纳过程中, 通过本国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运动,在不断地改革本国的传统农业文明,使之适应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使之与本国的传统文明相溶合,最后形成一种本土化的、继承了本国传统文明中能够

2、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精华部分的新的现代工业文明。这一过程一旦完成,也就是当这种新的现代工业文明覆盖了全部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完成了现代化过程,从而迈入了现代工业社会。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 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比如英法美的自由主义的工业化模式,前苏联的计划指令性的工业化模式,第三世界国家的混合型的工业化模式以及德日俄的统制式的工业化模式。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呈现出的是统制式的工业化模式,特点是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以及军事力量实现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

3、,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的。 日本工业化进程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起步最晚。日本在 1868 年明治维新以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 , 统治阶级收入的85来自农业 , 只有 15来自商业和手工业。 1868 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 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世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工业化水平很低。1880 年,输入了新式纺织机后,纺织工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同

4、时,在国家的推动、引导和扶植下,出现了开办企业的高潮,到1885年,产业革命已迅速展开。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是日本近代产业发展的转折点, 依靠在中国开设工厂、企业及其他商业的特权和战争赔款,使其工业、交通运输、银行、贸易等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到20 世纪初,日本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起来。因此可以说明治维新后, 政府是一方面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又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传统生产体制,建立适合大生产的“卡特儿”。而扩张侵略、 掠夺财富也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又经历了189

5、5 年中日甲午战争, 1904至 1905 年日俄战争,还有1914 至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胜国的日本却并没有尝到胜利的喜悦在美国压力迫使下,日本不得已拱手让出了部分一战中窃取的亚太地区殖民地。 对此日本国内反响强烈, 尤其是日本的陆军军部认为这实际上是战败的表现。中国在 1919 年爆发“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和霸占。 这种强烈的敌对情绪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法西斯分子。当时日本法西斯头目北一辉正在上海,在他眼中五四运动就是一场排日运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日情绪足以对大和民族构成威胁。因此他写了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一文,提出日本国已

6、到危急之时,日本必须通过实施彻底的“国家改造”,迅速增强国力积极备战, 同欧美列强争夺亚太殖民地, 唯此才能挽救大和民族的危机。这与陆军军部的“决战”构想不谋而合。 在陆军军部和北一辉国家主义思想的共同鼓动下,日本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道路。为了准备未来的战争,军部决定首先将国内的一切经济力量动员到军需生产中,由此产生了对国民经济进行“统制”、“管制”的想法, 将这想法付诸实施的是有着“经济将校”之称的石原莞尔。正是他提出的“石原构想”和“最后决战论”,对日本统制经济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

7、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日本自明治维新进入现代经济增长以后,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到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间,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平均经济增长率大约为32。由于国民经济由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构成,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要素与现代经济要素以各种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化的形态彼此配合、 共同作用,驱动现代经济增长在后发展国家的实现和扩大。这一持续到传统经济部门最终实现现代化

8、之前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双重发展。 日本的这种双重发展, 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明治前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是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 现代经济部门由于受到资本积累和发展速度的制约,其产值和就业人口占整个经济的比重非常低。这一时期,现代经济部门是从欧美移植的, 其资金和劳动力来源于传统的农村社会,不仅如此, 现代经济部门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制丝业、棉纺业等纤维工业,其原材料的采购和生产形态也与传统经济部门联系密切。因此,现代经济部门严重依赖传统经济部门,并且扩展速度不是特别显著,在工资、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也没有显著的差距,大体保持了均衡发展。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战后

9、六十年代。进入 2O世纪后,日本的现代经济部门扩展速度加快,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重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工业增长的23 依靠轻工业的发展,以纤维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通过引进现代西方技术完成了进口替代过程,为进入 20 世纪后的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资本积累的条件。尽管在战前日本工业化进展迅速,但与欧美工业化国家相比, 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一直到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为止,这一相对落后的状态并没有实质的改变。而且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于1937 年开始大规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日本的工业化发展的自然进程被打断,军事工业的膨胀及其所导致的制造业扩张,也使日本的工业

10、化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日本模式的特点战后日本一片废墟, 是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中最落后的一个,由战前号称世界六大强国之一沦为自称是“二流半 “的国家。在黑云压城的危机下,日本朝野奋发图强,打破常规,吸收有益的经验教训,从本国国情和世界美苏对立格局出发,在国际上追随美国寻求扶植, 在国内采取一系列新方式,高速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发挥 “后发效益 “ ,高速度地实现追赶型现代化,日本各界经过反复探索,摸索出几个打破传统经济理念、 推动经济发展的 “ 绝招“。第一,打破引进技术是 “ 爬行主义 “的传统理念, 实行以引进为主导的技术革新战略。传统的经济理念认为引进和模仿外国先进技术,会永

11、远跟在外国之后, 是不可取的,故贬之为 “爬行主义 “ 。 但这种“爬行主义”却是追赶先进的捷径, 而一切后进国的现实任务是追赶先进而不是超越先进。 战后的日本在反复摸索中, 大力促进以引进为主导的技术革新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比如,当时只有36 名职工小企业的索尼公司, 由于引进美国新发明的半导体技术,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半导体收音机而一举成名,现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跨国公司。再如,日本的钢铁产业从炼钢、连铸到连轧技术都是引进的,但是产量、质量、成本、效益到国际竞争力都超过了美国。主要依靠外国技术的轿车业, 到 60 年代中期即进入国际市场, 至 1980 年产量即超过美国,并且有半数出口

12、, 仅小轿车的出口量即占美国进口车的八成。第二,打破一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有资源基础之上的传统理念,而主要依靠外国自然资源发展日本经济。日本自称是“ 资源小国“:战前依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获取自然资源。战后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丧失, 自然资源问题成为日本经济发展重要障碍,因此特别强调“经济自立至上主义 “ , 大力发展本国农业和煤炭等资源产业。但是,由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农产品从短缺转为生产过剩,石油大幅增产,使得日本面临种粮不如买粮、挖煤不如买油的局面。1960 年,主张高速增长的池田政府及时地实行政策大转变,用经济合理主义取代经济自立主义, 大量进口石油取代国产煤炭以及农产品等

13、自然资源, 至 1973 年谷类产品自给率即从83% 降至 41% ,而能源则是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其结果,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重要条件,而且将大量用于农业和矿业的资金和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第三,“贸易立国 “、出口导向。在引进技术上,传统的经济理念是以替代进口为主, 而日本则在替代进口的同时以扩大出口为主。战后日本以 “贸易立国 “ 作为基本国策,1956年通商省更提出 “或者出口,或者灭亡 “ 的悲壮口号,不断扩大出口成为日本追赶型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日本经济走过的道路, 其实就是出口 - 引进- 扩大出口- 扩大引进 - 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良性循环。第四,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

14、济的传统理念是靠“无形之手 “操纵经济,政府不应干预或尽少干预经济。这一理念在30 年大萧条之后有所转变,但欧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仍然是有限的。而日本政府却公然以“市场失败论 “ 作为理论依据,将政府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干预发挥到了极限, 几乎达到 “ 政府主导型 “的水平。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追赶型现代化的产业政策,它以欧美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和先进技术水平为蓝本,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日本政府将新兴产业、成长产业、出口产业列为保护扶植的战略产业,先后对钢铁、汽车、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高级化等战略产业实行贸易保护、税收金融扶植和政府干预。进入

15、60 年代后期,日本已经超过英、法、西德,进入70 年代对美国也形成咄咄逼人的态势, 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工业国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模式 “ 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随着后发效益的消失,由于自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 作为追赶型现代化的局限性和现行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在旧模式惯性作用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下探索新的模式十分艰难,也就孕育了90年代的日本大衰退。但是不论从发展理念上还是发展实践上,都可以肯定地说, 日本工业化进程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对中国有很大的启示:其一,我们应认识到工业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应看到工业危机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从而反思我们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能动地调整工业化发展模式。其二,要认清工业危机的实质,看到从工业危机向新工业革命转变的必然性, 不要囿于工业化的传统发展框架,仅仅看到工业社会的量的变化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应看到社会的质的新飞跃,坚定地走向新工业化。其三,抓住关键科技和关键产业,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四,要充分认识时代特征,用革命的姿态去进行新一轮的工业和科技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