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概念动力系统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53.11KB
约8页
文档ID:39590146
新概念动力系统_第1页
1/8

新能源概念进入二十一世纪,能源革命将成为科技突破首屈一指的领军项目己经发现, 宇宙中可见物质只占4.6%而暗物质、 暗能量却高达 95.4%!暗物质及暗能量的 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物质观对真空的认识也发生了突变,从过去认为 真空中一无所有, 变成“ 真空是一种凝聚态 “( 李政道语 ) ,真空是能量海, 蕴藏着 1019克每立方厘米的巨额能量! 质量与真空的相互作用产生万有引力,电荷与真 空的作用产生电磁场, 旋转物质与真空的相互作用产生挠场从真空中提取能量, 将成为不久的现实 2001午在英国举行的国际场推进学术会议提出:1?二十世纪 是核能世纪, 二十一世纪是真空零点能世纪2?将在五年内造出真空零点能发动 机2002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制造了五万个反氢原子,但更惊人的消息是,发 现正、负质子的核结构基本上没有区别NASA2003 年 7 月透露出来的消息,己 把反物质发动机列为NASA 今后十年三大绝密科研项目之一 以上能源新概念将引发以下儿种新概念动力系统的研制: 真空能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依靠初始动力运转之后,将从真空中提取能量 ( 免费午餐 ) 维持 运转并提供飞行器所需动力。

事实上,电磁原理的真空能提取装置己经获得了输 入能量为 1,输出能量为 4~20的成果,而以水为工质的流体机械装置也已经获 得输出比为 2.54 的成果以气体为工质的真空能装置也是为期不久了流体工 质的真空能提取装置使用旋涡自维持原理,亦可称为旋涡能动力装置 真空能发动机的另一发展方向就是与现有能源相配合,实现现有能量的重复 使用或能量的高效利用 真空能发动机的研制终将实现现代科学奠基人N?Tesla 的预言 :“We shall have no need to transmit power at all,Ere many generations pass, our machinery will be driven by a power obtainable at any point of the Universe,,Throughout space there is energy,, 反物质发动机 正物质与反物质碰撞之后湮灭,产生光能可以真正实现爱因斯坦E=mc2 ,的 质能互换, 获得巨额能量 这种碰撞过程在铷制的反映灶中进行,高能高温引发 铷蒸气,光速将降至 10 米/ 秒或更低,将可提供数千乃至上万吨的推力。

而燃 料的消耗将微乎其微 反物质的制备,随着对物质超微粒子 ( 纳纳米粒子 )的认识的加深,将变得 越来越廉价, 将不再使用加速正质子轰击钨靶的愚蠢做法获得负质子在磁致涡 动装置中,正质子将100% 的转变为负质子,为光能发动机提供燃料 弦压制动热核发动机 随着对物质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单磁相高磁能材料的制备将成为现实,在 线性高能加速磁场中热核聚变物质原子的加速和碰撞将引发原子的弦压梯度并 释放出强大能量, 产生推力 这种发动机小者可使单兵人体漂浮飞行,中者可使 车辆漂浮飞行,大者可推动舰船、飞机及太空飞行器 以上三种动力装置的出现, 将逐步取缔现有的化学能动力装置及其污染,为 人类提供强劲的清洁动力系统真空能真空是什么?真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吗?100 年以前的一位物理学家就预 言: 真空中充满了能量,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几十年前的彼得堡学术会议上,关于真空问题的讨论, 使门捷列夫, 开尔文爵士, 特斯拉等科学家被错误的冠以 伪科学家的头衔 特斯拉对电磁波深有研究, 他研究电磁波的标量部分, 并且成 功的实现了无线的电流传送他认为真空中有以太的存在在后来的岁月中, 以 太的理论受到否定。

而现在,以太的研究死灰复燃, 因为人们确实从真空中提取 出了能量 李政道博士也认为: 真空就是介质的凝固态 一些科学家认为, 真空是一种 能量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NASA 在 1998年把真空能的研究列入NASA 的研究计划美国能源部在当时 强烈的反对, 认为不可能从什么都没有的真空里提取出能量来,并宣称不会给任 何 NASA 的关于真空能的研究计划拨款而两年后,美国能源部也把真空能纳入 其研究计划中 2000年,科学家们提出了两个口号:“20 世纪是核能世纪, 21 世纪是真空能世纪五年以内造出真空能发动机实际上,美国在1984 年就制造出了提取真空能的装置,但是当时的装置大部分都是电磁装置他们输 入 1 的能量,输出大于1 的能量从最开始的输入 / 输出 =1/4 到现在的输入 / 输出 = 1/20 真空能的利用,真正实现了一句话: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 草但是真空能和永动机不是一个概念鱼什么时候知道水的存在?是他被人钓 上来的时候, 没有水喝了, 才意识到自己是生存在水中人生活在真空能的海洋 中,而没有意识到真空能的提取,有电化学的方法,有流体漩涡的方法俄国 彼得堡的科学家制造出了漩涡提取真空能机,能够达到 500 瓦的水平。

科学家们 认为,原子之间的距离, 就象是星球和星球之间的距离一样遥远当中微子要穿 越的时候, 就象是光在星球之间穿越一样那么粒子间的空隙就是真空这种真 空概念对传统的真空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实际上,真空能在很多的实验中露出了马脚过去认为失败的实验, 其实很 多都是真能的显现 例如热力试验, 在封闭的系统中, 产生了大于 100% 的效率 一旦航空发动机上使用了真空能,在太空中飞行将不再需要燃料,发电也不用燃 料在一个直径 50 米,高 200 米的真空能发生装置的作用下,其产生的能量将 不亚于三峡水电站,并且真空能是无污染的能源 研究“冷核聚变”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其本身,它使我们意识到一个新的巨大 的能源——真空能的存在 我们可以通过高能粒子的对撞激发真空,也可以通过 电化学,涡漩等过程激发真空而提取零点能 而且后面所属的过程并不十分复杂, 这一点可以通过美国的许多效率大于一的专利看出这就是说大规模提取零点能 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对于这一项创新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还不够成 熟; 另一方面由于真空能这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结构的巨大变 革,对世界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都将产生深重影响,从学术和经济两方面新能 源研究的发展会有阻力。

反物质[4]反物质就是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 这些反粒子的特 点是其质量、寿命、自旋、同位旋与相应的粒子相同, 但电荷、重子数、轻子数、 奇异数等量子数与之相反 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如果像质子、中子、电子那 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 反物质正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 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 例如, 氢原子由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和一个带正电的质子构成,反氢原子则与它正好相反,由一个带正电的正电子和一个带负电的反质子构成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后会湮灭, 释放出大量能量 反物质无法在自然界找到, 除非是在稍纵即逝的少量存在(例 如因放射衰变或宇宙射线等现象)这是由于反物质若非存在于像物理实验室的 人工环境下, 则无可避免地随即与自然界的物质发生碰触并湮灭反粒子和一些 稳定的反物质 (例如反氢) 可以人工制造出极少量, 但却不足以达到可对这些物 质验证其理论性的程度 科学家认为, 宇宙诞生之初曾经产生了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后来,由于某 种原因,大部分反物质转化为物质 再加上有的反物质难于被观测,所以,在人 们看来当今世界主要是由物质组成一些科学家提出, 宇宙中存在由反物质构成 的反星系,反星系周围存在微小的黑洞群。

在衰亡时会放出低能反质子和反氦原 子核因此,观测宇宙射线中的反质子和反氦原子核,可以为反物质天体的存在 提供证据 欧洲航天局的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证实了宇宙间反物质的存在 他们对宇 宙中央的一个区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分析发现这个区域聚集着大量的反物质 此外,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还证明,这些反物质来源很多, 它不是聚集在某个确 定的点周围,而是广布于宇宙空间怎么获得反物质能人造反物质, 利用加速器, 将速度极高的反质子流射向氙原子核,以制造反 氢原子由于负质子与氙原子核相撞后会产生正电子,刚诞生的一个正电子如果 恰好与负质子流中的另外一个负质子结合就会形成一个反氢原子 离子加速器,象 CERN ,是沿很强的环绕的超磁场排列的一些巨大的隧道, 超磁场可以使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进当原子通过加速器出来时, 它轰击目 标,创造出粒子 这些粒子中的一些就是用磁场分离的反粒子这些高能离子加 速器每年只能产生几个毫微克的反核子 NASA 的反重力发动机已经完成了90%,但是他们还不确定这台机器能否正 常工作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超导圆盘比较脆弱,布兰特利称这个超导圆盘是由 两张圆盘构成 一种是金属制成的, 可以在磁场中的悬浮, 在它的上面是一个由 超导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圆盘[2] 。

反物质 (正电子 )研究发展历史及现状[6]早在 1930 年 Dirac 理论上预言反物质 (正电子 )的存在, 1932年 Anderson从 实验上观察到正电子 1946年 Wheeler预测存在一系列物质反物质对,除电子 和正电子外,也存在正电子素, 正电子素离子,正电子素分子等 1951年 Deutsch 从实验上发现正电子素, 1981年 Mills 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发现正电子素离子, 1992 年丹麦科学家合成正电子素化合物PsH,他们甚至推测合成了“正电子素水”即 Ps 2 O2002年美国科学家研究低能正电子在原子、分子中的湮没过程, 发现正 电子(反物质 )可结合普通自然界物质 2007 年 9 月,Cassidy和 Mills 的 Ps2分子 的发现是全新的反物质化学的第一个证据,已经解决了60 年一直困扰科学界的 一个谜团,创造出Ps 2分子,这种由物质和反物质组成的短命的分子,将把人 们带到与自然界完全不同的反物质世界 反物质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但进展缓慢 1986 年,人类首次 捕获到反质子, 2002 年较大批量地制造出了反氢原子反物质在军事上有多种 潜在用途,是目前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核武器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国费米实验室、欧洲核子中心以及俄罗斯的高能物理研究所,都在进行反物质的生产和研究。

美 国空军实验室、美国宇航局(NASA)、能源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对此高度重 视如美国空军数年前就支持正电子能量转换研究,该实验室K. M. Edwards 博 士多次在相关会议上作报告, 并拨款支持大学和公司在此领域的创新研究美国 能源部为此建立了 “多学科大学研究起动计划”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建立了 “NSF 物理前沿中心正电子能量转换研究组” 正电子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也相当缓慢,正电子一般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源 和各种能量的加速器产生获得,对比电子, 正电子的产额很小, 并且产生的正电 子能量分布很宽如实验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22 Na +衰变 (半衰期为 2.6 年)发 出的正电子能量具有从0 到 0.54 M eV 的连续能谱,能量分辨率为~ 0.2 M eV 上世纪 70~ 80 年代慢正电子 (单能正电子 )束技术的发展,已取得许多可喜进展, 高能正电子通过慢化体损失能量,获得慢正电子能量为eV 量级,能量分辨率为 ~ 0.5 eV(温度约 105K),该技术可研究材料的表面、界面,薄膜,在材料科学领域已有重要应用 然而,实验上开展反物质研究不仅需要能量可变的低能正电子 束,还特别需要正电子束具有很高的能量分辨率和束流强度;即要求正电子能被 进一步热化、约束、储存和积累足够多,并且达到足够高的密度。

近年来,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对基于正电子的反物 质基础研究十分重视Nature和 Physical Review Letter 等杂志经常报到这方面 的最新进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