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87937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 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 本课主要 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介绍了北方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两个内容。 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大一统打下了重要基础。 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 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具

2、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 分组对 比回答、讨论等方法, 化难为易, 从而轻易突破难点; 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 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学习, 体会孝文帝敢于学习先进、 敢于创新改革的精神。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 三五 X 课堂教学策略虚拟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一:故事导入: 文明太后:通过介绍冯太后的事迹(政治、文化、教子)

3、导入。中国古 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 像汉朝的吕太后、 邓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 则天等,都很有作为。 冯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到的一位。她是汉族人, 知书达 理,聪明果断。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 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的 忠实推行者。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 帝。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 容。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导入新课。导入二:温故检查,导入新课: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以北的哪些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到西晋

4、时,出现了什么情况? 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劳动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 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但是,他们同时 遭受汉族官僚地主的压迫,历尽苦难。西晋末年,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匈奴的一支武装还灭了西晋。 2、西晋灭亡后,南北各出现哪些政权?史称什么? 此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16 个政权,史称 “ 十六国 ” 。 317 年,西晋皇族逃到江南建立新的政权,史称“ 东晋 ” 。420 年,东晋大将夺得 政权,江南先后经历四个朝代的更替,史称“ 南朝” 。 导入:黄河流域 “ 十六国 ” 最后演变成什么朝代?他们的活动

5、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导入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 结的盛况时, 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 展。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 羯族、氐族呢?(学生查阅中华民族分布图后回答: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产生疑问)如果大家想知道, 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一: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以及本目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6、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思考回答:1、你知道统一北方的是什么政权吗?这一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北魏,鲜卑族, 5世纪,民族融合) 2、请同学们看第一目下的小字内容。归纳一下,当时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 在哪些方面都相互影响。学生自行阅读回答,老师引导归纳。 (从服装、饮食、 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 (1)服装方面: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 ( )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子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 人的衣着传统, 袖子逐渐变宽。 裤腿也变得肥大, 像喇叭一样。 裤褶服成为当时 南北流行

7、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 穿汉族 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 等。 (2)饮食方面:“胡人汉食”,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来以畜产品为主,到 了魏晋以后,农产品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 (3)生产技术方面:北方民族也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联系日益密切, 逐渐融合在一起, 是“ 胡人汉服 ” 、“ 汉人胡食 ” ,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那么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呢? 将学生分成四组,然后由学生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

8、识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 互相学习、 互相 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 局面。 换位思考: 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 假若你是孝文帝, 你会怎么想、 你会怎 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 顺者昌,逆者亡 ” ,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 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 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 相反,如 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

9、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 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 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 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 个有作为的人。 教师过渡: 在这过程中, 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 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详细内容。 探究二: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指导学生阅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目,思考回答:1、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定都

10、平城。迁往洛阳。 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分两组竞相对比回答, 一组回 答定都平城之弊,一组回答定都洛阳之利。 A、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 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 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 是黄河流域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周围地区农业发达, 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 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 B、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迁都洛阳之后,有 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11、。 (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C、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 而在洛阳, 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 3、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 了哪些阻力?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 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学生看书自学,讨论回答) 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1)从维护统治基础来看:平城是鲜卑贵族建国时的都城,是北魏统治的 根基,而洛阳对鲜卑人来说, 人生地不熟, 那

12、里又是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况且迁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会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财力,迁都洛阳可能会危及到 鲜卑人的统治。 (2)从保护民族性来看:鲜卑族是少数民族,习惯于游牧、悍战,以及本 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 而汉文化要先进得多, 迁都洛阳后学习汉族文化可能会丧 失自己的民族性。 (3)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看: 这是鲜卑贵族的传统思想在作祟。人都有惰性, 不愿意改变现实生活,不愿放弃目前享乐安逸的生活,所以反对迁都。 以南征为名,率朝廷官员和20 万大军南下;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 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根据网络查找到的资料: 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编演历 史剧。各小组

13、进行角色分工并上台表演:导演 1 人,旁白 1 人,主要角色北魏孝 文帝、拓跋澄和大臣甲乙丙丁。 (旁白) :上朝。 (孝文帝踱步上台,于正中面对臣子坐下。台下高呼万岁。) 孝文帝:南齐素来为我大敌,我准备近期大举讨伐南齐,你们意下如何? (众臣子面露难色) 拓跋澄:臣认为如此兴师动众,时机还不成熟。 孝文帝: (大怒)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么? 拓跋澄: (激动地)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 能不讲? 孝文帝: (不悦地)此事暂且定下,退朝! (旁白) :孝文帝回到宫中,下旨单独召见拓跋澄。 拓跋澄:拜见陛下! 孝文帝:免礼。(语气和蔼地)老实告诉你,我刚才

14、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 我真正的意思不是打仗, 而是迁都。 我们已统一黄河流域, 武力可以平天下, 但 不能治理天下。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宜进行政治改革。现在我要移风易俗, 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必须迁都才行。 这回我出兵代齐, 是想借此 机会,迁都中原,你认为怎样? 拓跋澄: (恍然大悟)臣错怪陛下了。既是为了国家发展,迁都之事,我定当全 力支持。 (旁白) :公元 493 年,孝文帝亲率三十多万大军南下,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 足足下了一个月, 到处泥泞不堪, 行军十分困难, 孝文帝仍 然披盔戴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甲、乙:陛下,行军至此, 秋雨

15、连绵,人马早已疲惫不堪, 万不可继续前行, 望陛下三思而行。 孝文帝:这次我们兴师动众, 如果半途而废, 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 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一些大臣面露不情愿之色) 大臣甲:陛下,万万不可迁都啊,它会招致王公贵族的反对,望陛下审慎抉择。 大臣乙、丁:(作揖)陛下,请三思。 孝文帝: (略作沉思)那好,今天就请各位议一议,到底应不应该迁都? 大臣甲:平城为都是祖上定下来的, 我们久居平城, 百姓安居乐业, 迁都会引起 大家的不安啊。 大臣乙:陛下,迁都可是个不小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从国 家大计考虑,万万不可迁都啊!孝文帝: (转向拓跋澄

16、)爱卿,你的意见呢? 拓跋澄:陛下,我认为迁都是明智之举。目前,我们的统治重点在中原,我们的 经济来源也在中原, 迁都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我们要将眼光放远些, 虽然目前要耗费一些人力、 物力、财力,但一旦迁都成功, 洛阳优越的自然条件 将带给我们更多的财力和物力。 (转向各位大臣)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大臣丙:我同意迁都。平城自然条件恶劣,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 温偏低,不适宜农业生产, 所产粮食还不够我们日常生活所需,况且我们还常年 遭到北方柔然族的威胁, 而洛阳是汉朝都城, 有发展基础, 且地理条件优越, 气 候宜人,年平均气温比平城高78 摄氏度,是理想的建都之地。我认为,迁都 只会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商朝的“盘庚迁殷”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臣甲:平城为都是祖宗定下来的, 条件再不好, 也是我们的家, 怎能随便迁往 别处呢?我看你们是安稳日子过腻了,自找罪受! 拓跋澄:话可不能这么说。 我们不可只顾眼前安逸享受,不顾国家发展,安于现 状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大臣丁: (怀疑地)中原地区是汉人之地,人多势众,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