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公需课答案-总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8236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公需课答案-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型城镇化公需课答案-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型城镇化公需课答案-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型城镇化公需课答案-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型城镇化公需课答案-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城镇化公需课答案-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公需课答案-总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题广东省城镇化的重心应转移至()地区。(5 分)A. 珠三角地区B. 粤东西北地区C. 南粤地区D. 沿海地区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B 你答对了 ! 解析: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粤东西北地区,加大对交通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加快全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创造有效吸聚人口和产业的宜环境,以解决粤东西北地区长期以来城镇化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第 2 题收藏17 世纪中叶之后, “ 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地集中于()国家。(5 分)A. 英国B. 雅典C. 美国D. 德国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 你答对了 ! 解析:17 世纪中叶之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地集中于一

2、个国家英国。第 3 题收藏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 交往 ” 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5 分)A. 马恩B. 凯文 林奇C. 塞尔D. 恩格斯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D 你答对了 !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第 4 题收藏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5 分)A.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B.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C. 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D.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D 你答对了

3、! 解析: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第 5 题收藏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 (5 分)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D. 以上表述都正确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 你答对了 ! 解析: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近日公布的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划)提出,要按照“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特色”的理念,全面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提高我省的城镇化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念;第二,

4、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粤东西北地区;第三,将城乡一体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容。第 6 题收藏关于三种 “ 磁力” 表述正确的是()。(5 分)A. 左边的磁铁:城市-靠近大都市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B. 右边的磁铁:乡村-缺乏社会性,具有土地闲置、缺乏娱乐等乡村问题C. 下面的磁铁:城市-乡村相结合,发展经济,减少绿地、物价高D. 以上表述都正确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B 你答对了 ! 解析:左边的磁铁:城市- 远离自然,具有空气污染、高物价等城市问题;右边的磁铁:乡村- 缺乏社具有土地闲置、缺乏娱乐等乡村问题;下面的磁铁:城市- 乡村 - 自然美。具有地租低、工资高低、无繁重劳动、水和空气清新、

5、无贫民窟、自由、合作等特点。第 7 题收藏以下关于 “ 城市病 ” 表述正确的是()。(5 分)A. 城市间市场、交通、信息网络的碎片化B. 基本民生水平过高C. 创造力较低,核心价值明确D. 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急剧下降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D 你答对了 ! 解析:在城市的生态系统方面,表现为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急剧下降。第 8 题收藏城市化是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本索 塞尔达于()年提出。(5分)A. 1865 B. 1867 C. 1870 D. 1872 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B 你答对了 ! 解析:城市化是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本索塞尔达于1867 年提出。第 9 题收藏以下对新型城镇化

6、的理论支撑表述正确的是()。(5 分)A.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B. 与“ 传统城镇化 ” 本质区别而言C. 以第三产业为支柱D. 借鉴欧洲国家大都市的实践经验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 你答对了 ! 解析: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支撑,所谓“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向“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拐点”出现于工业化成长期向工业化成熟期的转折过程,其主要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第 10 题收藏以下对霍华德设想的“ 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表述正确的是()。(5 分)A. 建议人口为88000 人B.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C. 城市之间独立联系D. 中心

7、城市的绿化规模略大些,人口越少越好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B 你答对了 ! 解析:霍华德设想: 以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 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第 11 题收藏凯文 林奇将城市的 “ 功能的模式 ” 归纳为()。(5 分)A. 城市是独特的历史现象B.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生态系统C. 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决策系统D. 城市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B,C,D 你答对了 ! 解析:凯文林奇将城市的“功能的模式”归纳为:城市是独特的历史现象;城市是人类聚落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相互

8、关联的决策系统;城市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第 12 题收藏13至 14 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 莱茵同盟 ” 以及后来的 “ 汉萨同盟” ,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5 分)A. 贸易B. 农业C. 市民D. 市政府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C,D 你答对了 ! 解析:13 至 14 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

9、包括的要素:贸易、市民、市政府。第 13 题收藏城市的辐射效应包括()。(5 分)A. 交通辐射B. 经济辐射C. 文化辐射D. 产业辐射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B,C 你答对了 ! 解析:城市的辐射效应包括:交通辐射、经济辐射、文化辐射。第 14 题收藏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 功能性动因” ,其主要观点是()。(5 分)A. 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B. 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C. 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D. 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

10、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B,C,D 你答对了 ! 解析: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分工形成的必要条件;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第 15 题收藏当城市集群发展成为“ 都市区 ” 和“ 大都市连绵带 ” 后,会出现以下()基本形态。(5 分)A. 产业

11、空间结构以“ 夹工夹农夹三产”B. 城市空间结构以“ 夹城夹镇夹村落”C. 生态空间结构以“ 夹山夹水夹绿带”D. 经济空间结构以“ 夹产夹人夹发展”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B,C 你答对了 ! 解析:当城市集群发展成为“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后,会出现这些基本形态:产业空间结构工夹农夹三产”;城市空间结构以“夹城夹镇夹村落;生态空间结构以“夹山夹水夹绿带”。第 16 题收藏经济网络对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的发展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5分)A. 是B. 否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 你答对了 ! 解析:暂无解析 ! 第 17 题收藏3 月 16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12、2014-2020 )。(5 分)A. 是B. 否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 你答对了 ! 解析:3 月 16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第 18 题收藏恩格斯指出: “ 城市愈大,搬到里面就愈有利。”(5 分)A. 是B. 否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 你答对了 ! 解析:暂无解析 ! 第 19 题收藏在中心城区以建设成片绿地,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再造,这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内在要求是不谋而合。(5 分)A. 是B. 否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 你答对了 ! 解析:在中心城区以建设成片绿地,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再造,这是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内在不谋而合的。第 20 题收藏所谓“ 新型城镇化 ” ,是相对于 “ 传统城镇化 ” 而言的。(5 分)A. 是B. 否答题情况:正确选项: A 你答对了 ! 解析:暂无解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