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之浮脉的介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57918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脉象之浮脉的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脉象之浮脉的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脉象之浮脉的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脉象之浮脉的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脉象之浮脉的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脉象之浮脉的介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脉象之浮脉的介绍中医脉象之浮脉的介绍浮脉是单因素并具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位浅在。浮脉亦为出现于医籍 中最早的脉象之一。在内经中屡见。浮、沉、大、小、滑、涩,叉为最主 要之脉象。如索问五脏生成篇:“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 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 舍色脉,可以万全。 “浮又称为“毛” ,可能是由于以“浮、 “毛”两字来形容这 种脉象的关系,因而浮毛亦往往互称,博粹堂中医介绍。浮脉在早期,如内经是对有关这一类脉象的形容之一,后来才固定为 “浮”这个名称,并且将其他的有关形容多概括到浮内。在某些情况下(如季 节脉) ,亦还使用“毛”这个形容

2、词而作为脉名,其它的就不作为脉象名称使用 了。例如:“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日肺平病肺脉来,不上不 下,如循鸡羽,日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日肺死。 ” (素 问平人气象论 ) “秋脉如浮故其去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口浮“真 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素问玉机真脏论 ) “春日浮,如鱼 之游,在波。 ”按:波当作“皮” ,观下文“在肤” “下肤” ,可证。此波字系缘 鱼游所臆改。波字太素正作皮;此即后世浮脉在皮毛,在皮肤等说所自来。内经以落榆荚为肺平而后世以为即浮之一般性解释之一。如风吹毛, 如物之浮,后世多称”如水漂术”等, 内经以为死肺脉而后世亦以为浮脉

3、之 一般性解释。 难经与内经文字上稍异,但性质是一样的。后人的对待亦 大致与内经相同。例如:“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 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敞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日毛。秋脉 毛,反者何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 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日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日病, 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日死。 ” (难经第十五难 )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难 经第十八难 ) 。所不同于内经的,不过是对季节脉更趋于“毛”这个名 称而已。由于在内经 、 难经等书中有“春弦” 、 “夏钩” 、 “秋毛” 、 “冬石” 之说,所以毛亦只是

4、用于秋季的季节脉,一般情况下只使用浮这个名称。 素 问阴阳别论有“鼓一阴日毛” ,其义已不可晓,勿须曲解。 难经:“在 肉上行”之说对后世亦有一定的影响。 医学探骊说:“浮与沉对,以部位言。 ”所以说论其性质只是个部位而不应当含有其他性质,这一点很重要,这是浮 脉的定义和界限。如果随便在浮脉中加入其他素质则必将引起概念混淆,界限 不清。不但影响浮脉指标的准确性,还会引致一系列的混乱。浮是脉象独立的素质之一,浮脉又是纲领脉象之一,浮脉概念不清,势必 引起一系列与浮脉相关的许多脉象的性质和指标的准确性。这样就会越来越纠 缠不清了。定义和界般是制定脉象指标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于像浮、沉、迟、 数、滑

5、、涩等纲领性质的脉象,就更为重要。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浮脉之形的 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脉经提出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得到最广泛的支 持和采用。例如千金方 、 活人书 、 难经集注 、 崔氏四言脉诀 、 察病 指南 、 诊家枢要 、 外科精义 、 脉诀刊误 、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 丹溪 手镜 、 医经小学 、 医学人门 、 濒湖脉学 、钛素脉秘诀 、 景岳全书 、 通雅,脉考 、 医宗说约 、 脉诀汇辨 、 医灯续焰 、 诊家正眼 、 四诊 抉微 、 脉诀启悟注释 、 舒氏辨脉篇 、 脉法统宗 、 诊脉三十二辨等均重载脉经这八个字,虽然察病指南引作:“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 , 诊家枢要引作“

6、按之不足,轻举有余” ,稍有出入,但无关宏旨。 医经小 学作“浮脉不足举有余” ,则为限于七言诗名所致。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得到如此的重视和引用,这是因为它既表达了浮脉的性质,又巧妙地反映出了 指下的脉形和感觉,而且经过漫长时间的实践证实这个说法既适如其分,叉无 语病和其它流弊。它既描写了脉形指感(形) ,又对它的趋势和神态(象)都恰 当地予以表示了出来。所以在定浮脉的脉象(即脉的形和象)指标时,以这两 句话为最重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对浮脉的概括是很恰当的。另外,亦有对浮脉的 具体位置的说法,这无疑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索问脉要精微论的“在 皮” , 难经第十八难的“脉在肉上行”

7、等就属于这种性质的描述,对后世 脉法起到一定的影响。在皮或肉上行都是形容浮脉的浅表,亦就是说明它的位 置。后世脉学书虽然有大同小异的种种说法,但不必凿凿然而理解,它们只不 过是说浮脉的位置浅在而已。例如:难经集注引丁德用说:“谓脉循行皮 肤血脉之间,在肌肉之上。 ” 外科精义说:“瞥瞥然见于皮毛间。 ” 脉诀刊 误说:“脉在肉上行。 ” 丹溪手镜说:“在皮肤。 ” 伤寒六书说:“初 排指于皮肤之上。 ” 医学入门说:“脉在肉上。 ” 濒湖脉学说:“浮脉惟 从肉上行。 ” 脉语说:“浮自皮肤上得之。 ” 医宗说约说:“浮于肤上。 ” 脉诀汇辨说:“浮在皮毛。 ” 医灯续焰黼:“其脉应于皮毛。 ”

8、 诊家正眼 说:“浮在皮毛。 ” 医宗金鉴说:“皮脉取而得者谓之浮脉。 ” 脉诀启悟注 释说:“浮在皮毛。 ” 医碥说:“候之于皮毛间而即得之者谓之浮。 ” 沈 氏尊生书说:“动在肌肉以上。 ” 脉法统宗说:“以指切之,得于皮肤之 间。 ” 医醇剩义说:“肌肤之间,百不失之。 ” 脉如说:“行从肉上。 ” 医悟说:“浮于肌肤之间。 ” 医学实在易说:“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 见。 ” 脉论要篇:“浮脉者、在皮毛之分。 ” 旧抄脉学书残本:“浮脉之 象动跌于肌肉之表。 ”等等。可见“皮毛” 、 “皮肤” 、 “肌肤之间” 、 “肌肉以上” 等等,都是概括的形容其脉浅表,易于触到;并没有什么解剖学上

9、的意义。手 指的轻触即得亦是浮脉常用的形容之。由于浮脉浅在,所以轻触即得。例如: 脉经说:“浮于手下。 ” 千金方说:“浮于指下。 ”手下或指下没有什么 区别,虽然后世脉书如外科精义亦引用了“浮于指下”但实际上这样的说 法概念井不太清楚。因为中、沉亦郗是在指下。后来如诊家枢要等书就有 了较为明确的提法:“满指浮上日浮。 ” 伤寒六书说:“初排指于皮肤之上, 轻手按之便得。 ” 寿世保元说:“举指轻按而得之日浮。 ” 医灯续焰说: “轻手可得,按之具有泛泛欲上之势,虽按之使沉,亦必随手而起。 ” 新着四 言脉诀:“轻手可得。 ” 脉诀阐微说:“浮脉指按即得,气举而升之也。 ” 医学真传说:“浮泛

10、于上,轻举即得。 ” 脉确说:“轻手便得。 ” 沈氏 尊生书说:“其象轻手乃得。 ” 医醇剩义说:“轻按即得。 ” 医述说: “浮脉只轻手便得,非必中沉俱无。 ”等等,逐渐明确统一了这种说法。但从 诊宗三昧上说:“下指即显浮象。 ” 脉理求真亦引用了这说法,实际张 石顽氏的这种提法并不明确清楚。试问怎样下指,何谓浮象?所以这种说法并 不包含什么具体内容,等于是空话。另外,从医学探骊说:“轻手可得,瘦人肌肤甚薄,其脉多浮,入之 脉亦有自行于皮肤间者,不可即作病脉论。 ”是叉结合体型与体质加以申述的了。 而沈氏尊生书于“其象轻手乃得”之后又加上“重手不见” 。既有语病,且与浮而无根的脉有相混之嫌。

11、 “浮于水而悟轻舟。 ” 医学探骊说:“浮如气筏 浮池面,轻手按之应指来。 ”意思亦是相同的。 濒湖脉学征引古人对于客观 形象的描述,举出:“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落榆荚(素问 ) 。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等等。从几种形象和角度说明浮脉的轻浮、 漂浮、上浮的形象和动态。除去如捻葱叶有与芤脉相混之弊外,这些客观形象 的比类得到进一步的承认和推广。李时珍的这几条征引较素问的“脉要精 微论” , “平人气象论” , “玉机真脏论”及难经第十五难等等的描述为简, 但简而得要。 内经 、 难经种种形容在说古人对脉象亦有从当时条件出发来 制定一些客观化的“指标”以说明脉形的方法。这

12、就是用喜闻乐见的客观事物 的形象动态来说明其性质、形状有所不同,但往往更生动、更形象,更易于使 人领会。二者又可以相互补充,以使学者能够较容易地体会掌握脉象。关于浮 脉古人就有很多客观化的描述。例如前面引的内经 、 难经所提出的“如 色之游” 、 “如落榆荚” 、 “如循鸡羽” 、 “如物之浮” 、 “如风吹毛”等等。后来 崔氏四言脉诀以内经如物之浮为根据,发展为“如水漂木” ,得到许多 脉学书的征引。如濒湖脉学 、 脉诀汇辨 、 医灯续焰 、 新着四言脉诀 、 诊家正眼 、 医学真传 、 脉诀启悟注释 、 脉确 、 脉法统宗 、 医醇剩 义 、 脉如 、 诊脉三十二辨 、 诊脉要篇等都在脉形

13、上采用了“如水漂木” 这一形象与具有客观意义的描述。亦有人将这个形象稍加变动地描述,如三 指禅说明脉象的同时,又列出平、病、死三种指征,然面关键在于如能真正 掌握其形象特征,则根据力度、性质、季节、临床等等条件以分析其为病,为 死当不困难。在形象上过事形容既觉词费,亦易有词曲意隐之弊,故尔内,难 的形容方式并不多见于后世,我们应从学术发展上认清这一点。从浮脉性质上讲,并不需要再加什么附加的条件,如果有附加条件必将造 成概念不清,例如脉诀的“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冉冉寻之如太过” 的说法,缴绕不清,前后矛盾,当然是错误的。戴氏刊误已力辨其非。戴 氏谓:“脉诀日:如太过日浮 ,既日举之有余关,如

14、何而太过?日太过 则浮洪,浮紧,浮弦之脉如何诊之?脉经并无太过之文。又寻与按不同, 按者重手于肌肉筋骨部也、寻则或上或下,或左右,随脉部以寻之,浮脉按之 不足,非寻,之不足也。 ”所分析批判的是很中肯的。有些脉学书籍上对于浮脉与无很之脉分辨不清,甚至于认为浮就有“无根” 的性质,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这个问题, 诊宗三昧说得较好,在“下指即 显浮象”之后,紧接着便指明:“按之稍减而不空。 ”按之力减面有空虚之感是 虚、芤等脉的形象,但它还是比无根要强。无根是按之不但空虚无力,而且有 突然面无之感,这与空虚不但有程度上的不同,在性质上亦是绝异的。虚空是 病脉而无根则是死脉,两者亦是不同的。所以浮脉

15、既不应当有空虚感(浮脉作 为纲领脉可以包括由于再加空虚感等条件而形成的虚、芤等脉,但浮脉本身不 应当有空虚感的条件) ,更不能有无根的性质和形象。仲景金匮要略说: “水病脉出者死。 ”正说明浮而无根之脉,故用出字。 医灯续焰说的很好: “其脉应于皮毛轻手可得,按之且有泛泛欲上之势,如水中漂木,虽按之使沉, 亦必随而起, 脉经所谓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者是也。 ”按其说本之于脉诀 汇辨面更为具体。但对比有的脉学书籍却有错误的提法。便如宋施发的 察病指南谓:“以手按之虚散。 ”徐春甫古今医统说:“浮有按无,无 根之喻。 ”当然是不对的。另外从四诊心法说:“轻按之满指,重按之则无, 此阴虚也。 ”按此种脉象极似无根之脉,亦非一般阴虚证之所当有。又说:“轻按之满指,重按之亦然,此伤风脉也。 ”按外感浮脉不可能是轻按重按一致,轻 重按一致是实脉(当然还要再加上其它条件)而非浮脉。浮脉确有表里虚实之 分,但要根据脉力强弱与结合临床四诊表现面定,面高氏此种形容却是错误的。 总之,浮脉不当与无根缴绕在一起,这是肯定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古人为了 形容脉象,往往不嫌词费,但是就在过分或过多的形容中,混淆了界限,甚至 于混淆了概念。这种现象在各种脉象的论述上往往见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