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7790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大构成-色彩、平面、立体构成| 第一章 色彩原理 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色带,这七光混合为白光。 光的三原色: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 三光相加=白光 白光为复色光 朱红光+翠绿光=黄光 翠绿光+蓝紫光=蓝光 朱红光+蓝紫光=紫光 三原色:红,黄,蓝。 电脑设计中的常用颜色模式: RGB 模式:(加色) 绝大部分的可见光谱可以用红,绿,蓝(RGB)三色按不同的比例和强度来表示。 CMYK 模式:(减色) 此模式是以打印在纸张上的油墨光线吸收的特性为基础的。 C 纯青色 M 洋红色 Y 黄色 K 黑色。 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

2、不同的色光, 叫做光源色。 物体色(固有色):是光源色经物体的吸收,反射,反射到人们视觉中的光色感觉。 环境色:各种物体由于所投射的光源色不同,也因其本身特性不同,表面质感不同,对光的 吸收与反射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则形成的物体色也各不相同。 1 平行反射:又称镜面反射。将投射来的光线原样,规则的平行的反射出去。 (静止的水面,油面,平滑的金属面等) 2 扩散反射:当投射来的光线被物体部分的选择吸收,并不规则的反射出去,为扩散反射。 它所形成的色彩为,不透明色,即物体的表色。半透明色。透明物体的色彩。 3 光的干涉:任何物体对于投射的全光色都有充分的选择、吸收、反射的机会,呈现出它们 各自的

3、色彩来。 (雨后路上的浮油面,肥皂泡,孔雀羽毛,贝类里表层) 绘画的“色彩的透视“,即:近暖、远冷,近实、远虚,近纯、远灰。 第二章 色彩三要素 我们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现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纯度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原 素。 (一) 明度 色彩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深浅差别。明度差别即指同色的深浅变化,又指不同色相之间存 在的明度差别。 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 灰色系列。在有色彩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一中明度特征。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 为明度最低的色。 (二)色相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

4、、蓝、紫 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 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彩的概念。 (1) 间色:又称二次色,指任何两种原色配合成的颜色。 红+黄=橙 黄+蓝=绿 红+蓝=紫 (2) 复色:又称三次色,指任何包含了三原色的颜色,也就是互为补色的颜色想 混即为复色。复色具有含蓄、沉稳的特点,现实中物体的色彩多为复色。 (3) 对比色(互补色):指色环上位置相对在 120180 度之间的两类色彩。对 比色的构成,是在三原色中某两种原色相混合而与第三种原色相对比。 (三)纯度 纯度 色彩的纯净程度,又称彩度或饱和度。某一纯净色加上白或黑,

5、可降低其纯度,或 趋于柔和、或趋于沉重。 色调 画面中总是由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各种色彩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形成画面色彩 总的趋向,称为色调。 色性 指色彩的冷暖倾向。 色彩的对比 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显的差别,并产生比较作用,被称 为色彩对比。该想象分为两大类: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色相对比 因色相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当主色相确定后,必须考虑其他色彩与主色相是 什么关系,要表现什么内容及效果等,这样才能增强其表现力。 色相对比又可分为 1、 原色对比 红、黄、蓝三原色是色相环色上最极端的色,它们不能由别的颜色混合而产生,却可以混合出色环上所有其它的色。红、黄

6、、蓝表现了最强烈的色相气氛,它们之间的对比属最强 的色相对比。 2、间色对比 橙色、绿色、紫色为原色相混所得的间色,其色相对比略显柔和,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 呈间色为多,许多果实都为橙色或黄橙色,我们还经常可以见到各种紫色的花朵、像绿与橙、绿与紫这样的对比都是活泼、鲜明又具天然美的配色。 3、 邻近色对比 在色环上顺序相邻的基础色相,如红与橙、黄与绿、橙与黄这样的色并置关系,称为邻 近色相对比,属色相弱对比范畴,这是因为在红橙色对比中,橙色已带红味,在黄绿对比中,绿色已带黄味,它们在色相因素上自然有相互渗透之处;但象红、橙这样的色在可见光谱中 具有明显的相貌特征,都为单色光,因此仍具有清晰的对比

7、关系, 邻近色对比最大特征是具明显的统一调性,或为暖色调,或为冷暖中调,或为冷色调,同 时在统一中仍不失对比的变化。 4、 类似色相对比 在色环上非常邻近的色,如蓝与绿味蓝,蓝与紫味蓝这样的色相对比称为类似色相对 比。 ” 5、 补色对比 在色环直径两端的色为互补色。 在最简单的 6 色相环中,每一个原色都与一个间色构成补色对,这一间色包含着另外两个原 色。因此,一对补色总是包含三原色,同时也就包含了全部色相。 红与绿=红与黄+蓝 蓝与橙=蓝与黄+红 黄与紫=黄与红+蓝 补色相混、三原色相混、全色相相混,都将生产中性灰色。 明度对比 因明度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 (柠檬黄明度高,蓝紫色的明度低

8、,橙色和绿色 属中明度,红色与蓝色属中低明度) 。 明度对比 将相同的色彩,放在黑色和白色上,比较色彩的感觉,会发现黑色上的色彩感觉 比较亮,放在白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暗,明暗的对比效果非常强烈明显,对配色结果产生的 影响,明度差异很大的对比, 会让人有不安的感觉。 明度对比与其它两种要素的对比一样,大体上也划分为三种对比关系。该表从黑至白共有11 个等级,凡颜色明度差在三个级数差之内的为明度弱对比,在三至五个级数之内的为明 度中间对比,在五度差以上,为明度强对比。 纯度对比 一种颜色与另一种更鲜艳的颜色相比时,会感觉不太鲜明,但与不鲜艳的颜色相 比时,则显得鲜明,这种色彩的对比便称为纯度对比。

9、 纯度对比是指较鲜艳的色与含有各种比例的黑、白、灰的色彩,即模糊的浊色的对比。 可 以用四种办法降低色彩纯度: (1)加白:纯色混合白色可以降低其纯度,提高明度,同时色性偏冷。曙红+白=紫青 味的粉红;黄+白=冷色浅黄。各色混合白色以后会产生色相偏差。 (2)加黑:纯色混合黑色,降低了纯度,又降低了明度。各色加黑色后,会失去原来 的光亮感,而变得沉着、幽暗。 (3)加灰:纯色加入灰色,会使色味变得浑浊;相同明度的纯色与灰色相混,可以得 到相同明度而不同纯度的含灰色,具有柔和、软弱的特点。 (4)加互补色:加互补色等于加深灰色(相当于 5 号灰) 冷暖对比 由于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

10、,称为冷暖对比。 (红、橙、黄使人 感觉温暖;蓝、蓝绿、蓝紫使人感觉寒冷;绿与紫介与其间) ,另外,色彩的冷暖对比还受 明度与纯度的影响,白光反射高而感觉冷,黑色吸收率高而感觉暖。 一、利用冷暖差别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 二、色彩冷暖规划图: 在色相环上把红、橙、黄称为暖色,把橙色称为暖极;把绿、青、蓝划为冷色,把天蓝 色称为冷极。 三、色彩冷暖的强、中、弱对比: (1) 冷暖极强对比:暖极和冷极色的对比(即橙、蓝色) (2) 冷暖的强对比:暖极与冷色,冷极与暖色的对比。 (3) 冷暖的中对比:暖色与中性微冷色,冷色与中性微暖色的对比。 (4) 冷暖的弱对比:暖色与暖极色,冷色与冷极色的

11、对比。 四、冷、暖色在运用上的心理感觉: (1)在温度上 (2)在重量感、湿度感上: 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干燥,冷色湿润。 (3)在空间感上: 暖色有前近和扩张感,冷色有后退和收缩感。一般说来,在狭窄的空间,若想使它变得 宽敞,应该使用明朗的冷调。 (4)色彩的冷暖受明度、纯度的影响: 在无彩色系中,把白色称为冷极,把黑色称为暖极。暖色加白变冷;冷色加白变暖。另 一方面,纯度越高,冷暖感越强;纯度降低,冷暖感也随之降低。 第三章 色彩的调和原理 (一)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类似调和与对比调和。 1、 类似调和 类似调和强调色彩的要素中的一致性关系,追求

12、色彩关系的统一,类似调和包括同一调 和与近似调和两种形式。 (1) 同一调和 在色相、明度、纯度中有某种要素完全相同,变化其它的要素,被称为同一调和;当三 要素中有一种要素相同时,称为单性同一调和,有两种要素相同时称为双性统一调和。 A、单性同一调和包括: 同一明度调和(变化色相与纯度 ) ; 同一色相调和(变化明度与纯度) 同一纯度调和(变化明度与色相) B、双性同一调和包括: 同色相又同纯度调和(变化明度) 同色相又同明度调和(变化纯度) 同明度又同纯度调和(变化色相) ()近似调和 在色相、明度、纯度三种要素中,有某种要素近似,变化其它的要素,被称为近似调和, 由于统一的要素由同一变化为

13、近似,因为近似调和比同一调和的色彩关系有更多的变化因 素。如: 近似色相调和(主要变化明度、纯度) ; 近似明度调和(主要变化明度、纯度): 近似纯度调和(主要变化明度、色相) ; 近似明度、色相调和(主要变化纯度) ; 近似色度、纯度调和(主要变化明度) 近似明度、纯度调和(主要变化色相) 无论同一调和还是类似调和,都是追求同一的变化,因此一定要依据这个原则来处理好 二种对立统一的要素组合关系 2对比调和 对比调和是以强调变化而组合的和谐的色彩。在对比调和中,明度、色相、纯度三种要 素可能都处于对比状态,因此色彩更富于活泼、生动、鲜明的效果。这样的色彩关系要达到 某种既变化又统一和谐美,主要

14、不是依赖要素的一致,而要靠某种组合秩序来实现。我们称 为秩序调和。下面介绍几种秩序调和的形式。 a、在对比强烈的两色中,置入相应的色彩的等差,等比的渐变系列,以此结构来使对 比变得柔和,形成色彩调和的效果。 b、通过面积的变化统一色彩。 c、在对比各色中混入同一色,使各色具有和谐感。 d、在对比各色的面积中,相互置放少面积的对比色,如在红绿对比中,红面积加上小 面积的绿色,绿面积中加上小面积的红色;或者在对比各色面积中都加入同一种小面积的它 色,也可以增加调和感。 e、在色环上确定某种变化的位置,这些位置以某种几何形出现,它们包括: 三角形调和。又可称为补色单开叉关系,属于三色调和。根据开叉的

15、宽窄,可以在色环 上寻找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种位置的三色对比。 四角形调和。通过色环上正方形及长方形的位置,可寻找到四色对比的调和。可称为补 色双开叉的色彩关系。 五角形及六角形调和。色环上的五角形及六角形的位置,呈多色调和关系。 随着角数的增加,色彩对比越加丰富变化。为了使之统一和谐,应注意利用各种秩序的 形式。 色彩混合 由两种以上不同的色相混,会产生新的颜色,这两种现象经常发生,并在色彩的实践中发生 很重要的作用。 色彩可以在视觉外混合,而后进入视觉,这样的混合形式包括两种形式:加法混合与减 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

16、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总亮度 等于相混各色光的亮度之总和,因此称为加法混合。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指的是色料的混合。 (三)空间混合 色彩的空间混合有下列规律: 1凡互补色关系的色彩按一定比例的空间混合,可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灰。 如:红与青绿的混合可得到灰、红灰、绿灰; 2非补色关系的色彩空间混合时,产生二色的中间色。如:红与青混合,可得到红紫、 紫、青紫; 3有彩色系色与无彩色系色混合时,也产生二色的中间色,如:红与白混合时,可得 到不同程度的浅红。红与灰的混合,得到不同程度的红灰; 4色彩在空间混合时所得到的新色,其明度相当于所混合色的中间明度; 5色彩并置产生空间混合是有条件的。a、混合之色应是细点或细线,同时要求密集状, 点与线愈密,混合的效果愈明显。色点的大小, 必须在一定的视觉距离之外,才能产生混合。一般为 1000 倍以外,否则很难达到混合 效果。 空间混合有三大特点: (1)近看色彩丰富,远看色调统一。在不同视觉距离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效果; (2)色彩有颤动感、闪烁感,适于表现光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