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7633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贤崇法师 加入时间: 2011 年 3 月 29 日点击: 215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禅三班第二期贤崇法师开示)贤崇法师讲,同济大学石莹居士整理空杯装水贵在坚持敢为天下先皆是过程难得“ 明白”修五心观念、思维、心灵,是禅修的对象,心灵的建设也是佛教思想的重点,因为心灵 是身体和心理的最终归宿。菩萨五心,这五心指的是不舍心、平等心、无畏心、同事心和学习心。禅修的目 的在于让身体和心灵良好地吸收有营养的东西,让这些补品滋养我们的身心, 以 使自己产生巨大的能量。空杯装水每个人都在成长, 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要受到磨炼的,这些磨炼让我们懂得了越来 越多的道理, 可是通常这些道理不会让我

2、们的身体和心灵产生质变,这是因为我 们对这些道理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和接受的层面上,它们的作用根本不足以影响我 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和知识可不可以帮助我们改良心态、改 变生活,在某些时候, 这些东西的产生对身心灵成长无助反有害。一个人学到的 知识越多,越容易生起傲慢、自大之心,使人们目空一切,在人前夸夸其谈,对 个人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远离那些有害的因素,使人得以达到光明的彼岸。 禅修使得我 们谦逊,就像杨柳,越是枝繁叶茂,头越是垂得很低。 只有觉得自己像白纸一样, 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人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而那些自以为已经才高八斗了的人是不会去虚心受教的。把自

3、己想象成一个少不更事的孩童,不管是面对什么, 都觉得趣味无限, 带着孩 童的好奇心去了解、 去学习。不过学习不是不管黑白的照单全收,而是把所有传 递来的信息全部吸收,然后再通过分辨,将有益的留下,无益的剔除。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原来所学的搁浅,放得下才能提得起。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抱着分别、审视和评判的心态,最后我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公案: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 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 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进门后,他对大师的徒弟说话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 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还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 “ 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

4、里倒?” 大师自语地说: “ 是 啊,既然已满了,我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可见,一 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只有将心里的 “ 杯子” 倒空,把自己当作一无所 知,才能装进新水, 才能真正学到他人之长。 这无疑是每一个想学习的人必须拥 有的最重要的心态。在求教的时候, 老师讲的如果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就认同,不一致就排斥, 这种样 子怎么可能学有所成, 如何能够使自己取得进步。 如果凡事以自己为中心, 采取 先入为主的态度待人, 就会在与人相处的时候, 看着无缘的人就讨厌; 就会觉得 坐在教室里上课度秒如年、 满腹牢骚, 觉得在此处上课简直就是

5、在浪费青春、无 聊至极。推而广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拥有这种心态的人生活之中绝无乐趣可言, 他们只会觉得人生无聊、 日子无趣, 以这种负面的情绪做人和看世界,他们的生 活中就不会有阳光。人人都会怕了他们的消极情绪形成的气场,渐渐形而远之, 而拥有相同心理状态的他们相继走到了一起。这样一群无聊的人,终日互相抱怨、 互相影响,渐渐地,他们就像是落入黑洞中的异群,越陷越深了。如果有一个周 身是光的朝气蓬勃的人靠近他们,他们会很排斥, 仿佛是担心自己的眼睛被那光 刺伤,只有那些乌云盖面的人才有资格进入黑洞。你若是黑洞中的一员, 相信你的精神一定颓废不振,相信在你的潜意识里, 你是 希望自己能够拥有

6、阳光般的笑容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 受自己和宽容自己, 而不是抵触和排斥。 在你回复光明生活的途中, 一旦发现你 身边的人出现抵触情绪, 你需要的是自制, 不能被外界影响自己, 提醒自己从现 在开始要踩住刹车,改变自己的观念、思想,以及为人处事的作风。不让自己嗔 恨、抱怨、愚味和贪婪的情绪有机会翻身,让阳光、快乐、清静之心永远处于上 端。慢慢地,自己从负面切换到了正面,你将发现幸福正向你迎来。贵在坚持佛教说:凡夫从修行到成佛三大阿僧祗劫,其实就是在说:对于凡夫,近乎无数 的时间才能成佛。不应理解成具体多久的时间。印度的十大数是以 “ 一阿僧祇 ” 为单位,十个大数分别是阿

7、僧祇、无量、无边、无 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那么一个阿僧 祗是多少呢,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明这个数字, 我们中国是以万万为亿, 万亿为兆, 用这个兆作单位,多少兆呢?一千下面有八个万字,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 为一个阿僧祗,也就是说一个阿僧祗是1 后面有 56 个零即 1 乘以 10 的 55 次 方。一个人决定去做一件事, 最终事情的成败取决于这个人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当我 们的脑子里产生一个念头了之后,念头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 定。比如说一个人深感眼见亲人离世的痛苦,体会到生死无常,马上决心修行, 希望了生死;可是第二天和一帮朋友酒足饭饱又

8、唱完卡拉OK 后,觉得很快乐, 又无心修行了,之后的生活自然回到了原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 都试过这样起伏不定的生活方式。很多年轻企业家起初时志存高远,把一切都设想得很美好, 可是现实毕竟不似想 象中的那般美好, 慢慢地,自己也觉得很累很疲惫, 回想起原来生活觉得其实也 挺好的,然后就打起退堂鼓,回到原点了,曾经的劳苦全都付诸东流。禅修和做企业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一往直前,不要半 途而废。当你认定了目标和方向,接下来要做好的就是两个字:坚持!以前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教好书, 而现在我的肩膀上是整个香海禅寺。政府提供了 一个平台让我们去建设, 从最初的一片荒地发展成

9、现在的香海,事情得以顺利进 行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坚持。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 我们要想香海越来越好, 还是得靠坚持。禅修院成立以后,迄今为止,已经开办了30 多期。学员少的时 候约 12 人,多的时候则是90 多个。不管学员是多是少,我们一直都在认真的 努力着,坚持着。所以,禅修院才能够越来越好。企业也是如此,不管是短期目 标还是长期规划,都要靠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实现。记得当年我在宁海时, 建寺初期环境艰苦恶劣, 就连地上的瓦片都清理了一个月, 但是我还是坚持每晚念佛,开示20 分钟。刚开始的时候只有3 个人,后来变成 5 个,再后来 10 个 最后竟然有 300 多个人。看到这些变化,

10、 我感到很欣慰, 我庆幸因为 “ 坚持” 二字,我们从中收获良多。如今我早已离开了那个寺院,但我 知道当初的那份坚持给它赋予了许多可贵的精神。今天它在当地的地位仍是举足 轻重的,它对佛教文化和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个人觉得, 做任何事, 包括成佛和圆梦都是要经历挫折和苦难的,其中的滋味 也只有体会过的人才能懂。 所以,大家在看到别人取得耀眼的成就的时候,不妨 多想想别人在背后付出的努力, 看看别人精神中那份可贵的坚持。 在行菩萨道时,不断地给自己鼓励, 不断地往这个方向努力, 最终因为你的那份坚持, 你所得到 的一定是你最初期盼的。敢为天下先禅修就是将持有分别的观念和心态收回来,然后向内部

11、觉醒, 觉醒了的人就会看 到光明、会充满智慧。 觉醒是自我淘汰和自我超越的前提,一个人只会跟在别人 后面,照葫芦画瓢,那么他永远都只是在照着别人的方式生活,要想改变现状, 走在前端,就需要我们开启智慧。在香海发展建设的时候, 当地的一些居士对我说, 他们学佛这么多年, 从来没见 过用我们这种方式来管理寺院的。他们觉得我们这样很不合规矩。我跟他们说, 从四岁开始我就生活在寺院了, 大丛林式的寺院住过, 地区寺院的管理也接触过, 自己也认真的思考过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处事的方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认 识。可能现在我的一些理念不能被师父们理解,其实这也很正常, 因为人们往往 对新兴事物持有一种怀疑的态

12、度,一下子不能接受也是人之常情。法国巴黎是一个艺术的城市, 其前卫程度众所周知, 那里的设计常常都是引领时 尚的弄潮儿。 不过,尽管在那样的前卫之都中, 一件作品刚刚出现时也是不被人 接受的,但是随着时间得推移终将人们被认可。所以,我始终相信我的理念的正 确性,支持我走下去的正是这股坚定不移的力量。很多东西的建立和成长都是需要一个前提的,正如一棵树, 它要想生长得越来越 茂密,那么它的根基就必须稳扎在深深的泥土里。佛教的意义旨在帮助生命利益 众生,让更多的人能从局限中解脱出来,得到光明智慧的人生, 而这个就是佛教 得以良好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个国家要想保持它的繁荣和昌盛,也需要扎根于群 众之上

13、。国家、宗教都是这样,企来也是一样。一个企业, 若是希望它的产品有广大的市场,就要深刻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如果 只是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吸引顾客,那么最终也将是事与愿违。 存在于世上的 任何一样事物都有一种定律, 如果管理者深谙此规律, 那么他管理企业的思路就 一定是好的。 而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道, 表面上道是千差万别, 但在深层次里道 永远都是相通的。 正如人生在世最后终将一死, 不论是谁都难逃此劫, 活着的时 候或许还分长与短、好与坏,但是不论是怎么样的一生,最后都是走向死亡。这 就是表面上不同,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 道” 的道理。当我们明白了 “ 道” 之后,就能好好的把握事物存在的规律,

14、从而能往更高更远的 方向去看待事物, 这样就能做到不迷失自己, 明白活着为了什么。 当你在生活中 遇到不顺心、想不通的问题的时候,当你迷茫、忧虑、不开心的时候,你可以试 着去想想这个 “ 道” , 问问自己让你看不开、 放不下、解脱不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它是如何存在的。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渐渐地释怀了。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觉, 认为今天的存在应该是永远的, 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会永远 不变,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希望事业永远兴旺的时候,你就需要去创造让 它永远兴旺的条件。 一棵树,如果不施肥、不浇水,那么他怎么能够永远长青呢? 就算它现在欣欣向荣, 那也是原来的环境造就的, 但过去并不能代表未来,

15、未来 的茂盛需要现在的施肥。 所以,因缘和合的条件必须具足, 在人生道路上谁也离 不开这一规则,只有我们好好掌握它, 才能引领我们的事业在浪潮中勇敢的前进。皆是过程前些日子我看了一本书 展望 2050 年 , 虽然书中的很多设想我不敢苟同, 但是不能否认,有些道理我还是认可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按照现在事物存在的规律向后推,那么 2050年会是一个怎 么样的世界,国家会是怎样的国家,商业会是怎样的商业,我们都可以预计了。 逆向思维一下, 如果你按照那个规律向前推移, 那么以前的存在方式是不是可以 不翻资料而想象出来了?若是在五十年前用这种方法来看今天,再用今天的眼光 推测未来, 你会发现很多东

16、西其实都在你得掌控之中。有了这种思维, 你就掌握 了生活的主动权,而不会仅仅做一个被动者。要拥有这种思维, 我们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呢?首先,需要的是冷静, 以便得到敏 锐捕捉事物的未来存在模样的第六感,也就是具备可以察知的潜意识。 这个时候 就需要你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 分出时间来让自己的心得到安宁和沉淀。如果你 无暇放松你疲惫的心,那么你又如何锻炼出敏锐的第六感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都有正反两级。 如果你在一方面过度投资, 那 么你在另一方面肯定缺少资金,这是必然的。 正如一个表面上刚强的人, 内心通 常都是脆弱的。 拿我自己来说, 看上去我像是那种弱不禁风的人,但其实我的身 体素质非常好,有时一连忙几个昼夜都没所谓。 所以说,当你的精力都给了工忙, 你的心自然就会被冷落了,此时,何谈修炼思维?我们需要用禅修要调节自己。 禅修可以随时进行, 在坐飞机和开车的时候都可以 进行禅修。给一点时间让心放松,不要焦虑、不要把心绷紧。在任何地方,在任 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时,都跟自己说:放松、放下、打开、接纳。如果你这样做 了,那么你在跑步时就轻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