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快溶解教后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7454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加快溶解教后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加快溶解教后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加快溶解教后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样加快溶解教后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加快溶解教后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加快溶解教后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加快溶解教学反思怎样加快溶解是四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在上这堂课前,我上了一堂试教课,效果不好, 经过课后反思, 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理念。回顾前后教学,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1、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把素质教学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开始教学设计理念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加快溶解的方法,但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注重自己教学的管理,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实验不知道做什么,场面热闹,不去细心观察,不去深入思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我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认真反思自己在这次课的不足,知道了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

2、能、科学方法、 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大胆的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学生自己动起来,课堂气氛即活跃又不乱。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2、在教学思路上,我是以游戏引入,学生对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有了了解,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学生交流,实验验证,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使学生很自然的接受了对比实验,从而使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了,我觉得我这里设计思路明确,在教学中学生很配合,我这次课比较成功。3、在教学过程上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

3、我结合当天的实际情况,我们用水紧张,给学生加强节水教育,在实验中,让学生珍惜水资源,水不要用的太多,造成水的浪费。在教学环节上存在着不足,学生小组分工没有要求,使得学生课堂相互争做实验,不想写记录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较差些,学生在使用小刀、热水时没有注意安全。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些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使自己业务更加扎实。使自己尽快成为出色的科学教师。课题2.我们的营养反思内容改进措施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 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营养成分,知

4、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 交流各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 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 营养

5、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丰富的, “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 , “我发现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 “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养成分”, “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种食物”, 学生这些发现,都可以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作准备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玩具是学生的最爱,在课堂上让学生玩玩具,学生感到异常的兴奋,研究的兴趣很高。可以这样说, 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进行的。通过对充气玩具皮球的玩与研究同学们总结出了:压缩气体有弹性。同时, 同学们还想到其他许多充气玩具用到了这个原理。通过对气球的玩与研究明白了压缩气体有反冲的力。学生要提出的问题无花

6、八门、 各种各样,有些问题老师根本都想不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兴趣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自由活动中的改进和设计一种新玩具,可以看出学生就是小科学家或小设计师。有的同学设计的玩具很具有创新意义。19.水变热了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中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稍做了一些改动。将教材的导课游戏“ 开水养鱼 ” 调整到了水对流的知识应用上,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又增加了纸屑、粉笔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在教学设计上,我遵照教

7、学内容的实际,本着体现 “ 探究 体验 ” 的教学策略, 一步一步地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老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实验器材,然后在学生的要求下出示观察现象的参照物:木屑、纸屑、粉笔末。学生自由选择参照物进行实验,并汇报各参照物在水中的现象。在实验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即所选择的参照物在水受热后都发生了上升、下降的循环运动,在受热前没有发生。 经过这种对比性的思考,学生很容易找到参照物上升下降的原因,水受热后会上升,即水的对流现象。在总的探究活动之间,又设计了两个小活动,一个是做了游戏开水养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为

8、什么瓶口的水开了,鱼还在游来游去?” 其实这就是一个反例:当热水在上方,冷水在下方时,不容易发生对流的现象,尽管瓶口的水很热,可是下面的水仍就是凉的,所以小金鱼还在游来游去;二个是对导课的游戏进行解释,有了前面的实验和开水养鱼游戏的铺垫,再问学生哪瓶水是热的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回答下面那瓶红颜色的水是热水。设计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拓展部分, 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提供机会,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是为生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教学反思本

9、课通过拍球、 玩气球等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入手,在激活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玩,发现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及空气的反冲原理。充气玩具的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教材“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也是对本课知识学习的巩固。1、收放自如的“玩”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适时地导使学生的“玩”变成了发现问题、了解科学的平台, 使他们体会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源于生活。本课教学模块清楚,以游戏活动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率高,思维活跃,活而不乱。每一次游戏活动的结束,学生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并引发新

10、的思考。如导入环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充气玩具玩,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发现新的问题:大小相同的球, 空气多少弹起的高度不同。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设计游戏发现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秘密,同时引发新的思考:其他充气玩具中还有哪些秘密?在玩气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不仅了解了空气的反冲原理,而且记录了气球的软硬、运动方向等。应该说,本课教学在开放的思路指导下,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本节课的“玩”让学生体会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明确了“玩”要有目的,要动脑筋。2、本课的评价是全程性、开放的。教师的评价既有鼓励又有指导。如在学生制作的玩具小气抢没有成功时,教师首先肯定:“你的创意很

11、好。 ”接着引导学生“能找找失败的原因吗?”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改进了自己的小气抢,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一个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充气的小船,由于固定不好, 没有成功。教师指导:“你做得好,如果和小组共同合作,小船一定会跑起来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足之处:只有给学生充足的“玩”的时间,学生才会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本课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发现不够深入。9. 植物的根(一)、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做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得较好,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有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二) 、我对全班学生不再是统一要求“一刀切,” 而注意了因材施教,在分

12、组学习中,让较差的学生得到了小组的同学指导和帮助,学习好的学生不再受到老师的束缚,做到了学习好的和学习差得都满意。(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完成实验报告。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做到了:“做活动”而不是“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实验活动,并通过活动,层层深入递进,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出教室,把科学学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玩具是学生的最爱,在课堂上让学生玩玩具,学生感到异常的兴奋,研究的兴趣很高。可以这样说, 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进行的。通过对充气玩具皮球的玩与研究同学们总结出了:压缩气体有弹性。同时,同学们还想到其他许多充气玩具用到了这个原理。通过对气球的玩与研究明白了压缩气体有反冲的力。学生要提出的问题无花八门、各种各样,有些问题老师根本都想不到。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的研究兴趣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自由活动中的改进和设计一种新玩具,可以看出学生就是小科学家或小设计师。有的同学设计的玩具很具有创新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