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74181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3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上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予姓蔡氏。父彦高。母洪氏。生平爱奉观音大士。初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母接而抱之。遂有娠。及诞。白衣重胞。是年十月己亥。十二日丙申。己丑时生也。二十六年丁未予周岁。风疾作。几死。母祷大士。遂许舍出家。寄名于邑之长寿寺。遂乳名和尚。二十七年戊申予三岁常独坐。不喜与儿戏。祖父常谓曰。此儿如木椿。二十八年己酉二十九年庚戌三十年辛亥三十一年壬子予年七岁。叔父钟爱之。父母送予入社学。一日叔父死。停于床。予归。母绐之曰。汝叔睡。可呼起。乃呼数声。婶母感痛。乃哭曰。天耶。那里去也。予愕然疑之。问母曰。叔身在此。又往何处耶。母曰汝叔死矣。予曰。死向甚么处去。

2、遂切疑之。未几。次婶母举一子。母往视。予随之。见婴儿如许大。乃问母曰。此儿从何得入婶母腹中耶。母拍一掌云。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又切疑之。由是死去生来之疑。不能解于怀矣。三十二年癸丑予八岁读书。 寄食于隔村之亲家。母诫不许回。 但经月。 归一次。 一日回。 恋母不肯去。母怒鞭之。赶于河边。不肯登舟。母怒。提顶髻抛于河中。不顾而回。于时祖母见之。急呼救起。送至家。母曰。此不才儿。不渰杀留之何为。又打逐。略无留念。予是时。私谓母心狠。自是不思家。母常隔河流泪。祖母骂之。母曰。固当绝其爱。乃能读书耳。三十三年甲寅予九岁。读书于寺中。闻僧念观音经。能救世间苦。心大喜。因问僧求其本。潜读之。即能诵。

3、 母奉观音大士。 每烧香礼拜。 予必随之。 一日谓母曰。 观音菩萨。 有经一卷。 母曰。不知也。予即为母诵一过。母大喜曰。汝何从得此耶。诵经声亦似老和尚。三十四年乙卯予十岁。 母督课甚严。苦之。因问母曰。读书何为。母曰做官。 予曰。 做何等官。母曰。从小做起。有能可至宰相。予曰。做了宰相却不何如。母曰。罢。予曰。可惜一生辛苦。到头罢了。做他何用。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母曰。似你不才子。只可做个挂搭僧耳。予曰。何为挂搭僧。有甚好处。母曰。僧是佛弟子。行徧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供。予曰。做这个恰好。母曰。只恐汝无此福耳。予曰。何以要福。母曰。世上做状元常有。出家做佛祖。岂常有耶。予曰。我有此福。恐汝

4、不能舍耳。母曰。汝若有此福。我即能舍。私识之。三十五年丙辰予十一岁。偶见行脚僧数人。肩担瓢笠而来。予问母此何人耶。母曰。挂搭僧也。予私喜。视之。僧至。放担倚树。乃问讯化斋。母曰请坐。急烹茶。具斋饭。其恭敬。食罢。众僧起。即荷担。只手一举。母急避之。曰。勿谢。僧径去。予曰。僧何无礼。饭斋不谢。母曰。谢则无福矣。予私曰。是僧之所以高也。切念之。遂发出家之志。苦无方便路耳。三十六年丁巳予年十二。读书通文义。乡族咸重之。居常不乐俗。父为定亲。立止之。一日。闻京僧言。报恩西林大和尚有大德。予心即欲往从之。白父。父不听。白母。母曰。养子从其志。苐听其成就耳。 乃送之。 是岁。 十月至寺。 太师翁。 一见喜

5、曰。 此儿骨气不凡。 若为一俗僧。可惜也。我苐延师教读书。看其成就何如。无极大师。初开讲于寺之三藏殿。祖翁携往谒。适赵大洲在。一见喜曰。此儿当为人天师也。乃抚之问曰。汝爱做官。要作佛。予应声曰要作佛。赵公曰。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及听讲。虽不知言何事。然心愤愤。若有知而不能达者。时雪浪恩兄。长予一岁。先一年。依大师出家。见予相视而嘻。时人以为同胞云。江南开讲佛法。自无极大师始。少年入佛法者。自雪浪始。三十七年戊午予十三岁。初太师祖择诸孙有学行者。俊公。为予师。先授法华经。四月成诵。三十八年己未予年十四。 流通诸经。 皆能诵。 太师翁曰。 此儿可教。 不可误之也。 遂延师能文者教之。三十九年庚

6、申予年十五。太师翁。乃请先生。教习举子业。初即试其可教。乃令四书一齐读。是年多病。四十年辛酉予年十六。是岁四书完。背之。首尾不遗一字。四十一年壬戌予年十七。是岁讲四书。读易。并时艺。及古文辞诗赋。即能诗述文。一时童子。推无过者。四十二年癸亥予年十八。时督学使者。专讲道学。以童生为謌童。动随数十。逐队而謌。亦有因之而幸进者。予大耻之。遂欲弃所业。是以病辞不入馆。四十三年甲子予年十九。同会诸友。皆取捷。有劝予往试者。时云谷大师。正法眼也。住栖霞山中。太师翁久供养。往来必欵留旬月。予执侍甚勤。适云大师出山。闻有劝予之言。恐有去意。大师力开示出世叅禅。悟明心地之妙。历数传灯诸祖及高僧传。命予取看。予检

7、书笥。得中峰广录。读之未终轴。乃大快。叹曰。此予心之所悦也。遂决志做出世事。即请祖翁披剃。尽焚弃所习。 专意叅究一事。 未得其要。 乃专心念佛。 日夜不断。 未几。 一夕梦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当日落处,覩其面目光相。了了分明。予接足礼。哀恋无已。复愿见观音势至二菩萨。即现半身。自此时时三圣。炳然在目。自信修行可办也。是年冬。本寺禅堂。建道场。请无极大师。讲华严玄谈。予即从受具戒。随听讲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之旨。切慕清凉之为人。因自命其字曰。澄印。请正。大师曰。汝志入此法门耶。因见清凉山有冬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号清凉之语。自此行住冰雪之境。居然在目。矢志愿住

8、其中。凡事无一可心者。离世之念。无刻忘之矣。四十四年乙丑予年二十。是岁。正月十六日。太师翁入寂。师翁于前年除日。毕集诸眷属。曰。吾年八十有三。旦暮行矣。我度弟子八十余人,无一持我业者。乃抚予背曰。此子我望其成人。今不能矣。是虽年幼。有老成之见。我死后。房门大小事。皆取决之。勿以小而易之也。众唏嘘受命。新岁七日。师翁具衣徧巡寮。各辞别。众咸讶之。又三日。即属后事。示微疾。举药不肯进。 乃曰。 吾行矣。 药奚为。 乃集众念佛五昼夜。手提念珠。 予拥于怀。 端然而逝。以师翁生平。持金刚经。临终亦不辍也。太师翁为报恩官住。三十年。居方丈。及入灭。至三月十八日。而方丈火。众皆叹异。是年冬十月。云谷大师。

9、建禅期于天界。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大师极力扳予往从。少师翁听之。乃得预会。初不知用心之诀。甚苦之。乃拈香请益。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从此叅究。一念不移。三月之内。如在梦中。了不见有大众。亦不知有日用事。一众皆以予为有志。初不数日。以用心太急。忽发背疽。红肿甚巨。 大师甚难之。 予搭袈裟哀恳祷于韦驮前。曰此必冤业索命债耳。愿诵华严经十部。告假三月以完禅期。后当偿之。至后夜。倦极。上禅床。则熟睡。开静亦不知。及起。则忘之矣。天明大师问恙何如。予曰。无恙也。及视之。已平复矣。一众惊叹。是故得完一期。及出亦如未离禅坐时。即行市中。 如不见一人。 时皆以为异。 江南从来不知禅。而开创禅道。

10、自云谷大师始。 少年僧之习禅者。独予一人。 时寺僧服饰皆从俗。多艳色。 予尽弃所习衣服。独觅一衲被之。见者以为怪。四十五年丙寅予年二十一。自禅期出。是年二月十八日午时。大雨如倾盆。忽大雷自塔而下。火发于塔殿。 不移时大殿焚。 至申酉时。 则各殿画廊。 一百四十余间。 悉为煨烬。 时予少祖为住持。及奏闻。旨下法司。连逮同事者十八人。合寺僧恐株连。各各逃避。而寺执事僧。无可与计事者。予挺身力捄。躬负盐菜。送狱中以供之。寺至刑部相去二十里。往来不倦者三月。且多方调护。诸在事者。竟免死。时与雪浪恩公。俱决兴复之志。且曰。此大事因缘。非具大福德智慧者未易也。你我当拌命修行。以待时可也。是时即发远游志。顷

11、之少祖寻入灭。太祖之房门无支持者。先是太师翁入灭。无储畜。丧事皆取贷不资。故多欠负。即析居。知必不能保。予思太师翁遗命。乃设法尽偿其负贷。余者分诸弟子各执业。房门竟以存。是年冬从无极大师。听法华经于天界寺。因志远游。每察方僧。求可以为侣者。久之。竟未得。一日见后架精洁。思净头必非常人。乃访之。及见。特一黄肿病僧。 每早起。 事已悉办。 不知何时洒扫也,予故不寐。 窃行廊下侦之。 当众方叅时。即已收拾毕矣。又数日见不洁。乃不见其人。问之。执事曰。净头病于客房也。予往视。其状不堪。问曰。师安否。曰业障身病已难支。馋病更难当。予问何故。曰。每见行斋食。恨不俱放下。 予笑曰。 此久病思食耳。 是知其人

12、真。 因料理果饼。 袖往视之。 问其号曰。 妙峰。为蒲州人。予好相期结伴同游。后数日。再视之。则不见。予心知其人。恐以予累。故潜行耳。隆庆改元丁卯予年二十二。特举虚谷大师为寺住持。以救倾颓。比为回禄事。常住负贷将千金。皆经予手。众计无所处。予设法。定限三年。尽偿之。是年奉部檄本寺设义学。教僧徒。请予为教师。授业行童一百五十余人。予因是复视左史。诸子古文辞。二年戊辰予年二十三。是年谢馆事。复馆于高座。以房门之累然也。三年己巳予年二十四。是年金山聘馆。居一年。四年庚午予年二十五。是年仍应金山聘。五年辛未予年二十六。予以本寺回禄。决兴复之志。将修行以养道待时。是年遂欲远游。始同雪浪恩兄游庐山。 至南

13、康。 闻山多虎乱。 不也登。 遂乘风至吉安。 游青原。 见寺废。 僧皆蓄发。慨然有兴复之志。乃言于当道。选年四十以下者尽剃之。得四十余人。夏自青原归。料理本师业。安顿得宜。科十一月。即一钵远游。将北行时。雪浪止予。恐不能禁苦寒。姑从吴越。多佳水。可游目耳。予曰。吾人习气。恋恋软暖。必至不可施之地。乃易制也。若吴越枕席间耳。遂一钵长往。六年壬申予年二十七。初至扬州。大雪阴之。且病作。久之。乞食于市。不能入门。自忖何故。急自省曰。以腰缠少有银二。可恃耳。乃见雪中僧道。行乞不得者。即尽邀于饮店。以银投之。一餐而毕。明日上街。入一二门。乃能呼。遂得食。因自喜曰。吾力足轻万锺矣。铭其钵曰。轻万锺之具。铭

14、其衲曰。轻天下之具。乃为之铭曰。尔委我以形。我托尔以心。然一身固因之而足。万物实以之而轻。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兴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遥宇宙。去住山林。又奚衒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是年秋七月。至京师。无投足之地。行乞竟日。不能得。日暮。至西太平仓茶稝。仅一餐。投宿河漕遗教寺。 明日左司马汪公伯玉。知予至。 乃邀之。 以与次公仲淹为社友故耳。因得寓所。旬日即谒摩诃忠法师。随往西山。听妙宗钞。有西山怀恩兄诗。期罢。摩诃留过冬。听法华唯识。请安法师为说。因明三支比量。十一月。妙峰师。访予至。师长须发。衣褐衣。先报云。有盐客相访。 及入门。 师即问还认得么。予熟视之

15、。 见师两目。 忽记为昔天界病净头也。乃认得。师曰。改头换面了也。予曰。本来面目自在。相与一笑。不暇言其它。苐问所寓。曰龙华。 明日过讯。 夜坐。 乃问其状。何以如此。师曰。以久在山。 故发长未剪。 适以檀越。山阴殿下。修一梵宇。命请内藏故来耳。问予状。乃曰。特来寻师。且以观光辇毂。一叅知识。以绝他日妄想耳。师曰。别来无时不思念。将谓无缘。今辛来。某愿伴行乞。为前驱打狗耳。竟夕之谈。迟明一笑而别。即往叅遍融大师。礼拜。乞和尙指示。师无语。唯直视而已。叅笑岩师。师问何处来。予曰。南方来。师曰。记得来时路否。一过便休。师曰。子却来处分明。予作礼。待立请益。师开示向上数语而别。万历元年癸酉予年二十八

16、。春正月。往游五台。先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有憨山。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有遮莫从人去。聊将此息机之句。以不禁冰雪苦寒。遂不能留。复入京东游。行乞至盘山。于千象峪石室。见一僧。不语。予亦不问。即相与拾薪汲水行乞。汪司马以书访之。曰。恐公作东郊饿夫也。及秋。复入京。以岭南欧桢伯。先数年。未面寄书。今为国博。急欲见予。故归耳。二年甲戌予年二十九。春游京西山。当代名士。若二王。二汪及南海欧桢伯。一时俱集都下。一日访王长公凤洲。相见。 以予少年易之。 予傲然宾主。 公即谆谆。 教以作诗法。 予瞠目视之。竟无一言而别。公不怿。乃对次公麟洲言之。明日次公来访。一公即曰。夜来家兄。失却一大只眼。予曰。公具只眼否。公拱曰。小子相见了也。相与大笑归。谓其兄曰。阿哥。输却维摩了也。 因以诗赠予。 有可知王逸少。 名理让支公之句。一日。 汪次公与予同居。看左传。因谓予曰。公天资特异。大有文章气概。家伯子当代文宗也。何江执业。以成一家之名乎。予笑而唾曰。留取老兄膝头。他日拜老僧。受西来意也。次公大不悦。归告司马公。公曰。信哉。予观印公道骨。他日当入大慧中峰之室。是肯以区区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