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7136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第一单元一、字音烙印 l o(炮烙lu ?)酽酽 y n 匮乏 ku 皈依 u 阖家 h?二、成语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在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变直。揉,把直的变弯。相形见绌( ch):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第二单元一、字音自诩x 磕头 k 脑髓su 譬如 p 孱头 c n 蹩进

2、bi ?茅厕ca/si (厕ca所)缔构 d捋起袖子 lu 攫取 ju ?丰腴y 迥然 ji n 回溯s二、成语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分道扬镳( bi o) :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飞短流长:造谣生事,搬弄是非。“飞”也作“蜚” 。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能理解。(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或做事条理清楚。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第三单元一、字音怔忡zh n ch n(怔怔zhan)惶悚s n 思忖c n 弑君杀父 sh 口讷na虫豸zh小觑q 穹顶 qi ?n 裨将 p (裨益

3、 b) 隳hu 垓心 i 辎重 z 攒动 cu n(积攒z n)噱头 xu?抻一抻 ch n 二、成语暴殄( ti n)天物:任意糟蹋东西。(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界的鸟兽草木等。)同仇敌忾( k i ) :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掎( j )角之势:比喻作战时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的形势。第四单元一、 孔孟两章2 (一) 季氏将伐颛臾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无乃尔是过与:用于前置宾语之前,起提宾作用,助词;责备。(2)是社稷之臣也:此,指示代词。(3)且尔言过矣:错误。(4)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过错。

4、(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居,充任;不去(就任)。(6)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8)是谁之过与:此,指示代词。(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憎恨。(10)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覆。2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季路见于孔子曰:引出对象,介词。(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介词。(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介词。(4)且在邦域之中矣:况且,表递进,连词。(5)何以伐为:表反问,语气词。(6)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指“伐颛臾”,代词。(7)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表转折,连词。(8)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连词。(9)虎兕出

5、于椟中,龟玉毁于椟中:从,介词;在,介词。(10)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表并列,连词;和,介词。(11)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动词。(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并列,连词。(13)则修文德以来之:就,连词;来,表目的,连词。(1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表转折,连词。(1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表转折,连词;在,介词。(16)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并列,连词。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 ,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2)既来之,则安之:使 , 安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解释下列成语。(1)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2)

6、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二) 寡人之于国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3 (1)河内凶,则移于其民于河东: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3)弃甲曳兵而走:兵器;逃跑。(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5)直不百步耳:只是。(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7)数罟不入洿池: (网眼)细密。(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不满。(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栽种。(1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11)鸡豚狗彘之畜:喂养。(1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耽误。(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慎,认真从事;反复(告诉)。(14)然而不王者:统一天下,名词作动词。(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7、:约束。(1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开仓赈民。(17)非我也,岁也:年成,收成。(1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名词作动词。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3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对于,介词。(2)则移其民于河东:到,介词。(3)河东凶亦然:这样做,指移民移粟,代词。(4)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5)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为什么,疑问代词。(6)王好战,请以战喻:用,介词。(7)填然鼓

8、之:象声词尾。(8)弃甲曳兵而走:表修饰,连词。(9)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用,凭,介词。(10)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助词;代五亩之宅,代词。(1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凭着,介词。(13)申之以孝悌之义:用,介词。(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介词。4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却,表转折,连词;这样的情况,代词。(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却,表转折,连词。(1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和,跟,介词。(18)斯天下之民至焉:这里,代词。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击鼓,名词作动词。(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栽种

9、,名词作动词。(3)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穿,名词作动词。(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统一天下,名词作动词。(5)王无罪岁,期天下之民至焉:归罪,名词作动词。5解释下列成语。(1)弃甲曳兵: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2)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状语后置句)(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状语后置句)二、 劝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结束。(2)木直中绳:符合。(3)金就砺则利:靠近。

10、(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大。(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到达。(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一死生为虚诞:把 , 看成一样。)(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寄居托身。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车 柔 以为轮: 车 柔 ,通“ 火 柔 ”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3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

11、用法。(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介词;比,介词。5 (2) 车 柔以为轮:把,介词。(3)故木受绳则直:就,连词。(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递进,连词;对,介词;表并列,连词。(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修饰,连词;的,助词。(6)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连词。(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介词。(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了,语气助词。(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 , 的办法。(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表假设,连词。(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12、(13)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1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的,助词。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其曲中规:弯曲度,形容词作名词。(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名词作状语。(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名词作动词。(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向上,名词作状语;向下,名词作状语。5解释下列成语。(1)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2)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三、 过秦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2)内立法度,务耕织:制度

13、;致力于,专力从事。(3)孝公既没:亦作“殁”,死去。(4)蒙故业,因遗策:继承;沿袭。(5)因利乘便:趁着。(6)因河为池:凭借。(7)西举巴蜀:攻取。(8)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吝惜;招致,招纳。(9)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统率,指挥;军队。(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11)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1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13)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14)吞二周而亡诸侯:使 , 灭亡。6 (15)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统治。(16)却匈奴七百余里:使 , 退却。(17)收天下之兵:兵器。(1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高举。(19)致万乘之势:达

14、到。(20)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从,通“纵”;举,通“与”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4)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6)锄耰棘矜:棘,通“戟”。(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3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来,表目的,连词。(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修饰,连词。(3)皆明智而忠信:表并列,连词。(4)于是六国之士:在,介词。(5)尝以十倍之地:用,介词。(6)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因矣:可是

15、,表转折,连词。(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于是,就,副词。(8)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把,介词;来,表目的,连词。(9)余威震于殊俗:到,介词。(10)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表并列,连词。(1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比,介词。(12)则不可同年而语矣:那么,连词。(13)然秦以区区之地:凭借,介词。(1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介词。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像用席子,像用包袱,像用口袋,名词作状语。( 2)内立法度 , 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外,名词作状语。(3)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西,在东面,在北面,名词作状语。(4)瓮牖绳枢之子:用瓦瓮,用绳子,名词作状语。(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6)外连衡而斗诸侯:使 , 互相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7)约从离衡:使 , 离散,动词的使动用法。7 (8)会盟而谋弱秦:使 , 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9)吞二周而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