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端午,沐浴乡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69361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徜徉端午,沐浴乡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徜徉端午,沐浴乡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徜徉端午,沐浴乡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徜徉端午,沐浴乡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徜徉端午,沐浴乡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小组合作:设计自己最满意和最拿手的汇报方式(书法、绘画、歌唱、舞蹈、相声、小品等形式)。四、活动时间:23 周。活动一、启动阶段一、谈话导入1. 同学们, 再过几天, 我们就要迎来中华民族神圣的节日端午节,知道是哪一天吗? (农历五月初五)2. 对,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3. 你们想过上一个幸福、充实、富有文化气息的端午节吗?(想)4. 那好, 我们近阶段就和大家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庆祝端午语文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徜徉端午沐浴乡情。老师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能全面的了解端午节,了解端午

2、节丰富的民俗和文化,接受一次乡情和亲情的熏陶和感染,温暖我们的亲人,愉悦我们的身心。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我们能在语文能力上得到锻炼,在语文素养上得到提高。1. 课件映示徜徉端午沐浴乡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1)在搜寻端午文化中,进行访问和网络搜索技能的学习与实践。(2)在端午文化的徜徉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的情怀。(3)在端午节日的享受中,感受浓浓的乡情和融融的亲情。(4)在端午文化的表演和挖掘中,培养书法、写作、歌唱、舞蹈等丰富的语文及相关能力。2. 指名朗读目标。三、了解活动的任务1. 课件映示(1)民间采访:到民间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民间故事、传说等(包括屈原的故事)。(2)网络查询

3、: 了解祖国是怎样重视传承端午文化的;检索韩国是怎样重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3)查阅图书:五十六个民族是用哪些方式庆祝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令人难忘的民俗。(6)小组合作:设计自己最满意和最拿手的汇报方式(书法、绘画、歌唱、舞蹈、相声、小品等形式)。2. 指名朗读3. 学生提出任务不清楚的地方。师生讨论解决。4. 和学生商量,还有哪些文化内容和任务需要前期准备的。四、组织的设置和建立组织的设置:1. 民间采访小组。2. 网络查询小组。3. 图书查询小组。4. 文学创作、书画创作、手抄报编辑小组。5. 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表演小组。组织的建立:1. 组长的选定:一是毛遂自荐,二是组员推荐。2.

4、组员的选定:自由报名,班委会和老师协调人数。五、教师的建议1. 注意分工合理,发挥个人的特长。2. 注意活动的紧凑性。3. 注意活动中的安全性。4. 及时留下小组活动的成果。尤其是书面的成果,要及时记载。活动二、奠基阶段一、建立实践活动汇报演出组委会1. 组委会负责督查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和成果。负责汇报小组工作的困难。如果遇到困难,师生协商解决。2. 组委会和老师协商汇报演出的设计。3. 教师要定期了解活动的进程,对文艺节目表演的项目,要加以指导,为汇报表演奠基。二、设计实践活动汇报演出的节目单1. 选择和训练主持人。2. 拟定实践活动汇报的节目单。三、小型彩排阶段1. 了解各小组成果展示的形式

5、,进行节目的编审。2. 对各小组汇报的情况做进一步的指导。活动三、汇报阶段举行汇报演出,展示全班活动成果。1. 丰富端午节的知识:由民间采访小组、网络查询小组、图书查询小组的代表逐一汇报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日的对联2. 吟咏端午节的文化端午节的诗词曲赋3. 歌唱端午节端午节的歌曲歌颂端午的书画展览端午节的舞蹈欢庆端午手抄小报4. 享受端午节小诗人作诗赞端午同学们亲手做粽子附录:端午节的文字图片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午日节、 五月节、 艾节、 端五、 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

6、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

7、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 香药, 外包以丝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

8、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 奔向吴国, 助吴伐楚,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

9、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舜江)定名为曹娥江。端午节第其他意义还有:1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3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