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67890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发布时间: 2010-03-19 浏览次数:内容提要: 两位美国小说家,汤姆沃尔夫和乔纳森弗兰岑,近期都发表了“文学宣言”,呼吁久违于美国文坛的社会小说,而后又“现身说法” ,各自推出了长篇小说“范本”。本文结合两位作家的文学主张,将两部小说置入历史和当代文学语境中进行解读,以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美国文学中出现的不同声音。关键词: 汤姆沃尔夫;我是夏洛特西蒙斯;乔纳森弗兰岑;纠正;社会小说;当代美国文学Title: Contextual Reading of Two Social Novel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

2、ureAbstract: Two American writers, Tom Wolfe and Jonathan Franzen, have each published a voluminous novel recently in response to their respective literary “manifestos” calling for “social novels.” This paper, by associating the authors literary ideas and placing the two novels in the historical and

3、 contemporary literary context, attempts to offer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the voice of revolt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Key words: Jonathan Franzen ;The Corrections;Tom Wolfe ;I Am Charlotte Simmons ; social novel;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在当今的美国文坛,两位小说家在著名刊物上发表“文学宣言”,呼吁久违于美国文坛的“社

4、会小说”,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之后,他们又各自推出厚重的长篇小说“范本”,与自己的文学主张形成呼应。 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1959- )的纠正( The Corrections, 2001)和汤姆沃尔夫 (Tom Wolfe, 1930-)的我是夏洛特西蒙斯(I am Charlotte Simmons, 2004)都让人耳目一新,也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一弗兰岑的前两部长篇小说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第三部小说纠正将他推到了舞台的强光灯下,突然之间闪亮登场。纠正出版后获得当年的全国图书奖,好评如潮,被不少批评家认为具有“伟大作品”的要素。纠正是一部严肃的社会题材小

5、说,以相对传统的现实主义为主调,但间或出现的黑色幽默和意识流,又让小说带上一抹淡淡的现代或后现代的色彩。纠正的故事线条非常简单:兰伯特夫妇年高体衰,兰伯特太太竭力把 3 个在外地的子女兜拢到一起,希望在圣裘德老家共度最后一个团圆的圣诞节,刻意再现心目中“和睦大家庭”的氛围,但翘首以待的“欢喜大团圆”最后在匆忙的一聚中,吵吵闹闹地结束,与期待形成巨大反差。这部家世小说文学性很强,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大灾大难的变故,作家追踪兰伯特家庭成员的生活轨迹,注重刻画真实人物,再现行为细节。小说中“灾难性的”1圣诞团聚可以看成是老一辈与当代家庭传统崩解趋势进行的最后一次徒劳抗争,而每个人对生活的期望

6、,都在“对一个重要节日的徒劳等待中慢慢流逝。”2兰伯特一家成员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经历十分琐碎,也十分真实,让人叹息,又让人同情。无声无息之中,一个家庭走向解体,每个家庭成员的梦想变得支离破碎,生活不堪收拾,难以“纠正”。爱与恨,亲情与私利,理智与疯狂,追求与幻灭,各种成分在小说中复杂纷乱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烦躁不安地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份快乐,但都发现快乐生活并不存在,只是一种虚幻的想望。作家挨个描绘了兰伯特一家五口的肖像画,组合拼贴成一幅灰暗的“全家福”,又让他们浑浑噩噩的生活片段融入20 世纪末西方社会的大背景中,为读者提供了近距离了解观察当

7、代美国市井生活的一个横切面。这是一部新版社会小说,表现手法和表现主题都让人想起传统的现实主义。同样使人想起现实主义传统的还有汤姆沃尔夫的我是夏洛特西蒙斯。作家将观察镜头聚焦于大学校园,揭示以性放纵为特征的大学生活。小说引导读者跟随新生夏洛特西蒙斯走进东部常春藤名校,看到一位来自山区信教的保守家庭、勤奋单纯的处女,如何开始对校园里的一切感到震惊,但渐渐入乡随俗,最后蜕变。沃尔夫描述了大学里因经济层次、价值取向、家庭背景等因素组成的各个“小社会”,而不同人群又与20 世纪末美国的政治、媒体、种族、阶级等纠缠和联系在一起。作者笔下的常春藤名校是个性欲弥漫,致人堕落的地方。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细节描绘了美

8、国大学黑暗的一面:学生们不求学业,酗酒吸毒,寻花问柳,满口脏话,出版后激怒了很多人,包括约翰厄普代克和菲利普罗斯等大名家。争议的焦点是可信性问题:汤姆沃尔夫是如实揭示了当代美国高校的面貌,还是耸人听闻,给美国名校抹黑?两部小说引起的反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说明社会小说具有的特殊功效,能够激发读者与现实中的社会现象或问题产生联想和比对,为人们提供重新审视社会、审视自己机会。沃尔夫和弗兰岑的小说是否忠实地再现了美国生活,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涉及到如何理解和定义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对素材进行筛选、重组和戏剧化加工,是文学必须进行的艺术处理过程。举个例子,辛克莱刘易斯的

9、巴比特是公认的现实主义名著,为一名中产阶级人物做了不恭的画像。这个艺术典型也许不像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人,而包括了艺术的裁剪、重组和渲染,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危险走向具体化、生活化、个人化。小说以环境和细节的真实性引导文学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想。值得注意的是,纠正和我是夏洛特西蒙斯的褒扬者们强调的同样是环境与细节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弗兰岑描写的家庭解体已是被接受的当代现实,而沃尔夫的描述的确创造了一定的轰动效应,但也绝非无中生有。托马斯希伯斯指出,沃尔夫小说反映的大学生生活是“精确的”,与真实情况并无二致;3贾斯丁尤厄斯用调查统计数字说明,沃尔夫描述的当今大学校园中滥交、狂饮、吸毒等,都基本是事

10、实。4 我们且不谈生活真实与艺术再现这个文学老话题,但两部主题严肃的社会小说的出现以及它们所受到的关注、两位作家发出的回归社会小说的呼吁,共同合成了一个反叛的声音。这个声音也许依然微弱,但在散漫的、拼贴的、内化的、去中心的、调侃游戏式的后现代文本的一片嘈杂中,则清晰可闻。二汤姆沃尔夫出版了虚妄的篝火(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 , 1987)之后,为反驳对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小说的攻击,在 1989年写下了追猎千足兽新社会小说的文学宣言一文,向彻底异化的美国小说这头“怪兽”发起宣战。5无独有偶,弗兰岑1996年发表的长文间或的梦:意象时代写小说的一个理由也被不少人看作是

11、一种文学 “宣言”。6两篇文章表现出多方面的共同点:都发表在著名文化刊物哈泼氏上,而哈泼氏正是一个世纪前豪威尔斯倡导文学现实主义的主要阵地;两人都言辞激烈,对美国文坛现状表示强烈失望,共同发起了对当代美国文学的讨伐;两人都认为作家应该反映社会问题,而不应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另外,两人各自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了可以效法的过去的文学大师,虽然提到的名字没有重复,但这些作家基本属于同一个文学类型现实主义。汤姆沃尔夫提到了狄更斯、陀思托耶夫斯基、巴尔扎克、 左拉和本国的辛克莱刘易斯,乔纳森弗兰岑提到的都是本国的前辈:斯托夫人,豪威尔斯和厄普顿辛克莱等。应该指出,两人不是有意联手,因为乔纳森在文章中提到了

12、沃尔夫的文学宣言,讽刺该文为一个政治保守派心血来潮的空谈,并对沃尔夫的思辨逻辑表示不屑。7但是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两人的作为也许不纯粹是巧合,都代表了一种“反拨”的努力。沃尔夫批评美国作家走进了“实验”和虚化的死胡同,认为只有反映真实生活的文学才是出路,而弗兰岑则更强调当今网络、媒体、娱乐和技术当道的社会,小说应该帮助人们面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困境。沃尔夫的呼吁更带理想主义色彩,但也略显空泛;弗兰岑对美国文学的前景相对悲观,但希望社会小说能够争得一席生存之地。总体看来,两人殊途同归,只是观察视角和态度激烈程度有所不同。汤姆沃尔夫认为,追根溯源,美国文学的衰退源自作家逃避现实,从真实的、 外部

13、的世界转入心理的、想象的世界,从“写实的”退缩到“非写实的”创作活动中。他号召作家走出书房,走上街头,去发现美国, 去记录报道,然后再加以艺术再现:“狄更斯、陀思托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左拉和辛克莱刘易斯认为,小说家必须跨出自己个人经验的圈子,投身到社会中去,成为报道者。左拉称之为文献记载。为了这样的记载,他走出家门,带着本子和笔,到贫民窟、煤矿、赛马场、百货商店、食品批发市场、报社、谷仓、铁路工场和轮船机舱。这已成为传奇。”8沃尔夫提到了美国前辈作家刘易斯。现在人们谈起刘易斯,往往就会想起他享有的“社会批评家”的美誉。他继承的是19世纪马克吐温和豪威尔斯开创的小说传统,无论是写大街还是巴比特,

14、他都像一名社会学家那样,去采访调查,所到之处,细心观察考察对象的行为和语言,通过细节的再现反映社会问题。作为美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社会小说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刘易斯的作品须置入当时的社会语境才能凸显意义,而形式主义批评很难反映这类现实主义作品的全部价值。沃尔夫认为,美国文学被反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诗学统治太久。美国文坛的现状的确如此。 老一辈现实主义作家所代表的 “写实”风范被讽刺为对感觉的压制,在美国批评界长期失宠。现代主义强调内心,强调潜意识,将人的孤独和异化“浪漫化”,对真实环境和日常生活不屑一谈,偏爱潜意识、意象、幻觉、梦境等各种非现实成分;后现代主义一方面延续了现代主义

15、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消解文学的社会功能。沃尔夫的观点是,当今的美国文学若要重获生命力,就必须突破当代批评的认识框架。早在1975年,他就开始了对现代派的尖刻嘲弄,在文集彩绘文字(The Painted Word )中暗示,自毕加索以来的现代艺术是艺术评论家、经纪人和媒体联手制造的一个“恶作剧”,曾引来相关领域的一片愤怒抗议。乔纳森弗兰岑对当代美国文学抱有同样的负面评价,尽管侧重不同。他用了一个城市布局比喻:“书写和阅读严肃小说的机制,就好像一个被纵横交错的超高速公路割据的古老自负的中部美国城市。包围着严肃作品构成的破败的内环中心区,是大众娱乐欣欣向荣的市郊:科技和法律惊险作品、色情和吸血鬼小说

16、、谋杀和神秘读物。过去的50 年见证了很多白种男性向郊外繁荣的电视、媒体、电影的权力中心逃亡。城区留下的大部分是种族和文化边缘群体。”9弗兰岑站在过去组成文学主流的白人男性作家群的视角看待当代美国文学,但表达的不是沙文主义而是对传统丧失的哀叹,而由于“女性和文化族裔作家仍有族群归属感,”他们的严肃小说才能在弥漫着“电视化虚拟现实”的今天得以生存和繁荣。10他认为虽然文坛现景潦倒,前景暗淡,“就像照相机将一根尖桩刺入了严肃的肖像和风景画家的心脏,电视扼杀了社会报道小说”,但严肃小说并未粮尽弹绝,而仍有一搏,“真正致力于文学的社会小说家,仍然能够在石板上发现裂缝,插进自己的钢钎。”11沃尔夫和弗兰岑都认为,在20 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文学界和艺术界大刮虚化( abstraction)、表现( expression )和实验(experimentation)之风,使小说对历史和社会的再现(representation )陷入困境。他们都相信,艺术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