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县,氐人的祖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67371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县,氐人的祖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廉县,氐人的祖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廉县,氐人的祖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廉县,氐人的祖籍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廉县,氐人的祖籍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廉县,氐人的祖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县,氐人的祖籍(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县,氐人的祖籍龙青山氐族。是华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与帝争神的刑天,就是氐族的首领。殷虚甲骨辞“我伐马方(疑为羌字),帝受我又(疑为权,意指权或武器)”中的马方就是受殷商歧视并大肆屠杀和奴役的氐族和羌族人。史记西南夷列传 记: “自冉骁东北, 君长以什数, 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自冉骁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 魏书氐传记: “氐者,西夷之别种,另日白马,世居在陇以南,汉川以西。 ” 魏略西戎记记“氐人有王,所由来久矣,自汉开益州,臵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载淠,陇左右,其种非一,称盘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其俗,语与中国

2、同,及羌杂胡同,姓如中国之姓矣。” 括地志记“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汉武帝初年,开发西南,设臵广汉郡、武都郡、天水郡、郡下臵溯氐道、刚氐道、甸氐道、阴平道、武都道、故道、氐道、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辩道、沮道、略阳道等十三个氐道,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写道:县“有蛮夷日道。 ”李祖恒先生所著的仇池国志,从文字和所绘地图也证明,氐族是华夏最古老的民族。白龙江、西汊水、白水江流域又是氐族的祖籍之一。东汉时,平洛臵道(县)更证明了康县也是氐人的祖籍地。氐人的一支从远占到北周灭阴平国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一直生活在陇南。苍茫的原始森林,陡峭的山峰,纵横的河流为氐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他们为适应生存环

3、境也形成了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四川学者任乃强在所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氐,是因其所居地位于茂林深处的河谷川坝低地。另有学者认为,氐人,闲处偏远的山林,文明程度相对低,生活水平相对低,和汉民族相比地位低而蔑称为氐人。他们早时自称为“盍稚”。所谓史书中的氐人,视为低入,即低人一等的人。无论从那种观点看,氐人生活在密林覆盖、河网纵横的大山深处,文明程度、生活水平、生存地位相对低是不争的事实。东汉以来的几次被迫迁徙、流、窜、逐,被杀戮等残酷的镇压,使氐人不得不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而且连氐族也不敢承认的事实也是无需臵疑的。康县是氐人的祖籍,更是证据确凿。现在,康县境内已没有了氐族,但氐族的生活习

4、惯,残存遗址仍有迹可考。康县境内,大山连绵,森林密布,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长坝、吴家坝以西、咀台、王坝、岸门口及整个康南都依然是原始森林。人烟稀少。北宋时期敕修犀牛寺碑对平洛河的记载也是:“林木苍茫,遮天蔽日。”生活在森林中,以板为顶,筑土为墙的氐人民居在康县境内比比皆是。随着森林的迅速消失,木板当顶已不可能,继之以茅草,又发展到今天以瓦当顶。但以土筑墙的办法至今依然保留着。这种房先是以木为架。形成一个三间或五间的木体结构,然后用土筑墙,上面最早是木板,后是茅草,现在是瓦。但二层楼的结构仍未改变。和现在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的氐人民居相比,无论是修造方式还是使用习俗都惊人地相似。从上个世纪八十年

5、代开始,平洛乃至康县居民已有用砖砌墙的。也许氐人留在康县的木板房的最后一点痕迹土墙将永远淌失了。这是氐人在康县的依据之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康县北、中部一带,交通不便的大山深沟里,许多“汉姓”家族的“先人案” (即家谱)上的先祖画像仍然是赤身裸体,下身只有一点遮羞布的形象。其他人称这些人是冒充汉人的“番子”。其实,那些人就是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汉化”的氐人。一九六五年秋季笔者在故乡村居对面的河南山坡上抬柴禾时,发现一只漂亮的松鼠钻进了一堆乱石。在翻乱石找松鼠时,发现了一块长40 公分,宽30公分的木板。木板上是一个粉白面孔,额上长着一只竖眼,留有三绺胡子的人头像。据老人

6、说那是白马爷的像,是“番子”的先人。是谁把白马爷像藏在了荒无人野的山坡上的一堆乱石里?是什么原因?均不得而知,但它的确是白马人的祖先的画像。这是氐人祖籍在康县的依据之二。康县境内有先民较早,汉代设道,北魏设县,但没有一处古代寺院。这和氐人崇拜天神、太阳神、盘瓠爷等自然神,不信佛教等是相近的。康县境内最早的杨广寺(遗址在太石乡河口坝北侧的土坡上),据当地老人说,最早是为杨广香修的,规模也小,是明末清初才扩建改造,有了佛像和阴阳轮回等教化塑像。当地人不知杨广香是谁。而且以讹传讹,称该寺为原广奇。杨广香是氐人杨氏的后人,始建阴平国,称王。还有康县境内人人尊称的白马爷,四处供奉的白马爷像实是白马氐人的

7、先祖,或是白马氐人中的英雄。康县平洛吕家坝对面,明月山麓原有一个广袤的大坪,叫二郎坪,缘起于那里曾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杨二郎庙,后在清初发了一场罕见的山洪,坪成了沟。二郎庙也毁于山洪。但那条沟仍叫二郎水沟。吕家坝的老人说这个庙是杨大人征西死后为杨大人所建。史料中的杨大人只有仇池一族在康县境内活动频繁,决不是连黄河都未过的杨继业父子。而且这个杨大人在征西过程中,在距二郎庙不远的地方留下的吊子峪、望子关的传说都在康县境内。学者李思纯在江村十论二郎神考中考证,灌县二郎庙中的二郎神是南北朝时期的氐人杨难当,二郎神的三只眼是古蜀国纵木人的图腾。康县平洛的二郎庙亦是为杨难当所建,而不应是杨戬。大眼 ( 当地转

8、音为an) 爷庙,在平洛河流域建立不止一处,均毁。称为大眼(an) 爷庙,大眼 (an) 爷梁的地方不止一处,当地至今对大眼爷尊敬有加。大眼爷就是杨大眼。有时又叫大眼六爷。康县平洛的庙坪山,最早就有一座大眼爷的庙,后庙被毁,此地转叫成了庙坪山。康县平洛中寨对面上龙家坝西边一沟,原有一庙,最早是白马庙,后来因发生了巨蟒吞人的事件,才被改成了大蟒寺。庙中所供奉的白马爷让位于佛,诸神诸仙。还有云台的白马关,望子关的白马寺(明末毁于泥石流,据考在今望关乡政府山梁北面东侧) 。这是氐人在康县境内的依据之三。康县境内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就其根本,仍有相当一部分工具和生活

9、用具保留着氐人的痕迹,如打谷豆类植物的裢枷,砍柴割草用的镰刀,还有擀毡、打绳、纺线、织布、染土布,用石兑窝脱米壳,用火镰取火,用火枪打猎,用三眼铳营造节庆婚丧仪式的氛围等,和文县铁楼、四川平武的氐人几近相同,这是氐人在康县境内的依据之四。服饰,足区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史载,氐人分青氐、白氐、蚺氐等。康县平洛河流域,云台河和大堡河流域,按李祖桓仇池国志 疆域图,应为白氐居住地。云台的白马关,氐人民歌中的白马城(除今陕西勉县有白马城之外,今康县大南峪乡境内亦应有一座)。而明、清之际,康县境内妇女“尚白色”。秋冬喜穿青色。喜袖、领、裤边绣花及纹边,腰喜扎裹缠。老年妇女头缠黑帕子,中年妇女头缠青、蓝帕子

10、。清代中期演变成齐额露耳的帽子,前缀一块玉石做点缀,五十年代后期又演变为方围巾。男人则喜穿白色汗褂,外出做活,旱烟锅、火镰、火枪,弯刀(后因林线迅速上移,乔木稀少等原因,弯刀改成了镰刀)四件东西是男人出坡时必带的。山歌中唱道:“白森森的汗褂(子)青布带,腰挂火镰上山来, 弯刀为你砍干柴, 火枪给你打个老猫儿(老虎)来。”在禁忌中有不养白猪,不食白鸭、白鸡、自狗、白马、白骡等白色动物。寺庙上一般画的马皆为白马。此是实例之五。饮食:平洛河、大堡河、云台河等流域人喜喝青茶和面茶,这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有极大的关系。也和早期生活在这里的氐人有着难以分割的必然联系。山人沟深,劳动强度大。为了解渴提神消除疲劳

11、节省往返的时间,聪明的氐人上山劳动之前,在家喝画茶吃早饭。上山前, 拿点茶叶,背上干粮,拿上只有一鸡蛋大小的茶罐。中午,用火镰取火,煨卜茶罐,喝茶吃干粮全当中午饭。有人说这地方人为啥要用这么大的一个陶制茶罐煮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山上没有水。背水太重,加重了负荷。还有就是茶叶在过去是稀少之物。用少量的水煮出苦涩的茶。即解渴提神又节省了茶叶和水。氐人煮青茶的习惯沿袭至今。并且影响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多数地域。面茶是面食和茶水结合而成的流汁食饮物。氐人的妇女为了让上山干活的男人不致被渴被饿,把饮茶和吃食两种程序合二为一。并且想尽办法把它做得尽善尽美,面茶中除了有茶、面、各种香料之外,还出现了肉类

12、臊子、菜类躁子、蛋类臊子、干果类臊子。面茶既解渴提神又耐饿,味道经氐人妇女反复改进又可口。以至到今天,成了一种独具特色并具有保健滋补作用的饮食。除此之外,康县自酿的纯粮食酒,用小麦、苞谷、高粱作原料的黄酒和蜂糖酒,醇香可口。蜂糖酒又叫迎风倒。喝时又甜又醇,不注意就喝多了,出门风一吹,就酩酊大醉了。其它如苞谷面撤饭,杂面节节子。漏鱼子等饮食无论是做法还是吃法都和今日居住在文县、四川平武的白马氐族人相近或相同。此是实例之六。风俗;氐人的互助精神很强。修房时,不用人请,全村都会来帮忙。从选址、砌石墙基,到林中砍木料到上盖罩瓦,装修搬家的全过程,全村人一帮到底。只需主人家管饭,不要工钱。还有丧娶等大事

13、也是如此。这种风俗代代流传,在康县普遍存在,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风俗大改,些许小事请人都得按劳动市场价付酬。农历正月初一,纷纷早起,争先恐后,用三眼镜(一种铁铸的可装火药燃爆产生巨响的手持铁炮,长五寸,口径有大小,内装火药,前用木塞楔紧,从手握的三个针眼大小的圆孔点火,火药燃烧,产生巨大响声)放炮表示庆祝新年到来。天亮之后,每家都要生一拢大火预祝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家庭主妇早上起来,让一家大小穿上新衣服,然后在火雄傍煨上自酿的酒,让子女一个小酒盅去各家各户给长辈敬酒。村里人则也早早准备了核桃、柿饼、油炸果子等给前来敬酒的娃娃往衣兜里装,表示感谢。有些贪杯的人喝上每家每户的子女敬的酒就酩酊大

14、醉了。太阳刚冒出山头,每家又要烧一大锅面茶给各家各户各端一碗,各显手艺。下午还要做一大锅臊子面各家互相交换,以显热情。穷过日子富过年,是康县人的生活观念,那怕日子过得再紧,过年还要吃好穿好的。春节那天,家长要让老人吃好穿好以示孝敬,要让子女玩好开心以示关爱。族长则早早把各家户主召集在一起商量社火的事。到了正月初一下午,背上是有面盆大小的盘馍馍开始走亲戚,先是姑舅至亲,再是其他亲戚。从正月初一下午到正月十五,大路小道上尽是穿着簇新的走亲戚的男女老少。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到处都是荡秋千,耍杜火,唱大戏,放风灯,听话把(故事)的热闹场面。正月初八一过,村与村之间就开始社火交流演出活动,到邻村演出要

15、精心准备。狮子、旱船、彩灯各显千秋。迎接邻村人来演出要热情人方,每家要准备油炸果子各一碟,头人下午到各家收取,在演社火的大场上摆好桌椅,桌上摆好各类果子,以示对邻村社火队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赛灯。为了显示村子人口多,生活宫裕,每家要准备至少一个木质或竹制彩灯,灯内装上自支蜡烛,前面是锣鼓引道,三眼铳放炮,几十个灯笼在乡间小道上逶迤前行,在夜晚走成一条灯龙。到邻村后,一边敲打锣鼓,一边放三眼铳。绕村走一圈即回,有显摆的意思,也有访问的意思。邻村在这种情况下,要回应,灯要比来访的村里的多,炮要比来访的村响得多。村庄小人又少的有的一人提八个灯,有的还要请邻村人帮忙提灯去回应,热闹有趣。农历二月二,是

16、龙抬头的日子。二月初一下午,各家的大人小孩,从炕眼里,灶门里掏出柴禾灰,沿着房外墙撒一圈,二月二早上,再用量粮食的升子(一种木质的四方形量器,一般一升为十斤)沿灰圈敲打一遍,传说这样做了之后,蛇(康北、康中人称为长虫),癞蛤蟆(康北、康中人叫盖凸子)之类的就不会再进家门了。让娃娃躺下,沿身子用灰撒一个人形轮廓,也用升子敲打几下,传说一年之中蛇虫不会伤身。大人也有用灰撒圆的,以示避邪防虫。晚上,炒苞谷花、炒麦、炒黄豆。二月二炒苞谷花等至今仍为习俗。但圆灰娃娃之类的习俗已荡然无存。当我在文县铁楼的氐人村子里看到这一习俗时,我方悟道,这许是氐人的习俗之一。五月端午节,许多地方讲究吃粽子。康县北、中部人的习俗是,头天晚上,给子女的手腕上要绑上五彩丝线,脖子上吊上各式各样的香包,表示吉祥,端午清晨先去上山拔艾蒿,顺便带回一捆柴火。艾蒿要挂在自己门口,包括牲口的圈门和猪圈门。而柴火则集中在村外空旷的地方,全村人聚在柴火四周,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火,火起后,围着火圈载歌载舞。表示大家要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点火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