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绿舟”服务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6725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日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绿舟”服务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南方日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绿舟”服务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南方日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绿舟”服务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南方日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绿舟”服务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南方日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绿舟”服务新农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方日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绿舟”服务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日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绿舟”服务新农村建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南方日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绿舟”服务新农村建设撰写时间: 2008-06-24 作者: 来源: 一个教授一个教授领领一个一个团队团队,联联一个企一个企业业,兴兴一个一个产业产业,富一方富一方农农民民华华南南农业农业大学大学:“科技科技绿绿舟舟”服服务务新新农农村建村建设设2008 年初的一场冰冻雪灾让粤北农林、畜牧、水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农业院校,华南农业大学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灾复产应急技术咨询领导小组,开通救灾复产应急技术咨询网站,并由校长带队,组织林业、畜禽、水产、果树、蔬菜等 10 多位专家,奔赴受灾最严重的乐昌、始兴、乳源、南雄的高寒山区和韶关、

2、连州、连南、清远等粤北地区,将科技服务送到灾区和灾民手中,帮助当地救灾复产。多年来,勇于担当的华南农业大学始终把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教育和信息优势,搭建与市(县)地方政府全面合作的科技平台,以市(县)为单位,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段内“板块式”集中推广一批适用、先进、配套的科技成果,在实践中开创了“科技绿舟”成果推广模式,为广东农业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科技绿舟”成果推广模式克服了传统推广转化模式存在的地点分散、技术不配套、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差等难题,具有技术集群、产业集群、技术辐射、技术联动等特点。2003 年以来,在“科技绿舟”板块式科技成

3、果推广平台基础上,华南农业大学以产业链为纽带,整合校内人才、技术、成果资源,一个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自主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最精彩的文章写在了广东的大地上。在梅州,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浩研究员课题组与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油茶产业化科技合作”项目协议,该油茶产学研示范基地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形成了“育苗、种植、精炼茶油生产、副产品深加工”完整产业链;在湛江,广东省特聘教授严小龙教授课题组成功解决了制约南方大豆产量低产的瓶颈技术,培育出适合南方种植的、稳产、高产、通过国

4、家品种审定的大豆系列品种,在湛江农垦东方剑麻集团(有限)公司农业研究所基地和湛江大华糖业有限公司开展的大豆间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取得可喜成效;在云浮,华南农业大学以强有力、全方位的科技成果推动温氏集团建设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农业龙头企业。最近,华农大派驻温氏集团研究院的吴珍芳教授课题组培育出广东省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使广东成为继北京、黑龙江、上海、广西等地区后,在中国大陆第五个拥有体细胞克隆猪的省份3通过“科技绿舟”平台,政府政策引导、学校科技支撑、企业产业带动、农户参与致富,华南农业大学配合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尊重农民意愿,与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签订近千项合作合同,经费超过 4000 多万元;高

5、新技术成果直接催生多个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实践“科技绿舟”模式,建立了 6 个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学校还利用“科技绿舟”平台,带动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训、科技进村入户等相关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与梅州、湛江、韶关等地合作开办了多个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班。2006 年以来,共招收农村基层干部入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510 人,毕业 206 人,为华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008 年 5 月,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电信集团下属的广东数据通信网络有限公司签署“信息田园”业务合作协议,学校专家通过广东电信的http:/ 网站为农民提供在线技术咨询或指导,多渠道参与农村信息化

6、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信息。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先后与省内云浮市、梅州市、揭阳市、阳东县、湛江市与广东省农垦总局、江门市、汕头市、韶关市、肇庆市、阳山县、番禺区等市、县、区,以及贵州、广西等省的地市签订了“科技绿舟”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科技绿舟”已扬帆华南大地,一批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推动了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显现了高等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成功案例化化废为废为宝宝,治理韶关重治理韶关重污污染土壤染土壤42004 年广东省地质勘查部门的资料显示,我省未开垦利用的土地约有 120 万公顷;仅仅在珠江河口周边约 100 万公顷的范围内,就有 60 多万公顷的土地被重金属所污染;估计

7、全省矿区和矿水污染土壤面积约为100 万公顷。2007 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教授、林学院谢君教授与韶关市政府合作,在韶关市大宝山矿区及周边污染地区共同共同研发“重污染土壤能源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大宝山地区生态环境的彻底治理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重大环境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为当前的能源危机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该研究项目从长远看,不但能够节约用地,而且能够通过能源甘蔗的种植使被污染土地得以修复,取得一石二鸟的效果。项目的实施,预计直接经济效益可达 4000 多万元,其研究成果也将为粤西北贫困山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年产 1

8、 万吨乙醇的规模进行估算,企业年产值可达 4600万元,利税 800 多万;农业效益方面,按最保守的估算,需供应原料蔗 7.5万吨,需供应木薯 3.6 万吨,农业总产值 3100 万元。通过建立矿山污染土壤生态栽培能源作物的示范基地,为今后在边缘化土壤栽培能源作物和矿区环境污染化学-生物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促进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和地方重大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缓和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5通过在矿山污染土壤上种植能源甘蔗,对污染土壤进行化学-生物修复,解决在发展生物质能源过程中存在的能源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问题;利用荒山荒坡种植能源木薯,既可作为能源甘蔗的补充原料,又可以造纸和生产绿色肥

9、料,实现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创造巨大的绿色GDP。通过使用土壤改良剂和种植能源甘蔗的“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对矿山污染土壤实行边治理边利用;通过荒山荒坡地的有效开发利用,种植能源木薯,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研研发发“东东方橄方橄榄榄油油”,带动带动山区山区经济发经济发展展在健康消费盛行的今天,食用油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追求健康、天然、营养已成为人们选择食用油的标准。随着食用油市场健康风的兴起,有“东方橄榄油”之称的野生茶油日益受消费者青睐。茶油在我国历属皇家贡品,明清时期极为盛行。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盛赞其“油味盛美”。据中医论述

10、,长期食用茶油,能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对高血压、心血管、脑血管、肥胖症等疾病有明显的疗效。同时,还具有养颜护肤功效,消化吸收率高达 98%以上,特别是对产妇产后复原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梅州市有油茶种植、加工的悠久历史和良好基础。2004 年,全市油茶林面积 17.3 万亩。如何将高校的科研技术与梅州的地区优势结合,促进6梅州市油茶产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把油茶产业打造成梅州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品牌产业,是华南农业大学和梅州市政府共同思考的问题。作为梅州市发展顾问,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浩研究员带领课题组与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请承担广东省教育厅2005 年立项的广东高校科技

11、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油茶生产配套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并获立项。该基地位于梅州市平远县,是广东省首家精炼茶油加工厂和拥有茶油出口权的企业,主要从事油茶种植、茶油生产,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形成了“育苗、种植、精炼茶油生产、副产品深加工”完整产业链。目前,已拥有 2 万亩的油茶规模化生产基地,在广东省平远县种植了 5000 亩的油茶生产示范基地,拥有一条年加工 10000吨山茶籽、8000 吨茶籽饼,生产 2000 吨精炼茶油的生产线,建有茶油产品检验检测的化验室,生产出的茶油经国家质检和卫生部门严格检验,产品通过了国家 QS 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制定了广东省地方标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并

12、在全省推广,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在建设 30 多亩的油茶优良种质资源圃,有望成为全国第一油茶种质资源圃,并在平远县建立了油茶优良种源苗木繁育基地 100 亩,培育油茶品种容器苗 20 余万株;华南农业大学定期组织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多次前往基地对公司职工和当地农民进行培训。在平远、蕉岭、东源、龙川等地多次进行油茶栽培技术讲座,累计培训了 1500 人次。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带动周边 500 多农户种植油茶,其中,种植 1000 亩的专业户 5 户以上,为广东山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7基地与学校合作研究“茶油精炼技术”,2006 年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

13、内先进水平。茶油生产、精炼技术的改进、茶油新产品的研制,以及茶皂素的提取、纯化等工作也全面展开。集成大豆集成大豆产业产业技技术术,“北豆南移北豆南移”大有作大有作为为长期以来我国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占我国大豆面积的 2/3以上。但是这些地区每年只能种植一季,而且由于耕地减少、土壤肥力退化等原因,近年来北方大豆总产量不断下降。华南地区地处低纬度,光照充足,高温多雨,作物种植的复种指数很高,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全年进行农业生产。然而华南地区土壤条件较差,存在着低磷和铝毒等很多生产限制因素,加上优良品种匮乏,南方大豆产量普遍较低,平均单产只有 80 公斤/亩左右,远远低于北方单产水平,因此整个华

14、南地区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华南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大豆油脂加工和饲料加工企业密集,食品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大大地拉动了大豆的消耗量,使华南地区大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华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大豆大量进口和消费的主要区域(仅广东大豆年加工和消费能力已达 1000 多万吨)。华南地区大豆严重的供需矛盾不解决,不仅会造成该地区原料供应安全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收入,不利于我国农业、加工业和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严小龙教授课题组经过 10 多年的努力,成功解决了制约南方大豆产量低产的瓶颈技术,培育出适合南方种植的、稳产、高产、

15、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大豆系列品种,在湛江农垦东方剑麻集8团(有限)公司农业研究所基地和湛江大华糖业有限公司开展的大豆间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取得可喜成效。据估计,华南地区可种植大豆的潜在面积超过 5000 万亩,具有巨大的潜力,以 150-250 公斤/亩、市场收购价 5.0-7.0 元/公斤计算,将形成一个 375-875 亿的大豆产业,“北豆南移”将大有作为。2007 年 5 月初,在徐闻县英利镇东方剑麻集团(有限)公司农业研究所基地开展不同大豆品种与剑麻间种的效果比较、大豆/剑麻间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效果比较和大豆与剑麻间种的规模效应试验。试验期间,雷州地区先后遭遇了 2 个多月的干旱和 200

16、 年难遇的洪涝,但华南农业大学培育的大豆品种不仅适应了华南地区酸性缺磷红壤,还经受住了旱涝灾害的严峻考验,依然长势喜人。2008 年 6 月 5 日,“大豆与甘蔗间作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现场会上,通过验收,专家们认为:大豆套种甘蔗不但不影响甘蔗产量,而且还利于机械采收和甘蔗品质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出率;在甘蔗中间间种大豆,每亩地可以收获普通优质大豆 150 至 180 公斤,每亩增收 600 至 900 元,或每亩收获菜用大豆 350 至 600 公斤,每亩增收 800 至 1500 元,为华南区大豆的生产拓宽了渠道;大豆的间作培肥了地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甘蔗种植的用肥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以大豆、甘蔗为原素的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入点,是个一举多得的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与温氏合作与温氏合作,培育出广培育出广东东省首例克隆猪省首例克隆猪9华南农业大学与位于云浮市新兴县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的合作始于 1992 年,十多年来,硕果累累。2007 年,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食品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