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66387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 较及借鉴较及借鉴我国经济社会中专业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市场主体十分清晰,且具规模,因此 茶业可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进行研究。茶叶曾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目前对 我国南方一些山区而言,茶叶生产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历史上来看,我国茶叶出口主 要依赖于资源禀赋的优势,今后茶产业的竞争力必然落实在产业组织载体上。产业组织制 度或产业运行的组织模式影响着产业运行绩效,进而影响其竞争能力。本文将对世界主要 茶叶生产国市场组织运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并试图针对我国茶产业组 织结构现状,提出组织模式优化的途

2、径,旨在提高我国茶产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茶叶生产、加工的一般技术流程茶叶生产和加工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茶产业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从技术角度看,成品茶 生产一般包括鲜叶生产、初制加工和精制加工等环节。从茶树上采摘的鲜叶不能直接用来 消费,所以初制加工是茶叶产品生产的必需环节。精制加工技术则是为了满足特殊市场群 体需要,我国出口的大宗茶需要精制加工。茶叶生产、加工的一般技术流程。二、国外主要茶叶生产国产业运行组织模式为便于讨论,根据农户经营特点,将国外茶产业组织模式分几个类型进行剖析。(一)农户合作组织模式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茶叶生产农户较多地采用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其中以日本茶产业 组织模

3、式尤为典型。其主要特点是:1茶园经营的社会化服务。日本茶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家庭式农户经营,经营规模不大。 农户分两种,即专业型农户和兼业型农户。以静冈县为例,1995 年静冈县有 48.3农户种 茶,达 43300 户,平均户种植面积为 0.49 公顷,其中专业型农户一般为 1.52 公顷。目前, 日本茶园管理中各种作业(垦殖、中耕、施肥、灌溉、植保、采摘等)基本实行了机械化, 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户一般都有一套完备的农业机械。对小规模经营农户而言,单独拥有 一套茶园作业机械可能是不经济的,所以一些田间作业常由区域性的合作组织(专业性农 协)承担。日本茶园“连片”的特征使社会化服务成为一项有效率

4、的制度安排。日本新建茶 园一般采取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户种植的方式。在静冈县,有 5000 公顷连片集中的茶 园(约占全县 1/4 面积) ,并实行分户经营的方式。这种布局能充分利用机械作业的规模经 济性,即便在分户经营面积很小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农协组织的社会化服务获取规模经济 收益。2初制加工的合作组织。日本少数规模化经营农户拥有初制加工设备,而大多数农户则 采用鲜叶生产分户经营和加工合作的方式。具体合作组织形式有“共有”、 “共同”和农协组织 等。农协有茶叶专业农协和非茶专业农协。 “共有”和“共同”初制厂的区别是,前者是指许多农户共同投资初制厂,但鲜叶各自单独加工,后者则不但共同投资,

5、鲜叶亦统一加工。从 对静冈县初制加工组织形式演变趋势(见表 1)的考察可以看出, “共有”组织形式逐渐减少。 这种组织制度的变迁可能和交易费用有关。首先,由于加工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性,因此农 户通过合作制度安排能获取规模经济的收益,但是合作亦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在“共有” 合作组织内部,存在各种交易成本,如协商成本(如加工所需能源和其它材料消耗的分摊、 设备维护费用的分摊、加工次序安排等) ,它可能是“共有”合作组织形式减少的原因。表 1 1960 和 1995 年静冈县茶叶初制加工不同组织形式的比较 单位:个年份 总数 个人 共有 共同 会社 总合农协 茶专业农协 其它1960 8119 7

6、186 358 349 87 79 128 121995 4560 3770 51 360 102 20 242 8资料来源:日本静冈经济连(静冈农协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提供。3精制加工环节的整合。茶叶精制环节一般属于商社的一个工场。这些商社除了精制加 工外,还对成品茶进行拼配、包装和深加工等。一般新茶采制后的二三天内就可完成一定 批量的茶叶精制、拼配和包装等工作,并立即供应市场。产业组织制度纵向整合式安排确 保了日本茶产业运行的高效性。(二)非合作的农户小规模经营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茶园由分散和狭小的农户经营,农户生产的鲜叶由其它产 业组织集中加工。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产业具有这种特

7、征,但具体的鲜叶交易制度有所不 同。斯里兰卡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国,茶叶、橡胶和椰子是三大主要农产品,也是出口的 三个大宗产品,因此斯里兰卡政府十分重视本国茶产业的发展。斯里兰卡国有茶叶种植园 是从殖民宗主国接管的,经营规模较大。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政府鼓励农户发展小规 模茶园。目前,农户平均经营规模约为 0.4 公顷,农户经营面积约占总面积的 55。农户 生产的鲜叶由 380 个国有或私有企业加工。各茶厂生产的茶叶,送到拍卖中心进行定期拍 卖。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纵向交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农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采用合同 式的制度安排。农户生产的鲜叶价格依加工后成品茶的价格而定。成品

8、茶各月平均市场拍 卖价格的 68归农户所有,32归茶叶加工厂。90 年代以前的比例是 75和 25。肯尼亚也是一个农业国,茶叶是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创汇总值仅次于旅游业。目前肯尼 亚是最大的茶叶出口国。60 年代前,肯尼亚的茶园主要为原殖民宗主国一些公司所控制, 这一部分茶园实行庄园式管理。1964 年,肯尼亚政府成立了肯尼亚茶叶发展局(Kenya Tea Development AuthourityKTDA) ,其主要职能是推动农民在肯尼亚适于产茶的地区 种植茶树。目前,农户经营的茶园占肯尼亚茶园总面积近 70,但农户户均经营面积不足 0.4 公顷。农户只生产鲜叶,原料按固定价格卖给 KTDA

9、 所属的茶叶加工厂,这些加工厂 也有自己的分销商。因此,肯尼亚茶叶加工和经营具有政府垄断性特征。(三)规模化农场经营模式茶园规模化农场式经营是印度茶产业的特点。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 也是主要茶叶出口国之一。印度的茶叶种植园多属大公司或私人经营。目前约有种植园 1.2 万个,经营面积一般在 8 公顷以上,大的有 400 公顷。全国种植园的平均经营规模约 30 公 顷左右,其中北印度种植园平均有 136 公顷,而南印度种植园规模相对小一些。除了种植 园以外,也有少数农户经营的茶园,但总量很少。由于茶园经营规模较大,因此经营业主 对茶叶加工和销售一般采取前向内部化整合方式,这是印度

10、茶产业组织模式的主要特点。(四)小结1茶园经营规模。茶园经营规模在不同产茶国差异很大。仅从技术角度来看,茶园经营 的规模经济特性影响着茶园规模的演变;除此之外,历史的原因以及政府有关农民的就业 政策取向也是影响不同产茶国茶园经营规模的重要因素。印度茶园相当一部分是从原殖民 宗主国接管而来,这些茶园仍保留着农场式经营方式。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政府鼓励农户发 展茶园,以提高边远山区农民的收入和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这些地区茶园具有分散 和狭小的特点。农民生活对茶园经营收入的依赖和可选择经济机会的相对缺乏,会防碍茶 园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日本茶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很高,理应实行规模化经营,但由于 日本一

11、些产区农民主要依靠茶园经营收入,所以茶园仍保持分散经营的特征。茶园经营规模与绩效关系并非是简单的量比关系,而是和生产使用的技术类型有关。一 般的理解是,资本型技术的使用在较大规模的茶园经营中更具效率,但实证资料表明,茶 园经营规模和技术类型选择关系并不完全符合这种假说。印度茶园的经营规模比日本大得 多,但印度茶园管理基本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而日本则以资本型技术使用为主。其中的 原因可能和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相对成本差异有关,这可以从速水和拉坦“技术诱致性变迁理 论”中得到解释。2小规模生产农户的“入市”方式。稳定边远地区农民生活成为许多产茶国政府发展茶产 业的政策目标之一,但在小规模家庭农户的“入

12、市”方式上,各产茶国采取不同的方法。茶 叶加工技术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家庭农户一般没有自制设备,那么在 前向的鲜叶交易中,有效的交易制度安排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分析, 由于鲜叶具有容易腐烂的特性,鲜叶市场化交易将存在很高的交易成本,农户会面临交易 的“道德风险”。其次,农户不能享有合理的产业收入分配,会削弱茶园经营的资本积累与 扩张能力。各产茶国鲜叶交易制度的具体安排方式可以分成三个类型:一是政府的垄断性 经营,即由政府所属企业集中收购鲜叶,并进行加工,如肯尼亚模式;二是合同型的交易 模式,如斯里兰卡,尽管也是收购鲜叶集中加工,但产业组织之间交易采用“比例分成

13、”的 契约方式;三是合作组织模式,如日本茶产业中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四是完全内部化模 式,即茶园经营和茶叶加工的内部化整合,这一般发生在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种植业主中, 如印度的种植园。3茶叶出口交易制度。拍卖市场是一种交易制度,目前这种交易方式已成为国外一些茶 叶生产国的主要出口渠道。拍卖交易制度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它仍是国外一些规格 复杂、不易标准化大宗农副产品的主要交易方式。茶叶产品不易标准化,采用现货即时的 拍卖方式应是一种有效的交易制度安排。三、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特点与产业组织模式重构(一)当前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特点1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我国现阶段茶园经营规模是农户小生产方式和茶场

14、规模化经营 并存,后者主要是在一些国营和乡级集体茶场。实际上,不少国营茶场也正在推广“二田制” 模式,这种制度创新会进一步诱致茶园经营规模趋小。从我国茶园面积总量来看,山区农 户经营的面积占了主要部分,因此农户小规模家庭式经营是当前茶园经营的主要制度形式。 在今后较长时期,这种经营制度仍将存在下去,这是由我国一些茶产区农民就业机会缺乏 和收入来源单一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当前优化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必须考虑的基本 前提。80 年代,由于一些集体茶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茶场平均面积趋小;90 年代,家 庭平均经营面积进一步变小,呈超小型化趋势(见表 2) 。浙江是全国茶叶生产大省,其实 证资

15、料有一定的代表性。据 1999 年统计资料,浙江省专业或兼业从事茶园经营的农户有 117 万家。表 2 19941998 年浙江省浙江茶园户均经营面积的变化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总面积(公顷) 14433.49 139303 134561 130138 127268均面积(公顷/个) 0.14 0.12 0.12 0.11 0.10资料来源:浙江省农业厅桑茶果生产工作年报(19941998 年) 。显然,过度分散和狭小的茶叶生产组织不仅不利于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也妨碍了产业的 发展。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以小生产者为主的市场组织结构中,组织竞争方式主要 表现在价

16、格竞争上,而不是依靠技术创新等策略。因此,采用何种制度安排解决小规模茶 叶生产农户的“入市”问题关系到我国茶产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2精制加工和出口经营的低集中度。1985 年茶叶流通市场化改革以前,政府对精制加 工所需原料实行区域划片、行政调拨的政策,当时约有 300 家国营精制加工企业。1985 年 以后,随着政策性壁垒的消除,小型精制加工企业发展很快,至 90 年代,大小精制加工企 业发展到 3000 多家,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并导致原料市场过度竞争。从对浙江省嵊州市精制加工状况的样本调查可以看出,目前精制加工规模经济水平明显 下降(见表 3) 。表 3 19941999 年浙江省嵊州市珠茶精制加工规模经济水平变化年份 总加工量(万吨) 加工企业数(个) 平均加工(吨/个)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