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经典——《四百下》《四百下》是由编导科索瓦. 特吕弗于1959年拍摄了的他第一部影片 虽然它的拍摄时间距现今已有一段时间,但是这部影片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拍摄手法方面都是很值得欣赏的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一些境况,惟妙惟肖,情真意切;拍摄手法方面,运用了长镜头等,相当经典,对后来之作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影视鉴赏方面,这部影片是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能够很直观地让观众认识到其中的拍摄手法,和影视鉴赏方面的知识《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 它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的事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 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 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看见一片蓝天和望不到尽头的海洋,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 回首想想那压抑的学堂, 无能的老师和破败的家庭,仿佛是一场噩梦对于《四百下》这部影片,表达影片内容和气氛最有效也是最突出的手段就是长镜头, 这也是这部影片相当突出的特点 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扫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 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
在影片结束时, 有一个著名的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足跑了几分钟之多 我们在观影时会体会到, 人物运动的镜头采用切换的手法比较多,碰到这么一个长镜头的跟拍时我们也许会疑惑,但是跟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的感受也会变得强烈,我们会随着主人公的喘息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主人公担忧着,而之后当我们看到主人公跑到大海前时,我们会跟着松一口气, 为主人公的担忧也减轻不少, 我们也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这个长镜头就是这样,很能带动气氛,让我们似乎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影片中人物的所感,更真实也更真切地理解影片编导打破了观众的习惯, 强迫地调动了观众的思考能力,创造出如此经典的镜头还有一个长镜头是比较有意思的,大家对此往往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 这个镜头与主人公的情节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单一镜头, 但它声明了一种生活状态, 具有对环境客观再现的作用该片的镜头运用似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 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永远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
这样,人物间情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一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有关于剧情的深层寓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求叙事, 这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这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学习影视鉴赏的同学有很大的启发,让我们认识到鉴赏和理解一部影片,不单单只注重这部电影的内容,一个有好内容的影片同时也需要好的拍摄手法, 以把好的内容展现的精彩万分,给观众最大的启发和感受,达到一部好的影片能带给观众的最好效果对于影片中较多出现的街道, 编导特吕弗借用巴黎街道的便利条件,大量使用长镜头拍摄 镜头运动紧紧跟随主人公的行动,带出了巴黎这座“忧郁”的城市在跟拍中,特吕弗没有复杂的运动设备,基本上都是运用摇和手持跟拍,因而视觉感受比较朴实, 而不是炫耀某种运动技巧 在机位的选择上, 往往使用一些离人物较远且中间常有阻挡的位置,营造一种偷拍的感觉,实际上,影片中的不少镜头本身就应该是偷拍的 巴黎的街市也为长镜头的运用提供了便利巴黎的建筑造型多样,道路弯曲折迴,街市立体分布,塞纳河纵穿全市,在运动的摄影机取景框中,景观随时都充满了变化,令人观之不厌而细节极其丰富的巴黎建筑, 为拍摄的背景提供了丰富多变的视觉肌理这或许也是长镜头理论产生在法国的一个原因吧。
在主人公的家庭中,特吕弗依旧在使用长镜头技巧,与街道上的摇与跟拍不同,室内拍摄机位相对固定,主要使用镜头内部蒙太奇,不靠外部运动,而是由人物带出运动画外空间的使用也十分普遍,人物经常入画、出画、再入画,由于人物运动节奏的较快,此种处理并不沉闷由于分切较少, 而人物调度较多,形成了空间的压缩感和人物的被限制感受,这一切都是和特吕弗整体的视听追求相统一的而在我们看来,这正可谓恰到好处,人物情感、景物气氛,各个都很到位,让我们感受到这部影片的魅力,呈现了一部影片应带给观众的效果,这部影片被大家熟知、赞赏也因此理所应当总之, 《四百下》是一部很值得观看的影片,它不仅会告诉了我们一段故事, 更教会了我们一些对电影的鉴赏知识让我们回眸这部经典,感受它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