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情概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61299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凉市情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凉市情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凉市情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凉市情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凉市情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凉市情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凉市情概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凉市情概况平凉市地处陕、 甘、宁三省 ( 区) 交汇处, 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 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 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7.3%。区位优势明显。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 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

2、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30 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 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公元358 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 个,馆藏文物3

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 件。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 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 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

4、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 针灸 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 璘、刘 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

5、、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自然生态良好。平凉地处东经10520 10751,北纬 3454 3546之间, 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在8902857 米之间,年均气温7.4 10.1 ,年降水量420600 毫米之间, 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 2380 小时, 无霜期 156 188 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生物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处、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 5 处,森林覆盖率达到22.3%。平凉是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甘肃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中药材产地,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盛产小麦、 玉米 、洋芋、谷类

6、,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党参、黄芪、甘草、冬花等150 多种中药材和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资源相对富集。平凉土地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现有农业用地101 万公顷,其中耕地38 万公顷、林地 32 万公顷、牧草地14.7 万公顷。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煤炭、石灰岩储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煤炭探明总储量35.75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41% ,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用煤。市内的华亭煤田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全国 13 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灰岩探明总储量2.4亿吨,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00 多万吨,成为陇东最大的建材基地。油

7、页岩、铅锌矿、硫铁矿、陶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水资源总量16.7 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为 13. 8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9 亿立方米,全市理论水能蕴藏量为11.2 万千瓦,能够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劳动力资源丰富,共有劳动力135.8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3.6 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49 万人,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务 经济的明显优势。旅游资源遍布全市,境内有主要人文、自然景观100 多处,特别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道教名山崆峒山,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 个地方”之一。崆峒道源胜地旅游区

8、、泾川西王母朝觐旅游区、古灵台商周文化和皇甫谧针灸文化旅游区、静宁成纪文化及农业观光旅游区、庄浪云崖寺人文自然及梯田建设生态旅游区、华亭莲花台人文自然及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崇信五龙山人文自然民俗旅游区风景绮丽、独具特色。投资环境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平凉投资发展的硬件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以优化环境、集聚人气、提升形象、实现双赢为目标,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着力创建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狠抓环境优化,坚持以诚信招商、以环境留商、 以感情融商, 营造了亲商、 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2005 年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6 项, 到位资金 12.5

9、 亿元,平凉被 评为“浙商 ( 省外 )投资最佳城市”。建成了崆峒区二十里铺、华亭县石堡子、 静宁县八里等一批具有较强聚集力、辐射力的工业集中区,促进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流动,民营经济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8% 。大力发展节会经济,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和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等全国知名节会和国家级赛事,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平凉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初见端倪,“十五”期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1438 万美元。目前,平凉人气聚集、商贸发达,开放、合作、共赢、和

10、谐的投资发展环境已经形成,成为投资兴业和创造财富的热土。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平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发展第一要务,实干攻坚抓突破,全市经济步入了总量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五” 期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 ,2005 年达到 11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15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五年增长1.8 倍,达到 12 亿元;

1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 ,达到 5.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6% ,达到 1820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 ,达到 7134 元。特别是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做大做强了能源煤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培育形成了 “平凉煤电” 、 “平凉金果” 、“平凉红牛” 、“平凉旅游” 四大特色品牌。 2005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700 万吨,占全省产量的近50% ,发电量 84 亿千瓦时, 占全省的近20% ,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平凉金果”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

12、”称号,并成为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全国市级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实现了直接出口。静宁、泾川两县分别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全市果树经济林151万亩。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饲养量83 万头,其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牛肉制品、皮革等产品畅销国内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平凉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黄金线路和辐射周边3 省区 14 个市的旅游经济圈,道源寻根之旅、丝路遗珍之旅、人文生态观光之旅、绿色休闲之旅、佛教艺术溯源之旅、黄土风情体验之旅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红色之旅等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旅游者,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次) ,平凉以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旅游的鲜明特色

13、和崭新形象,成为甘肃东部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城市,并正在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步迈进。开发前景广阔。“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平凉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全市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在项目建设、推进改革、民营经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五个方面实施攻坚,在能源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实施平定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华亭电厂一期、750KV 超高压输供电、煤田开发、煤制甲醇、醋酸生产十大过10 亿元工程,全力建设能源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社会和谐、魅力独具的新平凉,正在陇原大地迅速崛起。平凉,这颗美丽的陇东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