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李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61096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李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开题报告李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开题报告李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开题报告李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开题报告李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李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李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科技大学本科生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院法政学院专业 2012对外汉语题目“微 XX ”体的使用情况及流行原因考察姓名李牧指 导 教 师 ( 签名)2016 年 1 月 4 日1 拟选题目“微 XX ”体的使用情况及流行原因考察文献综述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网络流行词语一直备受大批专家学者的青睐。由于各个专家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不同,以及对网络流行语研究切入的角度不同。因而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论文更是多而繁杂。概述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网络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 构成方式、传播机制及流行因素等方面, 如夏中华(2010) 、李铁锤( 2012)、朱晓彧、冯美( 2014)等。而对于某一类词

2、体的研究也是卷帙浩繁。其中便包含了此篇文章索要探讨的“微 XX ”体。在研究“微 XX ”体的现有论文资料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单以“微 XX ”体中某一个特定的词为研究对象。1 、从通讯技术层面解读微信的。如谢娟、王晓冉(2013)的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微信“威胁论”解读从场域理论的视角解读“微信的威胁论”。此文以布尔迪尔的场域理论为基础对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给传统电信业务造成的冲击进行了解读。 此文致力于技术革命层面的研究。然而对于微信的使用及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其流行因素并未过多的着墨。2 、从网路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及治理为出发点来探讨微信的。如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 2

3、013)的微信的传播机制与问题治理研究。他们深入的探究了微信的传播机制, 并对使用微信而引起的负面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最后探讨了仅适用于微信的治理模式。3 、从中国文化的传承来研究微博的使用价值的。如任福兵(2013)的微时代中国文化传承问题及微博之价值。此文首先阐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 其次作者有论述了微博的草根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基本特征。进而此文探究了微博的这些特征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思路。4 、从对生活语言的角度论述微博的影响。如牟岩、王南冰(2012)的我们被微博改变的语言生活 。此文简单的陈述了微博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之深刻。然后总结了微博语言的六大

4、特征(1)极具反讽性。 (2)娱乐化、碎片化现象更突出。( 3)萌态十足。( 4)更加夸张。( 5)更具草根性。( 6) 符号化倾向。二:以所有的“微 XX ”体词语所勾勒出的更具开放性、包容性、世纪性的“微时代”为研究对象。1 、以“微时代”为大背景探讨了大学生群体问题的。如罗迪(2015)的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此文深入地研究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中出2 现的手机依赖、 阅读浅显化、行为无意识化、理性思维脆弱化等问题。此文深入浅出地解剖了微时代下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病躯,为我们了解透析此时乃至未来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开辟了新思路。2 、从微时代的大环境中研究人们审美趣味变更问题的。如许

5、宁(2014)的微时代的审美趣味新变 。作者列举了微时代下人们审美趣味的诸多变化。如从巨型化、精英化转化为碎微化、草根化,由趣味稳定化转变为趣味易变化,由圣神性的精神沉浸转向符号性的消费狂欢,由共性追求转向个性彰显, 最终转向仿象的机械性模仿。此文虽罗列了微时代下审美趣味转变的诸多负面问题,与此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微时代下的正面转化方向微而深厚,小而美好的新世纪审美理想。3 、由“微时代” 中微媒体的盛行来探究21 世纪传统纸质媒传承之道的。如王艺(2015)的“微”时代:传统纸媒增强互动路径探讨。该文分析了网络时代,由微博、微信为基础而形成的“微报纸”大行其道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传统纸媒处处的困

6、境。最后该文探究了纸质媒体的生存之道突破传统纸媒呆板的互动模式,让纸媒与读者找到更为畅通有效的互动新模式。4 、以“微时代”为大前提研究社会中市民生活习性的变迁的。如殷俊、喻婷(2012)的“微时代”下市民生活习俗的变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接触距离越来越短。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中外文化的交融之巨大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继而中国市民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由近年来在中国盛行的西方节日便可见一斑。作者从影响市民生活习俗变迁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内在动因入手, 探究市民生活习俗变迁的衣食住行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外在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时代”背景下新的市民生活习俗。以

7、“微时代”中某一社会现象, 亦或是某一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多不胜数。如周炯( 2015)的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刘再春(2014)的微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与局限、刘芳(2015)的微时代受众认知心理对媒介传播的影响等等。现有的关于“微XX ”体词的研究虽然角度多样, 但是重复研究多 , 观点大同小异。众多研究只涉及“微XX ”体词对社会影响的表象 , 对其使用情况以及流行特点与原因解释还不到位。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本文总结相关研究成果 , 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图式理论、统计学理论等多学科研究方法, 对“微 XX ”体词的使用情况及流行表现和流行特点进行分析, 并

8、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流行原因作了深入剖析 , 弥补了以往研究注重研究词语本体对外造成的影响,忽视词体使用受众的情况以及词体使用者、网络世界、 受众、现实世界这四者之间的传播机制以及流行因素等方面的不足之处。3 研究内容基本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微XX ”体词语的使用情况及其流行的原因。因而会先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学理论,图式理论等方法与理论找出“微XX ”体的社会中各个人群中的使用情况。然后在运用传播学理论, 比较分析法以及综合分析法来探讨 “微XX ”体较之其他网络流行热词长盛不衰的深层次原因。基本框架:引言一、现代汉语中“微XX ”体词的生成机制及词体构成特点1. “微 XX ”词族的

9、生成机制2. “微 XX ”词族在现代汉语中的构成特点二、“微 XX ”体词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及分析1. 调查设计2. 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3. “微 XX ”体的使用情况原因的探讨与分析三、“微 XX ”体词的流行原因的探讨1. “微 XX ”词族的流行及特点2. “微 XX ”词族流行的内部原因解读3. “微 XX ”词族流行的语言外部原因解读结论研究方法:(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对“微 XX ”体词进行较为准确和全面地描写是本文深入研究的基础。在描写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解释是本文研究要达到的目标。本文将对“微XX ”体词的构成成分、构词理据、流行特表现及流行的内在实质以及流行特点进行详细地描写分

10、析, 在此基础上对流行原因做出一定的解释和说明, 将结构描写与原因解释有机结合起来 , 做到对新兴“微 XX ”体词的认识由表及里 , 层层深入。4 观察与内省相结合“微 XX ”体词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而且数量与日俱增, 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对该词族进行持之以恒的观察, 全面搜集语料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其流行的原因 , 将观察法与内省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在对“微 XX ”体词研究的过程中 , 研究者需要密切结合语料,吸收社会学中的计量方法, 运用网络、报纸、工具书作为语料进行统计分析, 以数字, 图标等形式化的手段进行

11、具体、 直观的语言事实描述 , 在定量的基础上对 “微XX ”词的流行进行定性分析 , 使我们的结论具有可靠性与可信度。(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际是理论研究的来源与基础, 理论研究最终要应用于实际中才能取得最终意义。在对“微XX ”体词研究的过程中 , 研究者需要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全方位搜集最新语料等方式获取有关“微XX ”体词使用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 在通过对这些资料分析归纳的基础上, 做出其流行原因的合理阐释, 并最终将这一阐释应用于实践中, 指导词汇教学与词典编纂。主要参阅文献1周炯 . 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3):80-8

12、3. 2 王芳姿 . 外来词词义演变对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的影响J. 现代语文, 2014,(7):141-143. 3 靳开宇 . 网络流行词语衍生的制约因素探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1,23(4):98-99. 4 刘再春 . 微时代“意见领袖” 的作用与局限 J.理论导刊 2014,11(4):11-16 5 罗迪.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5,4:81-84. 6 朱晓彧,冯 美. 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探究以“XX体”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 2014,54(4):112-118. 7 张婧,张学斌 . 年度各家热词盘点出炉, 政经生态类领衔“十大

13、”年度流行词5 折射现实期待 N. 南方日报, 2014-12-22 (14). 8 石鑫. 网络流行语见证下的社会各态N. 新疆日报, 2013-12-23 (8). 9 牟岩, 王南冰 . 我们被微博改变的语言生活N. 中国教育报, 2012-6-9(16). 10 杨波. 网友集体编撰“点穴”社会情绪网络热词 , 喧哗过后沉淀几许 N. 新华日报, 2011-4-20 (6). 11 黄碧云 . 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 D. 广州:暨南大学, 2011. 12 孙明强 . 网络流行语研究 D. 湖南:湘潭大学, 2009. 13 袁晨. 网络流行标题语体语体研究以“知音体”、“新浪体”、

14、“校内体”为例 D. 河南:河南大学, 2013. 15 李铁锤 . 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 D. 安徽: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6 谭君玲 . 现代汉语“X+男/ 女”词族的特点及流行原因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2011. 17 曹起. 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 2013. 18 Fauconnier Gilles & Mark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 19Fauconn

15、ier Gilles. 1994 Mental Spaces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20 Fauconnier Gilles &Mark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 22(2). 6 其它说明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签名: 2016年 1 月 7 日 教研室教学负责人签署签名: 2016年 1 月 12 日 说明: 1、开题报告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后开始,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调研、收资后,于第八学期第四周前完成。2、纸张填写不够可另加附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