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精(议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560699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作文精(议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作文精(议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作文精(议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作文精(议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作文精(议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作文精(议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考作文精(议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iaohuazhejiaohuazhe 20142014 年高考优秀作文精选:议论篇年高考优秀作文精选:议论篇 贵州张宗明选编 也谈也谈“野性野性” 贵州一考生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野性。 可是,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了大量从食 品商场购来的食品。渐渐地,野生动物不但丧失了觅食能力,而且野性在逐渐退化,野生 动物的成长的自然规律打破了。 当然,每天都有那么多游客喂食,何必再去觅食呢?自然而然,捕食本领丧失殆尽。 处于这种定居而安逸的日子,使野生动物的性情温顺起来,不再有咆哮山林之势。人们自 然担忧野生动物的野性退化,于是推出新的举

2、措,禁止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让野生动物 保持旺盛的生存能力。如今饲养宠物的人家不在少数,属于人工饲养的宠物也是饭来张口,不必为觅食操心, 居有定所,主人恩宠,过得很舒心,由此变得性情温顺、野性不再,只需讨主人欢心罢了。宠猫不咬耗子,宠狗不追猎物的现象,能帮助我们对自然保护区禁止喂食这一举措的 理解。但另一情景却让人难于理解了。 比如,有一些被主人遗弃的宠物狗,重归“自然”,不再受宠,饮食起居必须自己打 理,按道理,野性也应该回归了吧。可是,人们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 我在凤凰山公园曾经目睹过这样一幕:宠物狗在主人的牵领下来到草坪,大摇大摆, 气势汹汹,见了同类便摆出一副咆哮山林的架势,丝毫看不出

3、温顺的样子。正巧,有一条 失宠而回归“自然”的流浪狗,站在通道上呆呆地望着幸运的同类,一双羡慕的目光死死 地盯住宠物狗,也许是想起了曾经快乐的时光,触景生情吧。 真让人不可思议,流浪狗已回归“自然”,本该野性大发,可它并不咆哮,一声不吭, 显得那么的无奈。当宠物狗从它身旁傲然经过的时候,它把大道让给了宠物狗。 等到那些穿红戴绿的宠物狗聚在一起玩闹的时候,流浪狗却静静地躲在一旁观望。显 得那么孤独,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这样一种情景,让人无法理解“野性”的真正含义了。其实,人也有野性。小时候, 家长叮嘱要在家好好做功课,别出去野。某某惹了事,人们常用“撒野”来描述。 人们称别人做官前叫“在野”。某

4、人“在野”时,与左邻右舍,平头百姓称兄道弟, 一副谦和相,可有一天时来运转,上朝做了官,脾气却大了起来,气焰嚣张了。你看他, 在公众面前,那副颐指气使、霸气冲天的野蛮相,在野时谦和的模样哪儿去了?这就更让 人难于理解“野性”的含义了。 【点评】这篇构思超凡的杂文,深挖材料内涵,做到了独辟蹊径。察众人所不察,言众人所未言。 凭借“野性”入题,步步为营,逐层评论,从丧失觅食能力到野性的退化,从兽性到人性 的不易回归,讽刺了为官者本性难移的丑恶嘴脸。窗外盛景自在心窗外盛景自在心 山东一考生 推开一扇窗,欣赏一片景。窗外风景如何,源于内心。只要内心充满光亮,窗外风景 自是无限明媚。 在心中种一簇淡菊,

5、身入俗世,眼中亦是优雅之景;在心中撒一树阴翳,身处樊笼, 眼中亦是清爽之色;在心中坠一滴甘露,身处闹市,眼中亦是寂静无限。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即使如流往事, 涛声依旧,放弃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是啊,保持内心的平静,方可看到寂寞恬淡之景。 打开围城窗子,钱钟书先生饱览寂静学问之景。不管外界如何吹捧,钱钟书只管 在清华园那盏孤灯下,持一颗寂静之心与学问为友,在书海中泛舟。推开窗,钱钟书看到 了静,而这静,正是来自他本心的寂静安然。 而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急于炫耀自己的一时成就,内心浮躁,推开窗子,他看到的 只能是喧闹嘈杂。只有内心平静的人,才能看到寂静恬淡的

6、景色。 不禁想起,三毛内心保持优雅,推开窗子,她看到的是撒哈拉的长河落日。保持内心 优雅,三毛与丈夫荷西投入沙漠的怀抱,远离俗世,她做成了她的“素人渔夫”,以内心 的优雅,看到了她那灿烂的依米小花。正如同她自己说的:“做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 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保持内心的优雅,启 而视之,三毛看到了黄沙漫漫中的优雅落日,沐浴阳光。 而在民国这个乱世,阮玲玉作为一代默片之后,却没有以内心的优雅对待流言,她从 窗子里看到的只是“人言可畏”,遂香江陨落终入土尘。看吧,只有内心优雅的人,才能 洞见窗外的优雅美景。 史铁生曾说,既然苦难把我推到悬崖边,那我就此生

7、坐下赏烟霞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是什么让史铁生得以赏烟霞,游地坛?不正是来自他内心的寂寞与优雅吗? 无数事例告诉我们:窗外盛景自在心。 让我们在心中种一份寂寞与优雅,推开小窗,赏窗外明媚风光。 【点评】 融说理于浓郁文化气息,把理性的思考化为形象的揭示。“推开一扇窗,欣赏一片 景”,文章自然开篇,生动地诠释了主题。议论文以说理为主,也要有“情感”!作 者对钱钟书、三毛先生的熟悉度几近研究的程度,其挖掘之深、论析之透,确实让人叹服。 加之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文字简洁从容,尤其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画龙 点睛,寥寥数笔,精当点题。在论证过程中,作者结合名人事例说理,对课内外人物素材 的娴

8、熟运用,对名言警句的恰当摘引,对文化名人的中肯评价,将话题演绎得机警而成功, 使文章立意深刻,思想卓然超群、意蕴丰富。兼传统,容现代兼传统,容现代 广东一考生 黑白胶片,曾经是一代人梦想与美好记忆的见证,它记录下的是人生不同寻常的瞬间, 但却在每次翻看照片时渐渐泛黄。 数码技术,能记录下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随时上传、分享,但却在快速浏览与频 繁更新中稀释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传统老照片、现代新技术,二者可谓各具优势,也各有缺陷。所以,我们应当为传统 注入时代之美,为现代加入传统之媚。 正所谓“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传统与现代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 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一

9、方面,我们要想时常关注到传统,就要用现代的手 法为其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感受到永葆生命力的现代,就要使之与传统相融合。去年大热的汉字听写大赛引起了无数国人的关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了键盘代 笔,究竟会有多少人是提笔忘字,或者根本连字都不会写呢?汉字听写大赛的出现,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物证。不同地方的口 头语言是不同的,各有其方言,但汉字却是统一的。有了高科技,就可以忘记自己的根了 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要学会不依赖键盘,更要学会守住自己的根。现代世界不能 没有传统,否则,我们就会在前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同时,在固守传统的时候,也要加

10、入时代精神。一味固守传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 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远远地被人甩在身后。旗袍的出现便是一个很 好的例子。“民国”初年,民智稍开,西方服饰文化传入中国,吹来了一股变革之风。而 旗袍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它既带有中国传统的精美绝伦的绣功,也蕴含着丰厚的时代文 化。在维护传统的同时,不能没有现代,否则,我们只会停滞不前,无所作为。 传统的黑白胶片固然会带给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现代科技也能带来永不模糊、泛 黄的生活点滴。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而现代文化则是推动民族走 向强大的不竭动力。兼传统,容现代,这是一种最好的做法。 兼容并包,两相融合,才能更好地

11、发展! 【点评】 这是一篇获得满分的议论文佳作。标题“兼传统,容现代”,是将原材料第一、第二 段文字的表意整合起来立意,该立意将黑白照片与数码相片的“含意”准确开掘出来了, 并且建设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传统注入时代之美,为现代加入传统之媚”。这 个主张存异求同,具有生命力。文章开头,先形象地点题,然后准确地释题;主体部分由 汉字听写大赛和旗袍的出现来论述“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意义;结尾一段回归到“照 片”这个中心之上,再次升华题旨,极具驾驭力。整篇文章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收放自 如,体现了该考生不同凡响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章整体驾驭能力。滞后的文明滞后的文明 重庆一考生 生命依赖

12、物质,精神离不开文明,物质与文明皆是不可或缺的。物质终将归于泥土, 而文明却可以长存。 玻璃杯碎了,碎掉的是经济利益,表现出来的是社会文明。对于经济利益,老人只是 淡淡一笑,这是他对待物质的态度当物质已满足了生存的需求,多余的部分便无需过 于计较。对于玻璃碎片的处理,老人却严肃而坚守准则。文明,便是这样一番严肃与坚持。文明是一种基本的尊重,是一种微小到细节的关爱,是一种充分考虑他人的意识。文 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文明为追求的社会,自有其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文明可 以说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然而,当物质不断积累,我们的国民由贫困变得富裕后,文明, 真的也跟着不断前进了吗? 昔日荒芜的山村已

13、变成高楼林立、虹霓辉映的繁华都市,曾经人迹罕至的泥泞小路已 拓成了人潮起伏的拥挤街道,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人越来越少,衣冠楚楚、享受生活的 人越来越多。短短十几年,中国由一个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国家,一跃成为 GDP 排名全 球第二的经济大国。物质享受愈加丰富,国民生活愈加美好,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经济 强国形象背后隐藏的弱点文明的滞后。中国是不应缺少文明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 积了丰厚的精神文明。可是随着一代代更替,现代中国人身上,传统精神文明的影子竟越 来越模糊。金字塔上的“丁到此一游”,是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大陆妈妈允许小孩在 街边便溺,是社会道德意识的缺失;纽约日落公园夜晚搅人清梦的“

14、广场舞”,是尊重他人 意识的缺失 现实摆在面前,我们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面对。伴随经济脚步的加快,物质越来越被看重,文明却在某些人心中轻如鸿毛。正是这样的思想,造成了一个国家文明的滞后;长 此以往,我们的民族一步步沦为世界的笑柄,并非没有可能。 对于个人来说,物质至上是短视的,对于国家、民族而言也是如此。国之物质好比人 之温饱,国之文明类似民之精神。徒有物质而文明滞后的民族,是一个野蛮的民族,是一 个无序的民族,是一个缺乏生命力的民族。文明严重滞后的民族,则是一个具有混乱与毁 灭危险的民族。 何处可见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一个国家的文明,绝非体现为毫无意义的山寨建筑, 那只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声

15、势浩大的文化活动,那往往空有其表。事实上,文明体现于一个 社会的情怀,而一个社会的情怀通常存在于让人温暖的细节:感冒后自觉佩戴的口罩;公共 场合的低声细语;整齐队列中的耐心等待温情的举动、生活的细节,汇聚成一个民族的 文明。 文明与物质本应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我们不拒绝物质的繁荣,更不希望文明停 滞不前。如果每一个人都把文明放在心中,整个国家就会把文明放在心中;每一个国家都把 文明放进心中,整个世界就把文明放进心中。我们,期待着这一场文明的崛起。 【点评】 本文立意深刻,现实针对性很强。作者从物质与文明的关系入手,联系试题供料,并 结合时事热点,剖析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不文明现象,认为“物质越

16、来越被看重,文明却在 某些人心中轻如鸿毛。正是这样的思想,造成了一个国家文明的滞后”,最终得出了“文 明与物质本应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我们不拒绝物质的繁荣,更不希望文明停滞不前” 的结论。通篇结构安排有条有理,逻辑关系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叙例相当简省,说理则 切中肯綮。语言简洁大气且富有哲理性,句式灵动自如,全文如行云流水,一气贯通,读 来启人深思回味。美景都去哪儿了美景都去哪儿了 辽宁一考生 “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老人的话很简短,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却溢于言表。 是啊,赏心悦目的“星汉灿烂”再也难以在城市中看到了,多么令人遗憾!实际上, 岂止是“星汉灿烂”,还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自然美景也难觅踪影了。那么,美景都去 哪儿了? 答案无外乎有两个。一个是:美景哪儿都没去,它还在原地。套用仓央嘉措的话来说: 你看到或者没看到/美景就在那里/不来不去。还有一个是:美景已经被“破了相”,甚至 “香消玉殒”了。套用诗人的话说:景点依然在,只是“容颜”改;或者:香魂一缕随风 散,世上再无此美景。 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这是我们人类自己的错。是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