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第一个亿万富翁不倒之谜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60197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业]第一个亿万富翁不倒之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业]第一个亿万富翁不倒之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业]第一个亿万富翁不倒之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业]第一个亿万富翁不倒之谜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业]第一个亿万富翁不倒之谜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业]第一个亿万富翁不倒之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第一个亿万富翁不倒之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个亿万富翁不倒之谜20 世纪 80 年代初,他的个人资产就已达到 3000 万美元,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亿万富 翁。如今,与他同代的富豪要么早已出事退出历史舞台,要么风光不再已经淡出公众的视线 而他依然还是江西首富,还是那么火,那么红,关于他和他的企业质疑的声音却不曾有 过。当不少明星民企沦为流星的这 30 多年,他所一手打造的企业依然立在时代的潮头,他 让他的企业和他一样,成了谜一样的寿星。富豪张果喜:“富得早”还要“永不倒”他就是张果喜!记者来到了因毛泽东诗作送瘟神而闻名的江西余江,走进了果喜集团。张果喜凭什么历经风雨始终稳步不倒?张果喜还能红多久?我们的探寻在张果喜的“稻田上的帝国”

2、有了答案。一招鲜在解读张果喜的财富路径时,他被学界归为“无心插柳”型。而在余江,记者听到的 “说法”是,是“佛”在保佑他,因为他在人生最穷困的时候卖掉自己的房子为“释迦牟尼” 造屋生产“佛龛” ,后来他办企业一路顺风,越做越大,这都是“佛”给他的回报。“佛佑”的解释有迷信的嫌疑,记者不以为然。接待记者来访的是果喜集团的党委副书 记汤冬莲,依据她的介绍,不难还原张果喜发达的真相。20 世纪 70 年代,15 岁的张果喜,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进了余江县邓家埠农具修造社 木工车间当学徒,每天做的活就是锯木材。虽然锯木材不需要多深的技术,但要把一堆一堆 的木材变成木锹、犁把、独轮木车等,却要消耗很大体

3、力。那时锯木材不是用机器,而是用 手拉锯,上进心极强的张果喜没日没夜地拉,结果把肾给累坏了,拉尿带血,几乎是每星期 一次。5 年的“血尿” ,给张果喜换来了一个“好木工”的称号和“车间主任”的职务。可 是,车间主任没当几天,农具市场就饱和了。1972 年,张果喜的木工车间因无活可干被厂里割离出来,单独成为木器厂,张果喜被 任命为厂长。名为厂长,却一无厂房,二无资金,只有从农具社得到的 3 平板车木头、几间 破工棚和 21 名职工及家属近百口要饭吃的人,另外还有“分”到他们头上的 2.4 万元的债 务!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到了,厂里却连一分钱也没有!张果喜不得不说通父亲卖掉了土地 改革时分给他们家

4、的房子,得到 1400 元钱,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工资,一部分作为厂里创业 的本钱。张果喜知道,单靠卖自己家房子的这点钱,是发不了几回工资的,木器厂要生存必须找 到能挣钱的活干。然而,在附近农村即使找到了一点活干,又能赚多少钱呢?张果喜大声向 厂里的职工宣布:“要吃饭的跟我走于是,有 21 位兄弟积极响应,跟上了他。可是,饭 在哪里?张果喜想到了上海,他想到上海是因为在邓家埠他经常与“上海知青”聊天,知道上海 是一个大世界,在那里或许能找到活做!张果喜带了 200 元钱和三位伙伴闯进了大上海。第 一次远离家门,200 元钱放在一个人身上怕扒手偷,于是,张果喜和伙伴躲进厕所,将 200 元钱一人分

5、50,藏在贴身口袋里。晚上舍不得住旅馆,就蜷缩在上海第一百货公司的屋檐下。第二天,他们很早就来到上 海手工业管理局门口。局里的工作人员上班时见到他们后,便问“有什么事?”张果喜先作 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说出想在上海找活的心事。工作人员听说他们是来自毛主席表扬过的 地方,便热情地把他们介绍到上海雕刻艺术厂去参观学习。这个厂在四川北路,它的前身叫上海艺术雕刻品一厂。到厂以后,他们在陈列样品室里,看到了一种樟木雕花套箱,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一的 箱子组合而成,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朵, 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十分精美。张果喜问管理员,这套箱价格是多少?回答是

6、200 元。 张果喜以为自己听错了,便又问了一遍,回答仍然是 200 元。此时的张果喜又惊又喜,200 元啊,他们 4 个人千里迢迢来上海,全部盘缠也不过 200 元呀!于是,张果喜决定要把这个 手艺带回余江。他们 4 人分工,一人拜一个师傅,一人学几道工序,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这 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就这样苦学了 7 天。临走时,张果喜还从上海艺术雕刻厂的废纸堆里,拣回了几张雕花图样,又顺手牵羊地 带走了一只报废的“老虎脚” 。回到余江的当天夜里,他就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决定做雕花 套箱。第二天,他把全厂的零木碎料全部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一堆,让 大家照着

7、他从上海带回来的样品花鸟去练雕刻。然后,他又把工人带到有“木雕之乡”美称的浙江省东阳县学习,还将个别老师傅请到 余江来传授绝活。套箱需要上等的樟木,余江县城连樟树都很难找到,他又带领职工到远离 县城的山区去采购。有次遇到大雨,运送樟木的拖拉机陷入泥塘,他和职工冒雨干了一天一 夜,硬是靠手推肩扛,将两吨多重的樟木弄上了拖拉机,饿了就吃一个 5 分钱的发饼,渴了 就喝几口山沟里的水就这样,张果喜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生产了第一只樟木箱。那时候,江西没有外贸,出口产品都要通过上海进出口公司,所以他们把制作的第一只 樟木箱送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送给广交会。结果第一次交易 会上就订

8、了 20 套樟木箱。这 20 套樟木箱让他们赚了一万多块钱,同时还使他们了解到了客 户对他们产品的要求。根据客户需求生产雕木箱,一下子产品的销路就打开了。1979 年秋天,张果喜又到上海。如果说张果喜第一次闯上海是为了找碗饭吃,那么第 二次闯上海就是他走向中国富豪迈出的第一步。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 一尊尊出口日本的雕花佛龛,久久地吸引着张果喜的眼球,再一打听,一个佛龛有 70%利润, 而他生产的雕花套箱一个只有 25%的利润。工作人员告诉他,佛龛是日本的高档工艺品,也是日本家庭必备的“三大件”( 轿车、 别墅、佛龛)之一。佛龛是用来供奉释迦牟尼的木雕宫殿,大小只有几尺见方,结

9、构却非常 复杂,成百上千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有一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到最后就组装不起来。 因为工艺要求太高,许多厂家都不敢问津。面对佛龛,张果喜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用料不多而价格昂贵,这是把木头变成黄 金的生意啊!“这个活,我们能做张果喜毫不犹豫地与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了合同。他带着样 品回到厂里,一连 20 天泡在车间,和工人们一起揣摩、仿制,终于把“佛龛”做出来了。第二年,果喜木雕厂创外汇 100 万日元,其中 65 万日元就是佛龛收入;第三年,果喜 木雕厂创外汇 156 万日元,佛龛收入超过 100 万日元!或许是缘于他只有初中肆业的文化、土木匠、草民这样草根出身的考虑,他的第一桶金

10、, 乍一看像是“无心插柳柳成阴” ,但注意到他推进的每一个关健点不难看出,他实际上是 “有心裁花花亦发” 。他的崛起应该归于“一招鲜”生产佛龛的技术门槛让后者一时难 以跟进;他对传统雕刻工艺工序的改造使产品便于大规模生产;他对质量的精益求精阻击了 韩国、港台的对手,几乎垄断了日本整个佛龛市常由此,夯实了果喜大业的地基。 不折腾与同时代的富豪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豪的张果喜不怎么折腾。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30 多年,张果喜在以下几个方面始终保持不变角色不变。随着张果喜和果喜集团的崛起与社会知名度、影响力的形成,社会应酬与社 会活动也免不了多起来。但张果喜坚守一个企业家的本

11、分,专注于将自己的果喜集团做强、做大。1985 年,当人们对万元户都感到很神秘的时候,张果喜已经成为亿万富翁。组织上要 他去当鹰潭市副市长,他却没有去,理由是:“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我能 把一个企业搞好,不等于说我能把一个鹰潭市搞好,因为我原来所从事的,所了解的,所学 的都是搞企业管理。从企业来讲,我刚刚描绘一个蓝图,只有一个轮廓,颜色正在一笔一笔 地上,企业不能离开我;从我个人来讲,我爱我这个企业,所以我坚定不移地毅然留在企业。 ”如果当初张果喜当了市长,也许结局是:市长没有当好,自己的果喜集团也丢了。主业不变。这么多年,生产佛龛一直作为果喜集团的支柱不动摇,张果喜和他的果喜集

12、 团在专业化这条企业发展之路上坚持了几十年。近几年适度多元化,也是在突出主业、做好 主业的前提下渐进式实施的,这种谨慎决策与那些一旦做大就盲目多元化的民企是不可相提 并论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果喜应对市场风云乍起的定力。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 经济严重衰退,佛坛市场也随之变得异常萧条,很多佛坛生产、经销厂商关门倒闭。对此, 张果喜非常冷静,20 多年在佛坛摸爬滚打的经验给他一种直觉:这种萧条是暂时的,宗教 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只要有日本人存在,就需要佛坛产品。在市场低迷不前的 情况下,张果喜不但没退出佛坛生产领域,而且还投入了 4000 万元,新上了两个完成品厂。 两年后

13、,日本经济逐步复苏,张果喜的“佛龛”生产正好迎合了市场所需,销量大增。总部基地不变。余江只是个农业县,且偏居内地省份江西一隅,可几十年过去了,果喜 集团的总部基地牢牢地扎根在这里,张果喜本人也始终不曾动过变迁的念头。今天,不但神 龛等木雕工艺生产线在余江,而且果喜的电机生产也在余江,化工产品最初也在余江。张果喜这种所谓“农民式保守”背后实际上藏着他作为一位企业家的精明、智慧:余江 有着他所熟悉的低成本人力资源、个人品牌资源。这种资源在果喜集团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 甚至浑然一体,变更总部基地不但会由于财税利益伤了地方政府多年的“和气” ,而且企业 本身在新地方的不适应也会引发负面的连锁反应。因此

14、,不是万不得已,只要有可能,果喜 集团除了将总部基地长期设在余江,其新上生产项目首选地也会是余江。心态不变。余江县委宣传部一位干事在谈及张果喜时感喟:有些人国外行国内不行,有 些人有钱没有名,有些人有名没有钱,有些人有名有钱没有家,有些人家庭好但子女不好, 有些人有名有钱什么都有但身体不好,有些人身体很好但朋友很少。可是张果喜却什么都有, 家庭、事业、朋友、身体、亲情都很好。 张果喜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一切,在于他的平常心。做大了的张果喜这样告诫自己:“我 们还要谨慎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架子,把自己看得还是和原来的小木匠一样,才能与人和 睦相处。做到不但善于雕刻木头,还善于雕刻资源,从而雕刻好我们

15、的人生。 ”尽管已是亿 万富翁,张果喜身上从不佩带任何金银饰物,穿着随便,吃饭更不讲究,最大的嗜好就是抽 点烟。不折腾企业!不折腾自己、亲朋、职员和客户!这无疑是张果喜这位新中国第一个亿万 富翁不倒的最有力的理由之一。只是这种“不折腾”已被“翻译”成“有所不为才有所为” 的企业理念或被当做“无为而治”的企业经营管理境界和企业家人生哲学来推介。佛文化造佛龛几十年的张果喜并不讳言自己如今“信佛” 。而记者惊叹的是这位农民企业家、 草根富翁在打造企业文化和个人品牌建设中对佛文化的嫁接和借力智慧。在张果喜看来,佛 不是神,大地众生,皆有佛性。佛是一种智慧,智慧是由定而升,若心能专念不散,从事入 理,则

16、能产生智慧。也就是说只要你对人以诚相待,用心去做一件事,都会得到“佛”的保 佑。所谓“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意思是说,只要你真心热爱你的事业,只要你专注你的目标,那么,你就炼就了一手得心应手的技艺,生出各种高妙绝伦 的办法,来解决你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成为一个能办事、会办事的人才。记者来到果喜集团生产“佛龛”的地方,如同来到一座艺术家雕凿的园林,干净的地面 上看不到一点杂物,车间外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有花坛上的树叶在秋风中轻轻地摇动着 当年与张果喜一起创业的 21 名工人的名字镌刻在工厂高大的牌坊上。走进车间,是一片静 谧,职工正在给“佛龛”轻轻地涂抹金粉,满车间闪耀着祥和之光。余江民间将张果喜的“不倒之谜”解释为“佛佑” ,这一点也同样合了张果喜本人的心 意。他说:因为他一直在做“佛龛”的缘故,这些“佛龛”保佑了日本一个民族,应该也会 保佑他。所以几十年来,他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创业的时候,他曾遇到过溺水、触电、车祸、火灾,但都化险为夷,后来安然无恙。有 人说生意人都是奸商,而张果喜敢说,他从来没想过骗人、害人,而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