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农经14-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5953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农经14-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农经14-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农经14-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农经14-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农经14-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农经14-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农经14-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干旱山区土地流转中土地的撂荒情况调研报告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新集乡西坪村为例王树森(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摘要: 通过实际调查,对干旱山区土地的现状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土地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土地撂荒较为严重,农民在追求更多利益的过程中放弃了部分土地,而且自身也忽略了对农业的投入,生产力低下,产量低,再加之严峻的自然环境使得撂荒在不断地加重,并提出了对策。关键字: 干旱山区;土地流转;撂荒地Land circulation in arid mountainous area of abandoned land of case stu

2、dy In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stability zone XinJiXiang west pi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ShuSen wang (tarim university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xinjiang aral 843300) Abstract:In this investigation, surveying the status as well as the use of land and do the statistical. Finding the main proble

3、m that the rural land was abandoned is serious, the main problem in: farmers are in the pursuit of more interest to give up the part of the land, and also ignore its own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the rural labor force outflow, which result low productivity, low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low yields, a

4、t the same time couple the sever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makes the abandoned rural is increasing. Keywords: arid mountains; land transfer; abandoned land. 引言201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粮食安全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绝对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

5、绝对安全。”土地安全一直是兴国安邦的重要问题,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种地的机会成本的变大,许多农业劳动力不足,农业从事人员年龄偏大等是主要问题使撂荒现象比较严重。对于“撂荒” 概念的界定, 暂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黄利民、 张安录1等对撂荒地定义为: “在现有耕地利用方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社会、经济与自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地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对现有耕地停止或减少耕耘,从而导致耕地处于一种未知性的荒芜或未充分利用时的状态。 ”文华成2认为耕地撂荒一般是指农民因为某种原因不愿耕种或无法耕种,而是土地出于无人耕种状态,农民外出打工把土地转包或姿托给他人代为种。李诚,董小波3通过供求关系将

6、土地撂荒概括为需求不足、供给障碍,区域不平衡等造成的土地撂荒。而且干旱山区,乡村社会经济不发达,自然环境恶劣,土地撂荒现象更为严重。1. 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定西地处黄河中上游,位于甘肃中部, 总耕地面积770.2 万亩,农民人均2.9 亩。 海拔 14003941米,年降水量为350600 毫米,无霜期140 天,年平均气温7,气候比较干燥,干旱少雨,降雨多集中于秋季。水资源欠缺,地貌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零碎,水土流失严重。定西市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在本次的调查过程中,本村中共有260 户人家, 9 个农业生产合作社,988 人,在农村的劳动2 力大约 300 人。调查

7、时间选在春节,分为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的方式。全村大概有5000 亩地,川地1500 亩,梯田 1350 亩,坡地 1100 亩,退耕还林800 亩。其中有40%的梯田撂荒, 坡地全部撂荒, 退过退耕还林的800 亩所有撂荒地加起来占了实际耕地的44.08%,接受调查的家庭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年龄范围在3070 岁之间,平均年龄接近58 岁;家庭人口数一般在35 人,平均家庭人口数3.8 人;家庭劳动力人数为13 人,每个家庭平均劳动力为2 人;每个家庭外出打工人员人数有04 人;25 岁以下的青年均为初中及高中学历,每家平均拥有土地 20 亩,每个家庭每年土地收入约为12000 元,每年的

8、土地投入成本约为6900 元,每年的土地剩余约为 5100 元(其中包含隐性工资)。被调查者的总体特征:农业劳动者的年龄普遍高;土地零碎化,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利用率不高;农民的土地投入成本高,收入低。调查方法,。 。 。 。 。1.1 撂荒的基本情况及其土地使用现状在调查走访的260 户人家中, 90%的农户都有撂荒地,在撂荒的土地中坡地占主要撂荒面积,占了撂荒地总面积的51%;依次是路程比较远的梯田,占34%;还有少量的平地,占15%。部分撂荒地撂荒时间在34 年,这些荒地大部分表现为比较偏远的梯田和坡地。41%的荒地是在最近的 12 年形成的。

9、这说明在干旱山区的撂荒十分普遍,而且将来的撂荒面积还会继续扩大。首先, 在种地意愿上人们的观念也正在发生改变,人们不会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种地上来。在25 岁以下的受访者的调查中,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再继续耕种土地。2545 岁的人群中有67%的人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打工,种地只是一种作为辅助收入来经营。其次,在调查中得知,有好多偏远地方的农民表示,当孩子毕业找到工作后,会搬家到就近的小城镇中去,而他们的土地一般由邻居或者亲戚代种,一些效益差的农地就会直接弃种而撂荒,并且家还在农村的居民里43%的人都有以后几年里搬家的打算。再次,自然条件十分严酷的干旱山区的土地耕种很不方便,路程远,路况很差

10、,在耕作方式上大部分还是“传统农具+牛耕”的方式。种地很不方便,劳动量很大。还有的劳动者年龄偏大,不会使用小型自动化农具,如微耕机以及三轮车等,甚至在使用中因操作不当而受伤,老一代农民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农业要求。现在的耕种模式分为代种和兼顾耕种,代种是将土地由亲戚或者同村人代为耕种,以保护土地的墒情和养分,避免撂荒,只收取少量地租或者不收地租,部分搬走的农户常用这种耕作模式。但代种人人力有限,部分土地仍会撂荒。兼顾模式为打工和种地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土地带来的收入远小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而且靠天吃饭的硬性条件的限制下,对土地的投入(如化肥)在一定量以后,这种投入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小。而且在对农

11、作物有影响的几个因素里,化肥、雨水和光照是最主要的因素,农作物生长期间的人工管理是次要因素。这便形成了一种只有播种和收获两个环节的农业劳作模式。从另一角度上说这也是正好解决人力不足的矛盾,大部分人都采用了一种春季耕种,然后外出打工,等农作物成熟时再请假回来收获。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是一种粗放的管理,田间常生杂草, 无人管理农田。 这种模式是家在农村的农民的普遍模式,同样对于偏远的农地农民也选择撂荒。调查中,土地承包是1980 年,由于当时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多。每个人实际分得土地为2.5 亩,而且土地的划分是远近搭配、优略搭配。通常一块平整的土地会分为几个小块,这些小块土地机械无法耕种, 只能有更加灵

12、活的老农具和牛耕的原始方法,效率低下。这样的小块土地耽搁人们的许多精力,而产出却很不理想。土地承包制度使得原本就不集中的土地更加分散,土地制度虽解决了当时粮食的自给自足问题,却无法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土地的零碎化,规模经济对土地的投入成本影响很大。规模经济递增使边际成本递减,而规模经济递减时边际成本递增。因此, 当农户形成了规模经济时 , 对于土地的需求就会增加;相反 , 如果农户形成不了规模经济时, 就会使需求减少, 造成土地撂荒。所以集中土地,提高使用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并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才能解决土地撂荒问题。3 关于土地流转意愿,在调查中分为3 类人调查,学生以及有固定工作者,92%的

13、人都希望土地能以合适的价格出租,4%无所谓, 4%不愿意出租,他们普遍表示没有从事农业的意愿;在外出打工的人群里, 65.3%的人表示愿意出租土地,15.7%的人无所谓, 19%的人不愿意出租土地;在常住在农村的人群调查中,7%的人愿意出租,22%的人无所谓, 71%的人不愿意流转。3 类人群的比例约为20 55 25,加权平均法可知愿意出租土地的人群为:( 92%*20+65.3%*55+25*7%)100=55.76%,同理 14.94%无所谓, 29.3%不愿意流转。说明超过一半的人愿意土地流转;有一部分人处于观望;一部分人不愿流转土地。1.2 劳动力缺乏导致撂荒劳动力的缺乏是撂荒地产生

14、的一个重要原因,在 260 户人家中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上了年纪的父母以及还在初中、小学的儿女留在农村。其中74.5%的家庭都有12 人在外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8 岁。而且对青壮年人群的调查走访中,笔者发现他们对于种地都有着很强的厌恶感。他们都期望有合适的价格将土地出租,而在外读书的学生中,他们虽然表示土地应该合理利用,但由于以后的工作和就业以及买房子,都打算在城市,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外出务工等形式的劳动力输出,不仅单纯表现在比例上,更重要的是青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的流失。表 1 是今年的各生产合作社撂荒地、外出人员数、 搬迁、 以及打工收入、 种地收入的各项情况。

15、搬迁户数最多的夏家岔社为14 户,搬走了一般的的户数,也是所有生产队里打工收入最高的人口外出以及撂荒面积都是比较多;种地收入相差不大且均远小于打工收入,搬迁在农村也表现的比较普遍。表 1 2014年生产合作社撂荒地、外出人员数、搬迁、以及打工收入、种地收入的情况由于数据较少,做简单的相关性的分析,以下是通过Eviews 软件对撂荒面积与外出人员数、搬迁、以及打工收入、种地收入做的相关性。表 2 相关性分析外出务工搬迁(户)种地收入打工收入荒地面积0.65400.91510.01140.7238通过表 2 看出与撂荒面积相关性较大的是搬迁户数和打工收入与外出务工数,与种地收入相关性最差。通过检验

16、撂荒面积与搬迁之间的线性关系最好。1.3 种地收入薄弱、成本高使得农民放弃了土地农民的收入我们可以分为:种地收入和打工收入,根据相关数据甘肃全省来看谷物产量3121kghm2,换算为亩约为208kg亩,为西部地区最低,本次调查区域的产量大概在200kg亩。种地收入可参下文成本计算。近几年农民打工收入的快速增加,随着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种地的机会成本进一步扩大。人们更加理性地选择了能增加更多收入的方式就是外出。我们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民庄社进行分析,外出务工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2010 年以后,每天外出务工的工资约为70元, 纯收入约为50元, 一年外出按250天计算收入为12500。 而在 2014年打工纯收入可以达到36500。下面表 3 和图 1 是人民庄社1990 年到 2014 年之间五年一个时间段撂荒地和收入及外出人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9952005 年农民收入的变化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增长率比较低。2000土地总面积荒地面积外出务工搬迁(户)种地收入打工收入张河600 240 83 4 10100 3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