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第1课时)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559481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第1课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第1课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第1课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第1课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第1课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第1课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大气的运动规律(第1课时)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整合突破第一部分专题专题 二 大气的运动规动规 律 命题解读 命题解读 1大气状况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各产业活动尤 其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巨大。关注人类活动必须深 入研究大气活动状况。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作为基本考查内容,是对学生 基本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着眼点,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 响”和“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作为重要考 点,必然会多角度进行考查。以等压线分布图、天气系统及 其变化过程原理图为载体,考查常见天气系统是重要命题方 式和方向,也多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人类的多种多样的 活动情境来命题。第1课时课时考点

2、一考点二考点三课堂巩固复习练案 (2017全国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 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如下 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 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 完成(1)(3)题。 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体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

3、C D 【解析】 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 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 气温,排除、。丰雪年降水多 ,云层厚,温差小,膜内平均气温几乎无变化,排除, 故选B。第(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 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 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由 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 小,与实际 气 温的日变化不一致。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种植 葡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 日较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且寒冷期平均气温与图 示气温相近,故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大气的热力

4、作 用原理及应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2017四川成都二诊)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 国华北平原某地(甲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地(乙地)二十四 节气的平均日照时间图。据此完成(1)(2)题。 (1) 立秋日(8月8日)前后乙地日照时数大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少 B白昼时间长 C太阳高度大 D海拔高度低 (2)下列节气中,甲地气温最高的是( ) A立夏 B夏至 C大暑 D处暑A C 【解析】 第(1)题, 立秋节气,我国雨带位于华北和东 北地区,华北降水多,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降

5、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A项对 。秋分日,太阳直射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长江中下游地区白昼时间 短, B项错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与日照时数无关,C项错 。海 拔高度与日照时数无关,D项错 。故选A项。第(2)题, 华 北地区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大暑节气前后气温最高, 故选C项。 1(2017江苏地理 )2017年5月56日,我国 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 后罕降暴雪。如图为“5月 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 平面气压(hPa)形势图”。 读图 回答(1)(2)题。 考点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1)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6、) A晴,西南风 B阴,西北风 C晴,东南风 D阴,东北风A C 【解析】 第(1)题,读图 可知,图示我国东北地区受强 烈的锋面气旋系统影响,甲地处于冷锋锋 后,受强冷空气 南下影响,最可能形成暴雪天气;乙、丙两地位于锋面气旋 南部,受暖气团控制,降暴雪的可能性不大;丁地处于锋 面气旋东部,暖锋锋 面附近,受暖气团缓 慢北移影响,可 能有降雪,但强度不大。第(2)题,戊地此时受高压(反气旋 )控制,天气晴朗;戊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 摩擦力的共同作用,戊地吹东南风。 2(2017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 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 ,回答第(1)(3)题。 (1)据图

7、可知,( )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B (2)该区域(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3)芒种至小暑期间( )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 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A 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进入5月份,图中30N以 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较之前有所增加,B项对 。清明节之 前,32N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小于10毫米,A项错 ;秋分 前后,35N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10毫米,有

8、些地方甚 至高于50毫米,C项错 ;7、8月份,35N以北许多地区降水 量超过10毫米,并没有出现严 重的旱情现象,伏旱主要出 现在江淮地区。第(2)题,根据雨带的移动规 律,可以判定 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地势二、三级阶 梯上,河 流多东流入海,为外流区,A项对 ,B项错 ;我国东部降水 及雨带移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C项错 ;由图示信息无法 比较该 区域南北部的人口密度,D项错 。 第(3)题,芒种至小暑期间,即从6月初到7月初,该区域 气温普遍较高,A项错 ;芒种至小暑期间,塔里木河流域 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较大,故塔里木河出现断流的概 率较小,B项错 ;该时 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

9、球,北半球 纬度越高白昼时间 越长,故北京比上海白昼时间长 ,C项 对;该时 期南极大陆进 入严冬,气候严寒,不是科学考察 的最佳季节,D项错 。 1气压带、风带的性 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的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形式对降水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地区 气压带高气压带 控制的地方以下沉气流为主 ,降水少;低气压带 控制的地方以上 升气流为主,降水多一般而言,赤道地区与温带地区属于 多雨带,而副热带 地区与极地地区属 于少雨带 风带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带 多带 来降水;而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 的风带 往往较为 干燥盛行西风带 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多降 水;而信风带 控制的大陆中西部地区 多干燥 季

10、风夏季风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冬季风影 响的地区降水少大陆东 岸地区,尤以亚欧大陆东 部地 区最为典型 3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一般低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高气压带 影响区域降水较少;西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 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影响区域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降水少。 (5)下垫面状况: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体面积广的区域降 水较多,反之则少。(具体见下表) 成因分析:多雨少雨 气流上升气流下沉 低压中心,低气压带控制高压中心,高气压带控制 低压槽控制高压脊控制 锋面控制单一气团控

11、制 地形迎风坡地形背风坡 迎岸风离岸风 沿岸暖流沿岸寒流 夏季风影响冬季风影响 方法技巧 据两地距离判断降水差异影响因素 试题中经常以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差异等为载体来命题,分析此 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或大气环流角度去分 析。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 析。 (2017东北三省四市第二次模 拟)2016年12月20日下午,下图 中位于阿

12、尔及利亚北部山地的艾 因塞弗拉小镇时隔37年后再次飘 起了罕见的大雪,红色沙丘上覆 盖着白雪,犹如咖啡上荡漾着稀 薄奶泡。小镇海拔约1000米,被 阿特拉斯山脉包围。据此完成 (1)(2)题。 (1) 影响该地这次降雪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2)艾因塞弗拉小镇沙丘的成因是( ) A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B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 C河道弯曲,使河流泥沙大量堆积 D周围山地阻挡,水汽少B D 【解析】 根据图示位置,判断是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带 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所以降雪形成的主导 因素是大气环流。间隔37年有一次降雪,说明该地降水少,是沙丘 形成的主要原因。第(1)题,根据材料,这次降雪出现在12月份,北 半球是冬季。该地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影响该地这次降雪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B项对。纬度、地 形、洋流没有季节差异,不是主要因素,A、C、D项错。第(2)题, 根据等高线分析,艾因塞弗拉小镇周围的地势高,受周围山地阻挡 ,水汽少,形成了沙丘,D项对。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不是沙丘形成原因,A项错。该地没有深居大陆内部,B项错。根 据材料,37年一次降雪,说明主要是降水少,与河道弯曲无关,C 项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