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秋德育作业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9558619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师秋德育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东师秋德育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东师秋德育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东师秋德育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东师秋德育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师秋德育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师秋德育作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2015 年秋德育原理在线作业年秋德育原理在线作业 3一、单选题(共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道试题,共 30 分。)分。)V 1. 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结果的预定性,使教育者在育人方向和标准上有所遵循,并依据德育目标的要求来安排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设计德育过程,调整工作态度和方式,因此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 A. 依据B. 根本依据C. 指南D. 准绳满分:3 分2. 管理和教育中的激励首先要注意把握好的一个问题是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物质激励和( )的关系 。 A. 思想激励B. 精神激励C. 机制激励D. 全程激励满分:3 分3. 人们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总

2、是通过多方向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在多方面活动交往中得到检验。这种社会性的多方面活动和交往衡量和检验思想品德的试金石,是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 A. 充要条件B. 基础和源泉C. 前提D. 先导满分:3 分4. 德育方法是( )。 A. 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B. 学生自我修养方式的总和C. 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满分:3 分5. 集体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班集体,当它的目标、纪律、舆论、风气等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言行产生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和( ) 。 A. 强制作用B. 教育作用C. 启发作用D. 指导作用满分:3 分6.

3、德育地位问题,在历史上一直为人所关注,但由于对( ) 判断不同,对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有不同认识。 A. 德育的必要性B. 德育价值C. 德育的深刻内涵D. 德育的意义满分:3 分7. 德育的性质既包含育德之性,也包括 A. 教化之性B. 教养之性C. 陶冶之性D. 提升之性满分:3 分8. 我们国内和国外关于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大多采用的模式是( )。 A. 结构迁移说B. 螺旋循环说C. 阶段连续说D. 社会适应说满分:3 分9. 亚里士多德就把“德性”分为理智之德 和 A. 品行之德B. 言论之德C. 公共之德D. 伦理之德满分:3 分10. .通过对德育对象品德的测评,能客观、全

4、面地了解德育各方面的情况,从而估价、判断、评定德育对象品德的优点和缺点,达到的水平、发展趋势和成因,德育及其管理等的效果、质量的水平,优点和缺点,矛盾和问题等。这指的是品德测评的()。 A. 诊断作用B. 强化作用C. 调控作用D. 教育作用满分:3 分二、多选题(共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道试题,共 30 分。)分。)V 1. 比较典型的思想品德类型有 A. 服从型B. 自主型C. 智慧型D. 反抗型满分:3 分2. 学校德育的管理性强化,即运用必要的管理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序和有效性,具体应该包括哪几个方面?() A. 对学校德育的总体管理B. 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管理C. 对教育

5、对象的管理D. 对德育目标的管理满分:3 分3. 实现教育爱的引导性,我们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好经验,比较典型的有( )。 A. 要注意把对学生的爱与教育目的结合起来B. 要善于使爱的情感富有激励性C. 要善于使爱的行为富有激励性D. 要善于使爱的表达方式具有多元性满分:3 分4. 品德评价法的 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A. 使学生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B. 能强化学生的积极因素,矫正和克服消极因素C. 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D. 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满分:3 分5. 从德育目标的构成出发,可以把德育目标分成 A. 社会价值内容类目标B. 品德心理类目标C. 品德行为

6、类目标D. 认知类目标满分:3 分6.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应注意的几方面的问 题 是()。 A. 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B. 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C. 爱要得体,严而有格D. 尊重信任就是要迁就学生满分:3 分7. 德育理论作为全面、系统研究德育理论、阐述德育工作一般原理的科学,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性,学习德育理论具有的重要意义有 A. 有助于提高对德育工作及其价值的认识B. 增强育人意识和德育地位观念C. 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自觉性,避免盲目性D. 增强德育工作能力满分:3 分8. 对的德育概念的多元性理解素有利于拓展人们对德育的思考,但同时,这些

7、各不相同的德育概念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弊端,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属于德育概念多元性理解所带来的弊端?() A. 德育诸概念“各自为营”缺少相互间的认可B. 不具有跨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性C. 给现实的德育工作带来困惑D. 给德育问题的思考带来困惑满分:3 分9. 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的内容在突出社会性要求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个体自 身发展的关注,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品德发展的基本要求,总体上是依据“德育即()”。 A. 思想教育B. 政治教育C. 道德教育D. 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满分:3 分10. 德育是构成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的活动,对整体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

8、 A. 德育反映整体教育的社会性质B. 德育是和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C. 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育发展的动力和能源D. 德育反映整体教育的发展方向满分:3 分三、判断题(共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道试题,共 40 分。)分。)V 1. 在德育中进行什么教育,每个时代都会根据自己的时代做出选择。但其本质上应是品德的涵养培育问题。否则,则不是德育问题。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 教学在时间和地位上的优势,正是德育得以充分实施不可缺少的根本性条件。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 人总是按其所获得和所确立的为人处事的意义、义务和规范来生活,尽管各自的选择有别,但大都如

9、此。人的德性总是贯穿人的生活和为人处事的活动中。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4. 德育方式只与各种德育方法手段相联系,德育意识对德育方式没有太大的影响。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5. 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6. 良好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7. 教学的教育性不是指一定形式的教育活动,而是指教学这种教育活动对人身心发展所应有的或所应体现的意义及效应,也可以说是教学这种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功能。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8. 德育内容的艺术化体现即把德

10、育内容寓于各种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一定的人之为人意义和要求,受到一定的教育,得到一定的锻炼。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9. 人的为德甚至尚德的本性,使人必然讲究德性,过一种德性生活 。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0. 师生之间的人对人、心对心、情对情的交流,虽说应是相互的,但从教育者的地位来看,在这方面教育者应该是主动的,并要力求把它变为自身的一种职业素养。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1. 德育原理作为以其理论建构为主要使命的一门科学,应该把德育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来予以整体性的把握,对“什么是德育”的概念性表述,应体现它的学理性, A. 错误

11、B. 正确满分:2 分12. 班集体是学生基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形成的,一旦选择或参加了这样的集体,他们就常常把集体的兴衰与自身的利益、自身的荣辱联系在一起。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3. 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此种定义方式是基于对德育本质的不同认识出发的。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4. 如果说,道家的道德是以积极参与社会为主要特点的话,那么 ,儒家的道德特点就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5. 无论是品德的社会性内容也好,还是品德心理状况或水平也好,都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说明,人的品德包含

12、着行为要素,稳定的行为是品德好坏的标志。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6. 班集体是学校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而建立起来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进行施教的基本群体形式。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7. 认知性内容通常表述的是各种做人为人的意义、原则规范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有助于人在观念意识上领略做人为人的意义,理解和把握某种道德要求或准则是怎样的,对确立人的道德、是非善恶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8. 德育工作组织管理的根本在于是否建立了各种组织形式而不在于使德育工作如何有序、稳定和有效地运行。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9. 狭义的德育内容,是指广泛存在于生活和整体教育之中的具有价值意义的影响内容。它广泛存在于各科课程及教学活动之中。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0. 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也不是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独立地进行一些活动。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