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54890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20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师自然地理考研综合整理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地球1,什么是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么样划分的? 地理坐标: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把地球看成球状, 以赤道为纬度的0 度.向南是南纬 , 到南极就是南纬90度, 向北是北纬 , 到北极就是北纬90度. 把过英过格林尼治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0 度) . 向东就是东经 , 向西就是西经. 东西各 180 度一圈正好360度. 2,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2、,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3,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语其他行星最显著

3、的区别是什么?日地距离、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最显著区别:存在生命日地距离:保证地球得到适量的太阳辐射,推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过程;促进臭氧层、电离层形成,以维护地球自身安全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而造成地球表面热量的带状分布及其他自然地理现象的地带性规律大小:促进大气圈的形成,海洋、湖泊、生物的出现和温度的稳定运动:自 转:昼夜更替;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方时差异;地球球面弹性变形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海陆分布:对南北半球的气候有很大影响真题: 2000 年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自然地理学家是区域规划与设

4、计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它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一,综合自然地理学 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及综合评价的研究,是区域规划中设计经济结构,制定区域最佳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方案的科学基础。第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关于自然综合体综合评价与预测的研究,是进行景观生态设计与建设的科学依据。以下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在一些重要部门中的应用:1 、在区域生态设计中的应用2、在区域农业构成中的应用3 、在工业布局中的应用。4 、在指定景观的合理用地规划中的应用。第二章地壳1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 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H2S 等);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

5、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有一定的产状;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C. 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二氧化硅,三氧化铝,氧化铁,氧化亚铁,一氧化锰)SiO2 。Al2O3、 Fe2O3、 FeO、MnO 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岩石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沉积岩:见P50 变质岩: 变质岩的特征,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岩石重结晶明显,二是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2、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

6、理环境有什么影响?火山:改变当地的地表形态,影响空气质量,影响动植物生长生活,但火山也有有利的影响,火山带了的地热和温泉,肥沃火山土壤,制造陆地如夏威夷群岛,火山活动还可以形成多种矿产,最常见的是硫磺矿的形成。地震:会引发暴雨、泥石流、滑坡的一系列地质灾害,造成板块移动,瘟疫等疾病肆虐,地震还会使得大的山脉形成山口.影响风带的变化。真题:简述全球地震分布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地震强烈的因素:理论上说,地震带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构造运动强烈,所以地质活跃。(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 震源机制;( 7)地貌和地

7、下水位等。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1,厄尔尼诺现象及成因: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 和中部的 热带海洋 的海水 温度 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 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 约每 4 年发生一次。成因: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 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 和南赤道暖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

8、暖,产生厄尔尼诺现象。3、大气分层及各层特点在气象学中,通常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将大气圈分为五层。(1)为什么最关心对流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对流层气温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6 /1000米)。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和水源。离地面越高,从地面获得的热量自然要少。运动特点:对流运动为主原因:对流层大气上冷下热,大气不稳定受热上升,冷却下沉天气特点: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原因: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分布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气流稳定

9、。特点:a 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 b 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明度良好。(3)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 高度,也叫高空对流层。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是大气圈中最冷的部分。80km高度上,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也叫D层。(4) 暖层 中间层顶至800km高度,暖层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增加很快。(5) 散逸层 800km 高度以上的,空气及其稀薄,地球引力很小4、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一月份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七月份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

10、在南半球,因海洋的巨大调节作用,一月与七月的等温线分布对比不像北半球那样鲜明。(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由于水体增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所以,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弯曲;夏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弯曲。等温线这种弯曲在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南半球海洋面积辽阔,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不像南半球海面上那样简单、平直,而是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3) 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强大的墨西哥湾流使大西洋上的等温线呈NE

11、SW 向,一月份 0等温线在大西洋伸展到70N 附近。其他洋流系统对等温线走向也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小。(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高于24,称为热赤道。(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北半球夏季最高温度出现在低纬大陆,如2030N 的撒哈拉、阿拉伯、加利福尼亚等地。5、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画图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

12、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陆海风的转换时间因地区和天气条件而不同。一般说来,陆风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盛,日没以后,海风逐渐减弱并转为陆风。阴天,海风要推迟到中午前后才出现。6、山谷风的形成过程,画图在山地区域, 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在山地区域,只要大范围气

13、压场气压梯度比较小,就能出现山谷风现象。在平原与高原相接地区。由于高原边缘地面气温与平原上空同高度上的气温差异,也会出现类似山谷风现象。7、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气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有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亚洲东部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大陆之间,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高压前端的偏北风就成

14、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天气、气候影响大,冬季等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和少雨;夏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湿润和多雨。南亚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但由于亚洲南部远离高压中心,并且有青藏高原的阻挡,加上印度半岛面积小,陆海间热力差异小,故冬季风尽管干燥,但势力比东亚的冬季风弱;夏季,南亚位于赤道低压内,从南半球越过赤道的东南信风,受地

15、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为西南季风,再加上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南亚夏季风来的急,势力比东亚夏季风强,气候特征炎热潮湿多雨。8、大陆性、海洋性气候差异(1)气温的年、日变化: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而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一天中的1314 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2)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海洋性气候在气温年变化中,北半球最冷月为2 月、最暖月为8月(南相反),在高纬度最冷月还可能是3 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 月(如旧金山)。而大陆性气候在气温的年变化中,北半球最暖月与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

16、月和 1 月(南半球分别在1 月和 7 月)。(3)春温秋温: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大陆性气候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4)降水:海洋性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大陆性气候的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9、地中海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地中海气候和季风气候高温期一致,都在夏季;多雨期相反,地中海气候在冬季,雨热不同期;季风气候在夏季, 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季风气候分布于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10、解释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P66-68 答:大气逆辐射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时向下投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温室效应 :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地面有效辐射: 是地面辐射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差值。11、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答: 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