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50310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种尿有形成分主要临床意义一、红细胞?1、正常形态红细胞主要见于非肾性疾病。?引起正常红细胞血尿的疾病很多,可以归钠为三类原因:?( 1)泌尿系统自身的疾病: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证、肿瘤、 结核、 结石、 创伤、肾移植排异、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火,肾盂肾脏炎,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肾结核等等都是引起的血尿的常见原因。?(2)全身其它系统的疾病:主要见于各种原历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DIC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有血小板减少时;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发生血尿。?( 3)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

2、腔炎等患者尿中也偶尔见到红细胞。2、尿异形红细胞常表明与肾性疾病有关,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肾损害分型: (1)均一型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大小及血红蛋白含量一致的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大于75%;(2)多形型尿中红细胞形态多样,如靶细胞形、花环状、面包圈样、伪足样、细胞大小不一、血红蛋白含量不一,以及各种形态各异的影细胞和棘细胞所占的比例大于75%;(3)混合型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型和多形型的比例各占50%左右;(4)无法分型为尿中的结晶多、视野模糊或尿中的红细胞太少不能计算百分比的一种类型。二、白细胞:单核(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多核(中性,嗜酸性);死亡、活体1、提示感染的性质?泌尿系统有炎症时

3、均可见到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为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等;?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进入尿中,而见白细胞增多,常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细胞;?肾移植后如发生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除肾结核时可见到外,淋巴性白血病也可出现,肾盂肾炎时也偶见到;?尿液白细胞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尿中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可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扎致变态反应,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尿。?2、

4、吞噬细胞?呑噬细胞比白细胞大,为含吞噬物的中性粒细胞,可见于泌尿道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有白细胞增多?、脓细胞?炎症时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发生变异或其外形变得不规则,结构不清, 称为脓细胞。?过去有人认为区别尿中白细胞与脓细胞并无实际意义,而其数量多少由更为重要,但白细胞分类对临床有重要价值。?、闪光细胞(glitter cell )?急性肾盂炎时,闪光细胞(glitter cell )增多。?三、管型?管型为病理尿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肾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证据。?.根据管型所包含的细胞内型可分为:透明管型、 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细菌管型、结晶管型、脂肪管型、混

5、合管型、肾功能不全管型等。.根据管型的横径大小可将管型分为:狭管型 (为 1-2 个红细胞直径宽) ,中等宽度管型( 3-4 个红细胞直径宽) ,宽管型( 5 个红细胞直径宽) 。宽管型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预后不佳。1、透明管型:是单纯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而成的。它是一种变性的蛋白质,像凝固的蛋清一样透明,不含有其他成分,在尿蛋白多时,有利于透明管型的形成。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及恢复期、急性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及肾动脉硬化、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恶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见于发热性疾病、麻醉后、剧烈运动后。2、颗粒管型: 在管型基质中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黄褐色颗粒,这些颗粒

6、主要是肾上皮细胞的碎解产物,含粗大颗粒的叫做粗颗粒管型,含细小颗粒的为细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偶见于正常尿,易见于运动后,脱水及发热时,如大量出现应考虑有肾实质损伤。粗颗粒管型常提示肾小管病变严重,可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症病人的尿中。也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严重感染等。3、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是尿蛋白与红细胞在肾小管内凝固在一起而形成的。常与镜下血尿同时存在,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充血、肾出血、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反应、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白细胞管型:肾小管的尿蛋白与白细胞凝固在一起形成的,管型内含有大量白细胞,多见于肾盂肾炎

7、、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注:由于肾盂肾炎可保持完全无症状的,尽管它可发展到损害肾组织,因此仔细检查尿沉渣中的白细胞管型是十分重要的。在某些病例中,它是无症状情况下的唯一的实验室取证。上皮细胞管型: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团形成的管型,表示肾小管有病变,偶见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高热、重金属中毒、子痫等;混合型管型:见于肾炎后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症等。4、脂肪管型:管型内含有大量脂肪颗粒,该颗粒是细胞脂肪变性的裂解产物。多见于类脂性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中毒、亚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蜡样管型:为一种微黄色蜡样形状,是由于尿蛋白在已

8、经变形、增粗的远端肾小管内凝固且时间较久所形成的管型。可见于严重肾小管变性坏死,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病综合症、肾功能不全及肾淀粉样病变时。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细菌管型:多见于尿路感染。、宽大管型: 也叫肾衰竭管型。这种管型的直径为普通管型的26 倍,故名宽大管型。其组成基质是各种各样的,最多见的类型是宽大的蜡样管型。尿内出现宽大管型表明在扩张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发生过阻塞,见于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排异反应等。四、上皮细胞尿中所见上皮细胞由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处脱落温柔入。肾小管为立方上皮,在肾实质损伤时可出现于尿中。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均覆盖移行上皮细胞。 尿

9、道为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近尿道外品处为复野扁平上皮细胞所复盖。在这些部位有病变时,尿中也全出现相应的上皮细胞增多。男性尿中偶尔见到前列腺细胞。?(1)扁平鳞状上皮细胞(pavement epithelium ) :正常尿中可见少量扁平上皮细胞,一般无临床意义,如同时伴有大量白细胞应意义泌尿生殖系炎症,如膀胱、尿道炎等。在肾盂肾炎时也增多,肾盂、输尿管结石时也可见到。?(2)移行上皮细胞(transitional epithelium ) :正常少见,有多种形态,在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颈部炎症时可成片脱落,但其形态随脱落部位而稍有区别。?(3)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

10、elium ) :来自肾小管, 这种细胞在正常人尿中极为少见,在急性肾小管肾炎时可见到;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多尿期可大量出现。肾移植后如出现排异反应亦可见脱落成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慢性肾炎、 肾梗死、充血性梗阻及血红蛋白沉着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质中如出现含铁血黄素颗粒者称为复复粒细胞,普鲁士蓝染色阳性,如为脂肪颗粒应用脂肪染色来区别。五、尿结晶意义1. 酸性尿液中结晶:尿酸结晶: 正常尿中可见, 大量出现并伴细胞、 上皮细胞等可提示有膀胱或肾结石,或为机体尿酸代谢障碍;磺胺药物结晶:服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此结晶;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见于重症肝炎、急性肝萎缩、肝硬化、急性磷和氯仿中毒、某些恶性肿瘤如肺

11、癌等;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硬化、肝癌等;胆固醇结晶:见于肾炎、肾变性及泌尿系统肿瘤等。 2. 碱性尿液中结晶: 磷酸钙结晶:见于慢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盂肾炎、尿滞留等; 尿酸胺结晶:新鲜尿出现此种结晶,提示膀胱有细菌感染。 六其它 1.细菌:正常尿液中无细菌存在。 标本中大量细菌的存在提示泌尿道感染。标本中白 细胞的存在有助于对污染与感染的区分。 3. 酵母菌:酵母菌细胞(白色念珠菌)可提示尿道念珠菌感染,特别是见于糖尿病患者。真菌还常见于女性阴道念珠菌感染者的被污染的尿液中。 3.寄生虫:尿中大多数寄生虫来自粪便或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尿道寄生虫感染可与细 胞的存在有关,如血吸虫。4 精子:精虫常见于射精和性交后尿液中。临床各项检查有各自的指征,如尿路造影主要用于结石和肿瘤,超声波应用也有相 同指征,但对诊断囊肿有帮助。同位素和血生化检查都用于了解肾血流和肾功能。最常 见的肾脏病为肾小球肾炎,除肾活检外,以上各项检查没有帮助,而尿液生化和沉渣镜 检却能提供很有价值的临床诊断确证实验。2002 年中国 CCCLS 参考 NCCLS、JCCLS、ECCLS 有关文件,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文件并推荐各医院采用尿沉渣有形成份定量分析法,计算出 1uL 尿液中有形成份的数量,这对了解病情转归,选用针对性治疗有莫大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