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实习工作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955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实习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组实习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组实习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组实习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组实习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实习工作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小组实习工作总结2011 年 7 月 6 日我们小组(付海龙、杨美华、刘天津和李兴勇)的实习工作正式展开。 实习工作分为室内实习和室外实习两个部分。其中,我们小组室内实习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择抄明实录和清史稿中有关于贵州的史料;室外实习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以碑刻为中心开展对九溪文物古迹方面的调查。一、室内实习工作2011 年 7 月 9 日我们小组的室内实习工作顺利完成,除了得到其他小组的帮助之外, 也离不开我们小组的默契配合。在工作中, 我们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了合作,八个人共同负责择抄明实录和清史稿中有关于贵州的史料。由于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 在辑录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很难辨

2、识清楚明清时期贵州各地的地名, 故有时候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对有些繁体字也很难识读,或抄录错误或为把字弄清楚而耽误较长的时间。这次辑录史料的工作时间很短暂,但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锻炼和提高了大家的学习能力。二、室外实习2011 年 7 月 10 日至 13 日,我们在叶成勇、郭国庆和袁本海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对安顺市大西桥镇鲍屯和九溪两个村寨进行暑假田野实习调查。于2011 年7 月 10 日由贵阳乘坐火车直达安顺,再由安顺转乘客车到达大西桥镇落宿。当天下午安排好住宿点之后, 步行去鲍屯村感受屯堡雄厚的文化气息,欣赏屯堡风光的无限魅力。 晚上,叶成勇老师对各小组进行了田野调

3、查任务的分配,我小组(付海龙、 杨美华、刘天津和李兴勇) 四人的主要任务是以碑刻为中心展开对文物古迹方面的调查。我们于7 月 11 日早晨乘车至九溪,对九溪村内较有代表性- 2 - 的碑刻、 “顾成墓”、老青山普德寺遗址、朱元正墓、明代朱凤堦母子媳合葬墓、明代朱凤起母子媳合葬墓和朱氏祠堂等几个方面开展全面的调查。现将我们小组在这次田野实习调查工作中的收获分先后顺序总结如下。1.九溪村内的有关碑刻这一部分的工作主要由小组成员四人共同负责,分为六个环节进行。 在调查过程中一是对九溪村内相关碑文内容进行择抄,二是对碑刻进行数据测量; 三是对相关碑刻进行拍照; 四是走访村民收集与碑刻相关的资料;五是制

4、作拓片, 最后,由刘天津同学负责撰稿。从访得的碑刻资料中就能大概的反映出九溪村的社会历史变迁情况。首先,从部分碑刻内容上可以获得十姓军户与九溪村建立的相关信息。比如,九溪村的历史始于大堡的建立,而大堡又是由“十姓军户”建立起来的。再比如,重修寺庙的部分碑刻可以反映出九溪村在遭受咸同之乱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其次,九溪村内各大小寺庙中的功德碑也反映出村庙在九溪民众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凝聚全村力量,共同建设和开发九溪。总之,从九溪保留的古今碑刻中,我们能了解到九溪村大概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这些碑刻虽仅是记录了九溪 600 年历史中的几个片段, 但它们也是了解九溪前世今生的一个窗口,是

5、九溪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2.老青山普德寺遗址与和尚墓这一部分的工作主要由小组成员四人共同负责,分为七个环节进行。 在调查过程中一是收集残碑, 二是择抄碑文内容; 三是对所有残碑和遗址进行拍照;四是对遗址进行数据测量;五是制作拓片;六是走访村民了解相关信息。最后,由付海龙同学负责撰稿。在老青山,我们共发现十块残碑。碑文内容都有残缺,但能从部分碑文内容看出老青山上的三座和尚墓年代跨度主要是从清代嘉庆年间到民国年间。比如,其中有一块碑文记有 “九年十一月十二日立癸巳年甲子月庚寅日”。通过查方诗铭编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和现今出版的万年历,得知“癸巳年甲子月庚寅日”为 1893 年 12 月 19 日,即光

6、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因此,断定碑刻立的时间为光绪十九年( 1893 年)十一月十二日。另外,还有一块碑文记有“大清嘉庆二十一年” 。 通过查方诗铭编的 中国历史纪年表 ,推知立碑时间为 1816- 3 - 年。普德寺遗址中的大部分残碑记载有捐施者所在的地名共四十余处,多为老青山附近的村屯, 但也有几处临近州县的, 如平坝县的毛栗寨, 距老青山 25 公里;平坝县的栗木寨,距老青山28 公里;平坝县的唐溪堡,距老青山24公里。其中有两处少数民族村寨阿打寨和阿朗寨,这也可以看出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交往融合的关系。 有些地名, 在今天已不存, 这对研究当地地名演变有一定的价值。3.“顾成墓”这一

7、部分的工作主要由小组成员四人共同负责,分为五个环节进行。 在调查过程中一是对九溪“顾成墓”进行数据测量,二是对“顾成墓”进行拍照;三是对碑刻内容进行择抄;四是走访村民收集与“顾成墓”相关的资料,最后,由杨美华同学负责撰稿。根据对墓地遗址的调查和对顾家后人的采访得知,此墓地是神道、墓庐、享堂、墓冢具备,为王侯级别的坟墓。墓碑立于坟墓之外,在碑文漫漶不清或有残损时往往会被后世子孙换掉, 重新立碑, 这样碑文会在多次更换之后而失真。在走访村名的过程中, 我们有幸目睹了曾经从该墓中出土的墓志铭,该墓志是在墓主逝去的同一时代镌刻而成,基本能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因此,顾夫人俞氏圹志揭示了真相,此非顾成墓,

8、九溪村所谓的“顾成墓”可以肯定为顾成的长子顾统与其夫人俞氏的合葬墓, 而顾成墓则推测其在扬州。 九溪村的顾统夫妇合葬墓目前遭到严重的损坏。墓曾多次被盗,墓区原有的建筑、石刻基本无存,只残留少数柱础石、石堆以及石梯等基础建筑。 但在墓地下可能还有被掩盖的文物,希望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并做好保护工作。九溪村目前正在开发屯堡旅游项目, 顾成作为历史名人, 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固然能吸引外界众多游者的到来。但九溪村所谓的 “顾成墓” 是顾成的长子顾统与其夫人俞氏的合葬墓。 所以有关部门有责任对此作出纠正,做到尊重历史, 尊重后人。4.九溪朱姓古墓及祠堂这一部分的工作主要由小组成员四人共同负责,分为五个环

9、节进行。 在调查- 4 - 过程中一是对九溪朱姓古墓碑刻内容进行择抄,二是对朱姓古墓、 相关碑刻和祠堂进行数据测量; 三是对朱氏祠堂、 朱姓古墓及碑刻进行拍照; 四是走访村民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最后,由李兴勇同学负责撰稿。结合朱元正墓碑碑文和村志, 可以探讨出朱元正与当地朱姓之间的关系,同时碑文也可作为探讨当地朱姓原籍的史料依据。比如,碑文记有 “始祖考朱公讳元正之坟墓”和九溪村志中“朱姓,原籍安徽凤阳,始祖朱元正,洪武十四年奉命征南入黔”,结合两者,可证实朱元正是当地朱姓的始祖,并且属于明朝“征南”而来的军户。再比如,碑文提到“徽郡”和“沛国郡”这两条重要的信息,由此可作为探讨当地朱姓原籍的

10、史料依据。部分碑文提到了朱姓后裔的名字,证实朱姓确实是明朝的屯军后裔,朱姓是开创九溪的首姓,缔造了九溪今天的辉煌, 同时也证实了朱姓在遭受咸同之乱后,逐渐发展起来。 比如,在大堡汪公庙中保存有两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其中有一块功德碑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 年),石碑虽有残缺,但仍可以在名单中第三排找到当时的朱姓户主朱学伦。另外一块石碑立于光绪十四年(1888 年),碑文提到朱姓后裔朱桃发、 朱国真等人的名字。 两者都证实朱姓参与了村中各大小寺庙的修葺,对九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氏祠堂,是当地朱姓先祖在“征南”入黔占据大堡这块好的,于明末清初而建,主要供奉朱氏各支神祖及五显菩萨,反映了朱姓对多神信仰的重视。九溪朱姓母子媳合葬墓是当地保存仅有的明代墓,从墓碑碑文可以看出这两座墓的共同点在于男主人都为当地朱姓五世祖,并且为堂兄弟关系。 不同点在于男主人的灵柩摆放位置不同, 其一,朱凤堦灵柩摆放位置为中, 母为左,妻为右,该墓为母子媳合葬不同穴;其二,朱凤起灵柩摆放位置为左,母为右,妻为中,该墓为母子媳合葬不同穴。 对于九溪朱姓出现的两座明代母子媳合葬墓来说,在贵州这种墓葬极为罕见,而在全国更不多见,填补了母子媳合葬墓研究的空白,其意义是非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