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7771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 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 己烷 苯乙醚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 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 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使成分间分

2、开;待测组分的Rf 在 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 0.5 之间;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沸点适中,黏度较小;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一般来说, 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 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 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 乙醇, 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 香豆素, 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 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很多时候 ,

3、 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 EtOAcHCOOH(5.5 :3.5 : 0.1 )混合溶剂。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 采用高极性 / 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 的混合溶剂 , 如果有分开的迹象, 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 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 (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4、。 )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的质量很有关系: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可能含水量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的就不行。溶剂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对分离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 湿度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很明显,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时同一展开条件,上下午的Rf 截然不同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在进行薄层层析时,首先应该知道未知化学成分的类型,其极性的大致归属,从提取液或从色谱柱的流动相极性可知,另外某样品里含多种化学成分先按极性不同大致分,然后细分,对于分离未知的化学物质,展开剂的选择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5、,不应该仅仅从展开剂考虑,多因素综合衡量!溶剂: 层析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对组分分离关系极大。在柱层析时所用的溶剂(单一剂或混合溶剂) 习惯上称洗脱剂,用于薄层或纸层析时常称展开剂。洗脱剂的选择,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在用极性吸附剂进行层析时,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在柱层操作时, 被分离样品在加样时可采用于法,亦可选一适宜的溶剂将样品溶解后加入。溶解样品的溶剂应选择极性较小的,以便被

6、分离的成分可以被吸附。然后渐增大溶剂的极性。这种极性的增大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称为“梯度洗脱”,使吸附在层析柱上的各个成分逐个被洗脱。如果极性增大过诀(梯度太大),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分离。溶剂的洗脱能力,有时可以用溶剂的介电常数()来表示。介电常数高,洗脱能力就大。以上的洗脱顺序仅适用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对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则正好与上述顺序相反,在水或亲水住溶剂中所形成的吸附作用,较在脂溶性溶剂中为强。3被分离物质的性质: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中的三个要素,彼此紧密相连。 在指定的吸附剂与洗脱剂的条件下,各个成分的分离情况,直接与被分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关

7、。对极性吸附剂而言,成分的极性大,吸附住强。当然, 中草药成分的整体分子观是重要的,例如极性基团的数目愈多,被吸附的住能就会更大些, 在同系物中碳原子数目少些,被吸附也会强些。总之, 只要两个成分在结构上存在差别, 就有可能分离, 关键在于条件的选择。要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吸附剂的吸附强度,与溶剂的性质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首先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如被分离物质极性很小为不含氧的萜烯,或虽含氧但非极性基团,则需选用吸附性较强的吸附剂,并用弱极性溶剂如石油醚或苯进行洗脱。但多数中药成分的极性较大,则需要选择吸附性能较弱的吸附剂 (一般级)。采用的洗脱剂极性应由小到大按某一梯度递增,或可应用

8、薄层层析以判断被分离物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离情况。此外, 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还与选择的溶剂梯度有很大关系。现以实例说明吸附层析中吸附剂、洗脱剂与样品极性之间的关系。如有多组分的混合物,象植物油脂系由烷烃、烯烃、舀醇酯类、甘油三酸醋和脂肪酸等组份。当以硅胶为吸附剂时,使油脂被吸附后选用一系列混合溶剂进行洗脱,油脂中各单一成分即可按其极性大小的不同依次被洗脱。又如对于C-27 甾体皂甙元类成分,能因其分字中羟基数目的多少而获得分离:将混合皂甙元溶于含有5氯仿的苯中,加于氧化铝的吸附柱上,采用以下的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如改用吸附性较弱的硅酸镁以替代氧化铝,由于硅酸镁的吸附性较弱,洗脱剂的极牲需相应降

9、低,亦即采用苯或含5氯仿的苯,即可将一元羟基皂甙元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这一例子说明, 同样的中草药成分在不同的吸附剂中层析时,需用不同的溶剂才能达到相同的分离效果,从而说明吸附剂、溶剂和欲分离成分三者的相互关系。(二)簿层层析:薄层层析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层析方法。一般将柱层析用的吸附剂撒布到平面如玻璃片上,形成一薄层进行层析时一即称薄层层析。其原理与柱层析基本相似。1薄层层析的特点:薄层层析在应用与操作方面的特点与柱层析的比较。2吸附剂的选择: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 目,并要求粒度均匀。用于薄层层析

10、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 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3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层析,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或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 中极性与强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溶剂的极性大小,对展开剂的极性予以调整。常用溶剂极性表solvent polarity Viscosity(cp20) Boiling point() UV cutoff(nm) i-pentane(戊烷

11、 ) 0.00 - 30 - n-pentane 0.00 0.23 36 210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 0.01 0.30 30-60 210 Hexane(己烷 ) 0.06 0.33 69 210 Cyclohexane( 环己烷 ) 0.10 1.00 81 210 Isooctane(异辛烷 ) 0.10 0.53 99 210 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0.10 - 72 -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0.10 0.47 99 215 Cyclopentane(环戊烷 ) 0.20 0.47 49 210 n-

12、heptane(庚烷 ) 0.20 0.41 98 200 Butyl chloride(丁基氯 ; 丁酰氯 ) 1.00 0.46 78 220 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 乙炔化三氯 )1.00 0.57 87 273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 ) 1.60 0.97 77 265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1.90 0.71 48 231 i-propyl ether(丙基醚 ; 丙醚 ) 2.40 0.37 68 220 Toluene( 甲苯 ) 2.40 0.59 111 285 p-xylen

13、e(对二甲苯 ) 2.50 0.65 138 290 Chlorobenzene( 氯苯 ) 2.70 0.80 132 - o-dichlorobenzene(领二氯苯 ) 2.70 1.33 180 295 Ethyl ether(二乙醚 ; 醚) 2.90 0.23 35 220 Benzene( 苯) 3.00 0.65 80 280 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 3.00 4.70 108 220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 3.40 0.44 40 245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 3.50 0.79 84 22

14、8 n-butanol(丁醇 ) 3.90 2.95 117 210 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 ; 乙酸丁酯 )4.00 - 126 254 n-propanol(丙醇 ) 4.00 2.27 98 210 Methyl isobutyl ketone 4.20 - 119 330 Tetrahydrofuran( 四氢呋喃 )4.20 0.55 66 220 ethanol 4.30 1.20 79 210 Ethyl acetate 4.30 0.45 77 260 i-propanol(丙醇 ) 4.30 2.37 82 210 Chloroform(氯仿 ) 4.40

15、0.57 61 245 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 ) 4.50 0.43 80 330 Dioxane( 二恶烷 ; 二氧六环 ; 二氧杂环己烷 )4.80 1.54 102 220 Pyridine(吡啶 ) 5.30 0.97 115 305 Acetone( 丙酮 ) 5.40 0.32 57 330 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6.00 0.67 101 380 Acetic acid(乙酸 )6.20 1.28 118 230 Acetonitrile(乙腈 ) 6.20 0.37 82 210 Aniline(苯胺 ) 6.30 4.40 184

16、 - 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 6.40 0.92 153 270 Methanol6.60 0.60 65 210 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6.90 19.90 197 210 Dimethyl sulfoxide() 7.20 2.24 189 268 water 10.20 1.00 100 268 化学试剂和药品中英文名称对照1,1,1-Trichloroethane (Methyl chloroform) 1,1,1-三氯乙烷 ( 甲基氯仿 ) 1,1,1-Trichloroethylene 1,1,1-三氯乙烯1,1,2,2-Tetrachloroethane 1,1,2,2-四氯乙烷1,1,2-Trichloroethane 1,1,2-三氯乙烷1,1-Dichloroethane 1,1-二氯乙烷1,2:3,4-Dibenzanthracene 1,2:3,4-二苯并1,2:5,6-Dibenz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