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7655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文学院11级汉语言F11114019 章雅桥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 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例如:1. 释词义:(1)利用对文格式,用已知推未知,可以有效扫除古今词义差异障碍,也是常用词释冷僻词的有效方法。如左传昭公元年:“赵孟将死矣,主玩岁而愒日。 ”杜预注:“玩、愒皆贪也。” 尔雅.释言:“愒 ,贪也。 ”由愒有贪义,以此推之,玩也有贪义。 “玩” “愒”为同义对文。又史记孟尝君列传:“天下将因秦之强怒,乘赵之弊瓜分之。”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卷二注云

2、 :“此怒字非喜怒之怒。广雅曰 :怒,健也,健亦强也。 强怒连文又与下句弊字对文,是怒即强也。”怒在古代有“强”义。如后汉书第五伦传:“鲜车怒马。 ”李贤注 :“怒马,谓马之肥,其气愤盈也”怒马,即强健之马。王念孙由“强怒”同义连文与“强怒”和“弊”(疲弱)反义对文的格式,推知“怒”为强义,就把古今词义差异形式的疑团解开了。(2)此外词义有它的稳定性,但也有相对的灵活性,即作者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词的基本义和常用义,产生一些临时变义, 而这种词义由于是偶然使用,一般的字典、辞典很难查找,这时可以利用对文来准确地推断它。如管子,小臣篇:辨其功苦。” “功”用做坚实、精好讲,在古代常见,如荀子议兵:“

3、械用兵革功完便利者。 ”又管子七法 :“器械不功。”这两句的“功”字都是坚实、精好之意。 “苦”与“功”是反义对文,因此由功义即可推知“苦”是不牢固、不精美之义。韦昭注 :“功,牢也;苦,脆也”。尹知章注 :“功谓坚美,苦谓滥恶。”可知二人注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苦”的临时变义也就准确注释出来了。(3)通假字虽属用字问题,可跟词义也有密切关系,运用对文同样也可帮助我们明通假,识本义。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畔”本是田界之义,但这里它与“顺”形成反义对文, 则可推知畔乃叛之通音假借字。 又 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 ” “饰”常用义是修

4、饰。修饰的东西,往往引人注目,被人重视,从文意分析,这里的“饰”应作重用讲。 “弊”本是弊病、弊端之义。但这里“弊” “饰”反义对文,可知“弊”乃“蔽”之通假,隐蔽则可以引申为隐没、埋没讲。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对文在训释词义时可以起对比类推、事半功倍的效果。(4)古代著名物典章制度在古书中占有较大比重,后人对此不大熟悉,容易与普通词语混淆,运用对文也可把它们区别出来。2. 校错注注释古书离不开前人的注解,前人的注解,并非字字珠玑,句句无误,要辨识前人的是非,改正前人的错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清代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人,运用对文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如尚书,吕刑 :“狱成而孚,输而孚。”

5、孔安国与孔颖达均把“输”注释为“写”即泻。 正义日 :“输,写也。下而为汝也。断狱成辞而得信实, 当输写汝之信以告于王”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 卷四纠正了二人的注释。他说:“成与输相对为文。输之言谕也,谓变更也。 尔雅 谕,变也。 广雅 :输,更也。狱辞或有不实,又察其曲直而变更之,后世所谓平反也。狱辞定而人信之,共有变更而人亦信之。所谓民自以为不冤也。故曰狱成而孚,输而孚。 ”王引之从对文特点指出“成”与“输”为反义对文,阐明了狱辞的确定和变更都要以真实,使人相信为标准,这样的解释与上文所说的“拆(断)狱” 、 “刑罚”都需“成庶中正” ,紧紧吻合,二孔的注释就显得牵强附会。3. 补遗漏古人说

6、: “书三写,亥成虎,鱼变鲁” ,古代文献多是靠前人用手抄写流传下来的。错漏讹误是难免的。校正讹误虽属校勘学,但因涉及古书的注释, 也与训诂有关, 先辈训诂大师也把校正讹误看做是训诂工作的一个内容。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在他们的训诂著作中,有很多地方就是校正讹误的。 而应用对文则是他们常用的办法。在讹误现象中,出现最多的是错字、脱字和衍文。如汉书贾邹枚路传:“权不足以自守, 劲不足以扞寇。”王念孙指出 : “劲当为势字之误也。权轻则不足以守国,势弱则不足以扞寇。势与权正相对,若作劲,则与权不相对矣。”又如墨子 .非儒下篇 :“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务善则美,有过则炼。 ”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 .

7、卷六中,用对文原则抉发其误,他说:“按得字务字传写误倒。本作事亲务孝,得善则美, 务孝与竭忠, 得善与有过皆相对成文。 ”这四句是两对同义对文,务亦竭也,得亦有一也,由于传抄倒误,破坏了原文的对称格式,文意也不符合。经俞樾校正后恢复本来面目即“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务孝,得善则美,有过则拣。”这是用对文校错字。再看校正脱文和衍文。如大戴礼记:“故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指出:“异而相应本作处异而相应,与未见而相亲对文。今本脱处字,则文义不明而句法参差矣。”又如韩非子 ?诡使篇 :“名之所以成,城池之所以广者。”俞樾指出 :“池乃地字之误,名之所以成, 地之所以广,相

8、对成文,不当有城字。城即成字之讹而衍也。 ”这都是运用对文在纠正讹误中取得的成果。这类例子很多,不胜枚举。4. 解语法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虚词比较灵活,不少虚词是由实词演变而来,兼类现象也比较普遍, 因此要在句中准确断定虚词也是一个难点。运用对文也可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如管子.地员 :“其阴则生之检树,具阳安树之五麻” 。 “安”既是形容词,又是疑问代词,也可做副词、连词用。这里做什么词讲恰当呢?王念孙就根据对文原则妥贴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在读书杂志.管子第二指出 :“安与则相对为文,安亦则也,言其阳则树之五麻也。” “安”则为连词用。又诗经 .小雅十月之交 :“百川沸腾,山家崒崩。 ”

9、“崒”字历来解说纷纭。郑笺注幸为崔嵬, 形容山顶崔嵬。 孔颖达正义引尔雅释山解作山峰头巉岩。颜师古则释为尽。王引之力排众议释崒为猝。他说, “崒当为猝。猝,急也,暴也。言山家猝然崩坏也。崒崩与沸腾相对。若训为崔嵬而与山冢崒连读,则与上句文义不伦矣。”王引之的看法是正确的。“山冢”即山顶,已含崔嵬之义,又与“百川”相对。 “沸腾”是状谓结构,即百川之水象沸水那样腾跃。“崒”做“猝崩”讲也是状谓结构,描写山峰崩塌,来势突然迅猛,两句从句子结构相称和文意互相映照补充, 很生动地描写了山崩、 河沸巨大灾难的可怕情景,若做其他解释,则不准确。5. 决难疑此外在古书的注解中,常常出现几种注释,如何抉择,也

10、是训诂工作常碰到的难题,前代学者也常用对文来断疑难。如汉书.李广苏建传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对“物故”的注解,古人有多种解释。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于其同于鬼物而故也。一说,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 史记张丞相集解引高堂隆答魏朝访注云:“物,无也 ;故,事也,言无所能于事。 ”宋祁注 :“物当从南本作殉,音没。又释名曰:汉以来谓死为物故。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 ”这三种说法,谁正确呢 ?王念孙在读书杂志 .卷六分析道 : “子京(即宋祁 )说近之,物与殉同。 说文:殉,终也。或作殁。 殉物声近而字通。今吴人言物字声如没,语有轻重耳。物故犹言死亡。 楚元王传

11、云 :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夏侯胜传云 :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 。物故与流离对文,皆两字并列。 ”王氏从声训指出“物”与“殉”是音近义通,再从对文结构特点流离与物故二字并列相对,推知其义是死亡, 否定了颜氏和张氏的说法,选择了宋祁的看法,这是很精当的。6. 断句读“离经辨志”是读古书的基本功。古书没有标点断句,要正确注解原文,就要正确断句,明句读也是训诂工作的一部分,应用对文也可帮助我们正确标点断句。如史记,张仪列传:“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扞,君之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这是司马贞索隐的断句。王念孙不同意这种句读。他说:“中国无事与有事相对为文,秦得烧掇焚扞君之国,与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

12、国相对为文。”王的断句是正确的, 这是一对反义对文。 用以说明秦国对付义渠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意思是中国 (指中原六国 )无事(指不共同对秦 ),秦就烧杀抢掠您的国家,中国有事(即六国共同对付秦国 ),秦就会派使臣送很丰盛的礼物来给您。对文句式整齐,文意对比鲜明。索隐的断句破坏原文句式,文意不连贯,意思不清楚。荀子荣辱篇 :“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杨倞注。“以独则足为句,乐字下属。 ”就是前而的断句。陶鸿庆云:“ 和字下夺 (即脱)一一字。以群则和一,以独则足乐,相对为文。下文云 :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礼论篇云 :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其证。”陶从下文和异文证明“和”本为“和一”,又用对文推知“和一”与“足乐”结构上才能相对。因此是脱文而造成句读失误。杨倞把乐字断在下句,则文不达意。从以上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对文在训诂学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