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业产业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7599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农业产业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我国农业产业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我国农业产业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我国农业产业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我国农业产业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农业产业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我国农业产业化 (或现代化) 问题的研究。小组成员:组长(张勇)杨小青胡魁梅张后翠李忠国黄玉陆东升王露露蔡晶朱倩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或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一、 农业产业化概念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向导,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 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 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 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 发展规

2、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 带动型。三、为什么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特别是产业结构得不到合理调整是导致 “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国家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出台对目前“三农问题”起 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但是农业在国家三大产业中比例和贡献仍占较小的 比例,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的三农问题导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命力不断式微,农民收入 得不到提高甚至日益减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农民生活水平 长期得不到改善,农村社会

3、各项事业无法有效开展,诱发了不稳定的因素。由 于农业产业化长期得不到开展,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得不到改善,农民收入 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 贫困山区温饱问题甚至重新出现。 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利益需求的必然导向,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粮食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农民“增产不 增收”的现象越来越多且严重,农民渴望增加收入、提高收益、改善生活的需 求日益迫切,这种利益需求与农业产业化一契而合,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 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四、下面是从三农网摘录的新中国历年粮食产量1949 年2008 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年度粮食产量(万吨)人口

4、( 万人)人均粮食(公斤 / 人) 1949 11318 54167 208.95 1950 13213 55196 239.38 1951 14369 56300 255.22 1952 16392 57482 285.17 1953 16683 58796 283.74 1954 16952 60266 281.29 1955 18394 61465 299.26 1956 19275 62828 306.79 1957 19505 64653 301.69 1958 19765 65994 299.50 1959 16968 67207 252.47 1960 14385 66207 2

5、17.27 1961 13650 65859 207.26 1962 15441 67295 229.45 1963 17000 69172 245.76 1964 18750 70499 265.96 1965 19453 72538 268.18 1966 21400 74542 287.09 1967 21782 76368 285.22 1968 20906 78534 266.20 1969 21097 80671 261.52 1970 23996 82992 289.14 1971 25014 85229 293.49 1972 24048 87177 275.85 1973 2

6、6494 89211 296.98 1974 27527 90859 302.96 1975 28452 92420 307.86 1976 28631 93717 305.50 1977 28273 94974 297.69 1978 30477 96259 316.61 1979 33212 97542 340.49 1980 32056 98705 324.77 1981 32502 100072 324.79 1982 35450 101654 348.73 1983 38728 103008 375.97 1984 40731 104357 390.30 1985 37911 105

7、851 358.15 1986 39151 107507 364.17 1987 40473 109300 370.29 1988 39404 111026 354.91 1989 40755 112704 361.61 1990 44624 114333 390.30 1991 43529 115823 375.82 1992 44266 117171 377.79 1993 45649 118517 385.17 1994 44510 119850 371.38 1995 46662 121121 385.25 1996 50454 122389 412.24 1997 49417 123

8、626 399.73 1998 51230 124761 410.63 1999 50839 125786 404.17 2000 46218 126743 364.66 2001 45262 127627 354.64 2002 45711 128453 355.86 2003 43067 129227 333.27 2004 46947 129988 361.16 2005 48401 130756 370.16 2006 49746 131448 378.45 2007 50150 132129 379.55 2008 52850 132802 397.96 1949年-2008年粮食产

9、量折线图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94919511953195519571959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 年度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粮食产量 (万吨)人口(万 人)人均粮食 (公斤/人)粮食产量表说明什么?第一,建国十年的农业合作化取得辉煌成就 首先,粮食总产量增长74.63%,人口增

10、长21.8%,人均粮食产量增长 43.54%。这个成就是党和毛泽东正确领导下,全国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道 路取得的。集体生产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条件,集体生产比个体生产 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比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优越性。邓小平宣传 “ 家庭承包有责任性 ” 违背事实一句的谎言。其目的,摧毁农业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继而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直至摧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其次,粮食生产的增长超过人口高速增长,证明毛泽东关于经济发展可以 超过人口增长的论断是正确的。 再次,人的积极性是重要因素。前十年,由于我国工业相当落后,化肥、 农药、农机生产量很少,育种、植保等农业技术刚刚起步,农业生产条件 并没

11、有改善, 主要依靠垦荒、 水利建设、土地基本建设和合作生产取得的, 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量是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证明毛泽东关于人的因 素第一的论断的准确性。 第二,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说明什么?59、60、61 三年,粮食产量 逐年下降,以致61年人均粮食产量又跌落到49 年的水平。首先,不可抗拒的因素是自然灾害,我国抵御灾害能力相当低下。其次, 在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情况下,拿出惊人的粮食与农副产品去偿还前苏联 的巨额债款,必然夺走人民的口粮与副食。 再次,领导不当。 1956 年党的“ 八大” 以后,毛泽东宣布退居二线,由刘少 奇、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党政日常工作。将领导不当的责任推给毛泽

12、东一 人承担,合理吗?毛泽东在1962 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作了检讨,说明毛泽 东的高风亮节。邓小平在1957-1966年十年不向毛泽东回报工作,出了新 中国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和人口危机,事后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是何种 品格? 第三, 62 年至 84 年农业大发展粮食产量连续增长说明什么?这二十三年 (包括文革十年)连年环比增长,1984 年比 1962 年增长 136.59%,在人 口增长 52.23%三亿六的条件下,人均粮食达到390 公斤,比 1962 年增长 73.3%,创造世界奇迹。需要说明的是,1982 年开始推广安徽小岗村家庭 承包经验,1984 年完成分田单干, 全国基本解散人民

13、公社。 集体农业时期, 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首先,水利建设的成果。灌溉农田面积达到全 国农田总面积的45%,成为世界第一。第二,农田基本建设的成果。第三, 化肥工业、农机工业发展较快。第四,农业科技成果,第五,人民公社有 强大的生命力。五、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我们以发展的眼光认真审视一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就会发现,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 发展。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 农村实行新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是群众自发成立的从事生 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有些地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模糊,管理混乱,显得 不够成熟

14、,成为游离于农民利益之外的半官半商的组织形态,有的甚至成为农民 家庭产权的直接侵害者和上级向农民伸手要钱要物要工的铺路石。 (2)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于现实 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 其自身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 农业发展的要求,也影响着自身收入的稳定增长。尽管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但相当部分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仍然不足,或者误认为种地不需要懂得市场经 济,致使市场经济观念不强,缺乏相应的前瞻力和判断力,甚至凭传统经验、主 观意志办事。在种植生产上不注意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变化,乐于跟风、随 大流,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要么都涨,要么都跌。 (3)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滞后 农业服务体

15、系建设滞后客观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 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 根据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特点, 必须要有完善的农业 服务体系强有力的支持。 而目前的情况, 一是市场信息的匮乏和滞后, 不少地区 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渠道,乡村所得到的信息质量不高,一般性信息多 ,有分析的 供求信息少。而农民又缺少收集、加工、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结构调 整中 , 简单模仿,从众现象比较普遍 , 产品结构的雷同 ,造成产品供求新的不平 衡。二是技术服务体系难以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缺乏必要的技术服务。 许多地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很不健全,服务机构单一 , 服务内容主要还是传统产品,服 务方式依

16、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 没有形成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农牧业技术服务农 民急需的技术帮助得不到服务提供。 (4)土地经营规模狭小 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可是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非常狭小, 以至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失去依托。大量的、分散的小农户的存在,使农民在产 前、产后、技术服务等方面同时面临极大的外部不经济,从而阻碍农业产业化的 顺利发展。 (5)农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供 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灾害性气候与病虫预报等方面。这对产业化的实施成功与 否几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例如, 产业化的科学决策首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市场信息不灵 ,则往往导致项目选择的失误。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市场尚处于初 级发展阶段 ,管理机制不健全 ,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 各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