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相关介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701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岳石刻相关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岳石刻相关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岳石刻相关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安岳石刻相关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安岳石刻相关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岳石刻相关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岳石刻相关介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岳石刻 “ 多、特、精、美,稀、奇、古、怪” ,始于南北朝普通二年(公元521 年) ,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居于“ 上承云冈、 龙门石窟, 下启大足石刻 ” 的重要地位。 现存的摩岩石刻造像230 余处、 10 万余尊,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 处,其摩崖石刻造像题材内容丰富,规模恢弘,艺术精湛,雕刻鬼斧神工,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圆觉洞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金花村云居山上,距县城东南1 公里,省道 206 线直达景区。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北宋,因有北宋时期开凿石洞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是集石刻文化、自然景观、科普教育、游客接待中

2、心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旅游区。云居山顶,岩石环绕,主要景点有陈抟墓、秦九韶纪念馆、圆觉洞石刻、教中寺、真相寺古建筑等。 圆觉洞石刻造像集中于西山峭壁之南、北岩, 造像区域长186 米,现有摩崖龛窟 103 个,大小造像1933 躯,碑刻题记 25 处,唐代浮图1 座。圆觉洞摩崖造像题材主要以禅宗为主, 次为密宗和释道同龛像。石刻造像, 端庄丰满, 气质浑厚, 薄衣贴体, 裙带飞扬,大有 “ 曹衣出水 ” 、“ 吴带当风 ” 的神韵。景区内石刻艺术扣人心弦,北岩的石刻造像,题材以观音、 释迦牟尼为主,其特点是开大窟造大像。以“ 西方三圣 ” 最为壮观,分别刻造于三大龛中。三像高均在7 米左右,面目

3、俊俏,体姿放逸,比例协调,装饰繁华。正中为阿弥陀佛(图三),满头螺髻,身披袈裟,手着法指,神态威严,大有佛法无边,威德慑众的佛教鼻祖风度。左为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披璎珞, 左手提净瓶, 右手拈柳枝, 赤足踏莲花, 大有悲天悯人之态。右为莲花手观音 (图四) ,面容慈祥,神态自如,大有唯我独具慧光普照一切之感。打破了中国早期石窟造像中佛、菩萨一律端庄、严肃,正襟危坐的造像仪轨,使他们走出了虚幻的殿堂,佛和菩萨世俗化、人性化,把石刻艺术推向了顶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效果。三大龛的左右壁上的石刻飞天(图六),凭借临风飞舞的彩带,营造出“ 轻盈慢妙,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的意境。北岩的天尊龛内,主

4、像天尊气宇轩昂,具有修真度世之范,丰厚高贵,颇显教主之仪,这是研究盛唐道教珍贵的实物。南岩的五代造像题材多达27 种,首次出现了“ 十六罗汉 ” 、“ 毗沙门天王 ” (图七)、 “ 地狱经变龛 ” (图八)、“ 地藏菩萨与十王变” 等新内容。其造像小巧玲珑,神情潇洒,衣饰简练,衣纹细密,薄衣似帛,既带有唐代的丰厚、典雅,又具有宋代的俊美、华丽。明王龛,千手观音龛,地藏菩萨、十王变龛、罗汉龛、北方毗沙门天王龛等, 帔巾凸起高出体表,甲片鱼鳞片片可数。这种精致细腻的雕刻手法,是中国民间雕塑民族化的成功表现。景区内绿树环绕其间,自然、人文景观赏心悦目。唐代的舍利塔,古朴庄重。宋代伟大的数学家秦九韶

5、纪念馆建造宏伟,气势雄浑。卧佛院卧佛院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八庙乡卧佛沟。距安岳县县城北40 公里,八庙乡场镇5公里,地处安岳、安居交界处。卧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经年代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 从宋代起逐渐衰退。由盛唐高僧玄应及以后的僧俗共同营造。是集石刻文化与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卧佛院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 米的崖壁上,存留着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 北宋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其造像区长达865 米,龛窟 142 个。有石刻造像1613 尊,石刻佛经15 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摩崖造像以佛教禅宗为主,间有密宗造像,

6、题材多达57 种。造像中的人物、器物、动物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情态万千,神态自然,是中国中期石刻艺术鼎盛时期作品中的佼佼者。景点有:释迦说法图、涅槃经变(卧化)、三身佛、弥勒佛、千佛、千手观音、经幢、石刻佛经等。卧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 “ 释迦牟尼涅槃图” (卧化佛)(图一)闻名于世,为我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是中国唯一一处左胁卧的“ 涅槃图 ” ,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卧佛像,堪与乐山大佛 世界第一大弥勒坐佛媲美,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整个造像依山取势、精心设计、 大胆创新, 由三组造像构成,占整个崖面300 余平方米。上面一组造像是

7、释加牟尼涅槃前的说法图,中间一组为唐代“ 释迦牟尼涅槃图” 卧佛造像。卧佛面南背北,侧身横卧于岩壁间,全长21.3 米,头长 3 米,肩宽 3.1 米,曲眉丰颐,坦胸露肌,形态端庄。头东脚西,左胁而卧,与佛经“ 北首右胁卧 ” 、“ 枕手累双足 ” 相悖,更显独到神秘之势。下边一组造像为佛经变故事。卧佛院有15 窟,字数达40 余万字的石刻佛经。经文为从右至左直行阴刻楷书或行书,字迹工整, 雕工精湛, 是典型的唐代书法。其刻工和书法被公认为举世双绝。经文主要有:佛名经、 大般涅槃经 、 妙法莲华经 、 阿弥陀经 、 檀三藏经 、 金光明经 、 维摩诘所说经等70 余部、 300 余卷、品,当推

8、中国之冠。刻经对于研究佛教典籍、校正佛经版本,提供了珍贵的原始依据。其中,第73 号经窟所刻的 檀三藏经 ,是中国藏经中的绝版;第 46 号经窟所刻唐代著名高僧静泰撰写的一切经论目序 ,是中国石刻佛经中唯一留存的孤本,被方家称为“ 普天下仅此一刻” 。,历代碑刻题记24 处。大洞为华严洞,因内刻“ 华严三圣 ” 而得名。洞高6.2 米,宽11.1 米,深 11.3 米,窟正面呈矩形。华严洞造像,以密宗为主,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 种。其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采光科学,殿堂似的石窟灿烂辉煌,气韵生动,在中国石窟造像中独树一帜,是北宋石刻艺术精品,是安岳石刻旅游区造像窟

9、中最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洞窟。造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 米的 “ 华严三圣 ” 雕像(图二) ,左右并排高4.1米的 “ 十大菩萨 ” 坐像(图七) ,洞壁刻满 “ 经变 ” 故事图景。造像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姿态优美,比例均匀,穿戴华丽,非常贴近生活和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十大菩萨,古匠师们着力对面部的细腻刻画,充分表现出了众菩萨外表的俊俏和内心的慈善;线面结合的镌刻手法,使形体更加优美、楚楚动人。 加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镂空饰花宝冠,珠光宝气,粒粒可数的珠串璎珞,行云流水似的帔巾、衣褶,更加衬托出气质的高雅,身份的华贵。 连环画式的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法图” 极具特色,

10、 所刻善财童子参拜的众多大德无一雷同。大德们所在环境中的楼台亭阁精巧玲珑,宝塔宫阙气势雄伟,花草树木生机盎然,云霞雾霭,袅袅舒卷。“ 剪云补衣 ” 、“ 众妙香国 ” 、“ 化城七宝 ”等众多求法场景跃然壁间。这些世俗化、民族化、地方化、生活化的说教作品,无不使人叹为观止。华严洞窟口两边所刻下山狮、准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凶恶,与慈悲的佛、菩萨及多变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独特的对比造像手法,使窟中造像全都活了起来,显得十分生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大般若洞 ” (图十三)石窟高 4.7 米,宽、深各约5 米,洞额刻有洞名。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

11、汉,中间是廿四诸天,上层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后壁, 有两龛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属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洞顶刻有一个直径为2.2 米的 “ 人丫 ” 字,现该字尚无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释义,“ 两个人字颠倒颠,认到了你就是活神仙 ” 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之谜。华严洞景区一年四季均可旅游,景区内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是游览、观光、度假的绝佳境地。目前,华严洞景区的食宿、交通、通讯都极为方便,是安岳旅游的必去之处。玄妙观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鸳大镇白羊山麓。距安岳县城20 公里,鸳大镇 5 公里。玄妙观开创于唐代,是集农业生态景观与文物保护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玄妙观是我国道教造像胜地,摩崖造像分布于一

12、蘑菇状的平顶巨石周围,前后各长约10 米,左右长约6 米,高约5 米,顶平。四面立壁凿为造像龛、大小龛窟达79 个,石刻造像 1293 尊,全为唐代的精美雕刻。主要造像有老君释迦并坐、真人、十二时神、金刚力士、九头鸟、观音、势至等。玄妙观以道教造像为主的摩崖造像,规模庞大、 内容丰富。 不论雕刻的道教造像还是佛教造像,均生动优美,仪态万千,错落有致,十分和谐。在79 个造像龛窟中,有12 个佛、道联合造像龛。 有的正中为道教老君,两边刻佛、 菩萨站像; 有的龛正中为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坐像, 左边则是佛教菩萨,右边系道教金仙。这为历史上佛、 道互相联合、 渗透、 借鉴,提供了确切的佐证,是反映我

13、国晋以后道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借鉴与联合这一现象的代表性实物。布满各龛壁的观、阁、楼、台、斗拱、法器、乐器、服饰等都是研究道教发展史和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特别是众多的道教金刚力士像(图一),高大与真人相近,踞脚扭腰,富于写实,形态极为生动、威严。仙女、伎乐姿态优美、惟妙惟肖,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贵材料。玄庙观现存唐碑四通,一块系唐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同邑人李玄撰刻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另一块唐碑高2.4 米,宽 1.27 米碑题为 “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碑文前半部刻道教创始概况及教义传说,后半部记述从大唐开元六年(公元 718 年)凿龛造像至大唐天宝七载(公元7

14、48 年)丙子八月已亥二日庚子功毕的过程。现存镌刻年代题记4处,历代游人题刻5 则。玄妙观在造像布局上独具匠心,打破了宗教造像仪轨的束缚,针对仅一独立巨石的特定环境,充分利用一定空间、空隙,因地制宜地刻出不同形象的神像和龙、狮、青牛、神鸟等各种动物, 镌刻错落有致, 十分和谐, 给人以美的享受,显示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时代之久远,属全国罕见,闪耀着我国古代艺术宝库的光辉。孔雀洞位于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孔雀寺岩壁间,与茗山寺景区相邻,距县城 60 公里。这里沟深岩险,绿树成荫,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明代隆庆四年(公元1750 年)僧崇智在此建寺。因先人刻有孔雀

15、明王,故命名为孔雀寺。其洞依岩而凿,高4.7 米,宽 4.3米,进深2.7 米。有大小龛窟8 个,造像75 尊,碑刻题记6 处,集中刻于孔雀洞、三佛洞、阿弥陀佛洞、 观音经变龛和地狱变龛内。此处造像开创于北宋,最引人注目的是孔雀明王造像(图一),龛正中刻一立体全身孔雀,高2.3 米,其上趺坐一个四臂之孔雀明王,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左手执莲蕾,左下手捧蟠桃,右手握雀羽,右下手托贝叶经。秀丽大方,造姿优雅,保存完好,晚唐经目石塔,高12 米, 8 方 3 层,浮雕小佛像 24 尊,共刻佛名经目144 部。该洞构思别致,造型奇妙,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孔雀洞后山顶上,有一唐代

16、高台座经目石塔(图三),高 15 米, 8 方 3 层,浮雕小佛像24尊,该塔古朴秀丽,保护完好,在四川省石塔中属罕见。木门寺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鼓乡木门村清泉山麓,距安岳县城北 20公里,八庙乡卧佛院 4 公里。始建于明洪熙元年( 1425),是集古建筑景区和自然风景为一体的旅游区。木门寺景区山峦起伏, 古树参天,风景幽雅。原寺建有七重大殿, 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盛极一时(图一)。现有无际禅师亭、 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旅游景点。无际禅师亭,系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长7.8米,宽 6.8 米,高 12 米。坐南朝北,其柱、枋、檐、脊、斗拱、鳌头、瓦、滴水、桷等皆系石制,与木制无异,工序严谨,巧夺天工,外观如“ 介” 字形。亭子是单檐四角攒尖式,飞檐挑角面,四周以斗拱撑托,空隙间以镂空雕卷叶花装饰。脊上雕饰仙人、异兽,亭子顶上雕刻莲苞,象征佛家圣洁无瑕之义,还与亭、鳌、壁、柱等精湛的石雕交相辉映。亭子除门系木制外, 全为石料仿木建成, 故名木门寺。 亭子内正中立无际禅师圆寂石塔一座,内葬明代高僧无际禅师尸骨(无际禅师俗姓莫,号了悟,法号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