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全面认识赤溪(二)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54616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您全面认识赤溪(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带您全面认识赤溪(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带您全面认识赤溪(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带您全面认识赤溪(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带您全面认识赤溪(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您全面认识赤溪(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您全面认识赤溪(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带您全面认识赤溪带您全面认识赤溪(二二)(目录:文化艺术,习俗,礼节)(目录:文化艺术,习俗,礼节)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清代末年至民间初期百余年间,赤溪平原各村流行的民间传统文艺品类有:“平讲平讲”戏班戏班,唱本地腔调与道白,前台唱一句,呼应一声,多用吹打乐器。“四平四平”戏班戏班,唱北路腔调,多用管弦乐器。“吹打吹打”专为婚丧喜庆顾主服务,以哨呐为主伴奏锣鼓,吹吹打打,热闹取乐。“唱班唱班”,唱曲兼吹打。民国初年唱的也是“平讲”与“四平”两种腔调,到了民国末年,改唱闽剧调(俗称吊仔)讲书讲书(或称“讲平话”):有的讲书先生在听众面前绘声绘色,随着书中情节,用动作表现无遗,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有的

2、则靠道具一敲打铜钹,唱一段,道白一段,也得群众普遍爱好,艺人一夜的收入也不菲。桌枰(桌枰(即移动戏台):用儿童作演员,只限三、四角色,出台之前,站立幕后,用多人抬着四柱小戏台行走,乐队跟着步行,每到观众聚集处,鞭炮一响,桌枰戏就唱开了,博得观众阵阵鼓掌声和唱采声后,又相拥而过。这种移动戏后,适应元宵节和重大喜庆节日活动。地坪戏:地坪戏:是步行表演节日,由年龄稍长的男女青年扮演角色,四周人群拉僵绳索界定空间,边演唱边步行,适应时间与上同。铁机故事:铁机故事:用钢铁扭曲微型隐藏在木架座上演员的伸手衣袖内;另一铁杆紧绑一女童右足及身躯,穿上戏装后,将女童右足鞋底铁管套上座上向前平伸的右手紧抓的铁尖上

3、,看上去是一个男角色坐着用右手平伸托着一个女角色的右足悬空而立,足与手连接处,还镂空雕刻饰物图案作掩饰,看不出机巧的来龙去脉。木架座下用巨石镇住保持下重上轻,这样抬着游行,不至翻倒,令人叹为观止。纸扎:纸扎: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是用大木架,按一定布景位置,扎上固定故事人物和动物,用机关配合线控、使架上人物、动物活动起来,栩栩如生,再配以声响,更加绝妙尽致。龙狮会舞龙狮会舞:每逢元宵佳节,重大庆典,赤溪各境必争先恐后,出现龙灯会舞场景。这时,杨氏传统双人跳狮就鼓角喧天地奔到每家每户表演狮子抢球、寻球、爬地、啃虫、搔痒等等动作,逗得男女观笑不已。龙抢球,狮夺球全靠持珠、握球人的指挥本领,这两人

4、必须具备熟练的武术套路功夫,当场要向观众献技,有时还要越险障,博得一声喝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讲”、“四平”两剧及“桌枰”、“地坪”移动剧、“铁机”已失传,留下闽剧“讲书”、“纸扎”、“舞龙”、“舞狮”流传至今。1956 年 12 月,赤溪农村民间音乐代表队应选参加宁德县首届音乐、舞蹈会演,成绩优异。1963 年,赤溪村民间艺人杨怀椿应选参加全县革命故事演讲竞赛获奖。1981 年 10 月 20 日到 29 日,赤溪公社禅地业余闽剧团赴城关参加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会演,上演剧目管理,荣获一等奖。1981 年 3 月,赤溪公社禅地大队业余闽剧团应选赴城关参加“全民文明礼貌月”宣传演出活动。1

5、983 年 8 月,赤溪乡文化站成立“青年文学小组”与赤溪中学教师及在乡的 4 位闽东诗歌协会会员联合组成“赤溪青年文学小组”不定期自费编印南屏峰下油印本小刊物,发表了 40 多位文学爱好者的诗歌、散文、散文诗评论、小品、故事、民间传说等作品。11 月 25 日晚,省电视台播放赤溪炉头村村畲族文明村俱乐部文体活动实况。1984 年 10 月,赤溪禅地村业余闽剧团出席省文艺工作者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业余剧团代表黄联禄代表剧团全体演员向大会汇报演出成绩。1984 年 5 月 14 日至 15 日,赤溪乡文化中心站成立。宁德县群众文化工作现场会在赤溪召开。现场会议由县委宣传部陈副部长和县文化局戚副局长

6、主持,县委副书记陈修茂到会作了重要讲话。来自各乡镇的代表计 60 余人和当地群众计 5000 余人一起观摩了现场的文艺节目表演,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赞扬,收到良好的效果。1986 年 2 月,赤溪文化站荣获全县文化中心组二等奖。4 月,赤溪文化站联络霍童镇、九都乡诗歌文学爱好者 30 余人组成九童溪诗组并将原有赤溪文化站办的南屏峰下和霍童文化站办的化成林两种油印刊物,全年自费出刊 6 期。9 月 1 日赤溪文化站与乡团委、武装部、学校、农技站等单位在赤溪乡黄田村兴办“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学制 1 年,招收 50 名党员,以培训食用菌栽培和扫盲为主,结合农业、科普、法制知识推广。12 月,赤溪舞狮

7、代表队赴城关参加全县龙狮汇舞活动,经民主评选,荣获表演奖。1987 年 12 月,赤溪文化中心站被县文化局评为先进个人、集体奖,选拔参加全省贫困乡镇文体干部培训班学习。1996 年 5 月 20 日,赤溪镇政府在人民会场门口隆重举行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大型联欢晚会暨表彰 8 大专业大户和 2 大村大会。晚会节目有:龙狮有表演赛、打击乐、小品、电影、象棋擂台赛、摩托车 100 米赛等 15 项文体活动。1997 年 7 月,为迎接香港回归,由镇政府牵头,在人民会场门前隆重举行文艺联欢晚会,参加节目有:大合唱、独唱以及龙、狮舞、踩街表演赛等。1999 年 9 月 30 日,赤溪村民为庆祝 50 周

8、年国害暨迎接澳门回归,举办大型文艺踩街活动。活动内容有:腰鼓队、花束队、彩旗队、花环队、舞龙队、舞狮队等,各队形在大型彩车带领下,沿街环游一周,晚上,举行电影、放烟火,盛况空前。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民国时期,乡村男女青年流行:“红莲歌”、“潘必政”、“罗带传”、“十二月采茶歌”、“十盲眠”、“挑担传”、“劝世文”、“戒烟(鸦片)歌”;在儿童中流行“盘童诗”。每逢夏季傍晚乘凉时,大伙男女儿童聚集一起,就有一方代表发起挑战:“利字加木就是梨啰”;爱盘童诗当就梨(来)啰,你呀务(有)诗,哥务(有)对啰,你那毛(没)诗,快莫梨(末)啰,应战一方也必须以“利”字加“木”,就是“梨”对答,双方看最后那一方

9、答不出来,就算败下阵来,靠边站请另一线挺身而出,改新的韵字挑战胜方,如“一把白扇画牡丹啰,要盘童诗单对单啰,你赢童诗哥不服啰,看我童诗,堆成山啰”。“童诗童诗”即“童谣”,在旧社会农村普遍流行。不管识字不识字儿童,都能顺口溜出一大堆来,其形成韵律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押韵:一种是以字加字或以字分开的字为韵,如“利”加“木”即“梨”韵,或“出”字脱去就是“山”韵;另一种是以物的谐音为韵,如“一把白扇画牡丹”,则以“丹”或“山”为韵,接下去就应以白扇画牡“丹”的韵应对事物,或以白扇画其他花鸟,可以变韵对答,直至无什么可画了为止。“童谣”除了“盘童诗”一类外,还有“顺口溜”,如“杨厝杨八使,傅厝傅神妹,

10、赤溪陈大奶,岩头彭金胡”,来叙述历史知名人物;“月光光照斜塘、骑白马、过南塘、南塘小涨没过溪,郎仔荡船来接郎”,叙述历史事件,“摇、摇、摇、摇到卖鱼桥,买条鱼来烧,头未熟,尾巴焦,吃在肚里跳三跳,还是跳到卖鱼桥”幽默中讽刺那些妈妈给孩子吃了煮不熟的鱼,肚子痛,把鱼吐出的情形。民间歌谣内容,涉及范围很广,人情世故,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等等,是地方文化的瑰宝,可惜至今大部分都已被人们所遗忘。民俗礼仪民俗礼仪:婴儿出生三朝称“三旦”,用菖蒲煮芋头,芋头分赠左邻右舍品尝,剩下菖蒲汤洗婴儿周身,称“洗三旦”。婴儿满月就剃头称“除秽发”。一周岁称“做最”,大人在米筛上摆满书本、算盘、泥土、银元、玩具刀枪以

11、及针线剪刀等物让男女孩子去抓、称:“抓最”;如果孩子第一手就抓到书本,说明将来一定功名有份,如果抓到泥土,无疑只做农民;如果抓了兵器,将来一定弃文就武;抓算盘,一定做商人,就“抓最”,似乎就可以确定一生的道路,满有意思。男女到了十六岁称“黄交”,亦称“六寿”,族人认为“上丁”,父母为其备办祭礼,在元宵节祭祀“奶娘圣母”、祭品中必须有公鸡一只,六亲必须赠送面蛋或衣物作贺礼。十六岁意味已步入成人行列,可以论婚言嫁人。婚嫁旧仪式第一步骤是男方父母委托媒人物色门当户对年龄上下的女方,开来生庚八字红纸条,俗称“三月”,然后请看命先生与合婚。合婚成立,进行第二步骤“初定”。男方备办四色“盘担”,媒人作伴送

12、到女方家庭,女方只收少许,加些礼品回敬亲家,并提出礼金、衣物、金银首饰,饼肉数量,由媒人传达男方。第三步骤,由男方主事择定成亲吉日,书写“龙凤聘贴”写上双方八字,托媒送到女家,女家立即赶备陪女嫁妆。到了吉期临近时,男方送第二次饼肉给女方称“作盘”,女方将收来的饼肉分送给六亲族人。六亲按亲疏厚薄回送嫁女礼品。男方临新人进门的头一日,第三次送猪蹄酒米给女方;同时用吹班乐队伴送。当日将新人嫁妆抬回男家,由牵头婆当场讲好话铺上被褥,并摆设接喜神斗灯用具。迎新前三日,新娘躲在娘家房中,由“伴干姑”陪伴出谋献策如何在上花轿前,向男方提出更多的条件,为父母及自己索取更多的好处。上轿前,先梳头、着衣裙、拜祖宗

13、、父母,再人兄弟“分家计”。所谓“分家计”是用米筛罗列财物五谷,由新娘各抓一反分给所有兄弟。起轿之时,由护送兄弟姐妹多人随轿到新郎家过一宿,由男方赠送鞋价、糕点回家。男方婚礼仪式男方婚礼仪式:首先聘请两位“主礼司仪”,吉日当天,由“主礼”代为张灯结彩、贴柱联、挂贺联。新娘进门之时,则由“牵头婆”主持牵新娘下轿。当打锣童子和提灯童子将新娘的花轿引入厅中放下轿子后,“牵头婆”带领两名“斗灯姑”上前揭下轿符,打开轿门,新娘在轿内先将挂在胸前的铜镜翻向轿外,然后锁上手中的铜锁,意为锁了男家的嘴巴,不许多说闲话。但男方也有一名持铜锁的童子站在轿门外,当新娘正要探头跨出轿外时,卡嚓一声也被锁嘴,“牵头婆”

14、伸出右手,将新娘牵出后,跨也火盆时,新娘将手指上戴的麻戒指脱下扔下火盆烧掉,如新娘值经期,还须跨过一条板凳,称“跨马”,暗示新郎注意新欢,然后向左右围观的小孩扔挂在身上的桂圆,并将随带的一红袋炒米花交给“牵头婆”,一把一把的分给在场看热闹的人群。新娘进门后,“主礼”人就带领乐队到新郎回避的家中迎接新郎回府举行婚礼;同时,在新娘进门后,避到楼上的翁姑,也下楼接受新郎新娘跪拜。三拜完毕,“主礼”人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饮交杯酒,唱赞美诗,然后让亲朋好友一边吃喜酒,一边闹新房,直到更深入静方止。翌晨,新娘下厅,给六亲献茶。婚礼一办就意味着成了家,岳家必须为婿家备办一套分家之礼,礼品包括厨房用具、灶具

15、、碗碟、筷子汤匙等等。女婿也要为岳父母备办寿礼和葬礼。寿礼寿礼:五十称“五秩”,六十称“花甲”,七十称“古稀”,八十、九十称“耄耋”,百岁称“颐期”。送的礼品,按亲疏而定厚菲。送外戚长辈的有联、烛、炮、衣服、鸡、袜、帽、猪脚、面、蛋加点心;族亲长辈做寿,就在大年初一早晨组织家人手捧果盆、酒具、登门放鞭炮,向寿星行跪拜祝寿之礼,然后陆续送面蛋、猪肉等点心给他“软寿”,平辈、下辈做寿,此礼可免。葬礼葬礼:岳父母亡故,女婿除送一席祭品外,还要具寿木价壹封;殡殓送葬时,也要披麻戴结,行半子礼;一般外戚长辈只具祭仪、吊仪、挽联、白烛、纸钱等礼品就够。族亲亡故,只送纸钱,带白送葬而已。无论外戚、族亲,在卧

16、病就医时,家中男女,必须送病人能吃的水果或农产品前往探视、慰问,称“初探”,对待同辈亲友也是如此。除婚丧喜庆大礼外,还有平时相见招呼礼、让路礼、登门请教礼、拜托礼、义交礼、寄名礼。按乡俗口头话:行路让路理;相见问吃没?串家带“面前”(又称手讯薄礼),义交猪脚面,寄子送米饭。来客点心蛋;女客往来不吃点心,给两只鸡蛋带回;同房女眷往来也同样对待,这是礼尚往来,是赤溪历史悠久的乡风民俗。民间体育锻炼民间体育锻炼:清代,赤溪设“武馆”招收儿童学习刀枪剑戟、骑射弓箭十八般武艺应试科举;民国时期,各村又设拳馆,收徒学习南拳棍杖。南拳先练两腿的承受力度与着地的架式变化;次练双拳的伸收速度与体形变化协调平衡。赤溪历史最出名的拳师杨芹厚,他的拿手拳脚叫做“斗里连环步”,与对方交手,能从正面忽然间闪到背后,把对手掀出圈,趴落地,而获胜。据说有一次他到城关会见南门一个武举人,见其人身材高大,四肢粗壮,臂力很大,善用武器;武举人见杨芹厚身材短小消瘦,不信他有如何能耐,求与交手领教。杨芹厚让武举人先出招,未想武举人一出手,就将杨芹厚的下巴托起悬空,动弹不得,杨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