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4508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3 页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2012-06-21 11:46:49 来源:新浪中医 导读:中医切脉是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这首先需要了解脉象变化,以及不同变化代表的含义,以下中医为大家简单介绍切脉六感论,包括了常见脉象的判断。简单实用的中医号脉方法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 7080 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

2、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通过切脉判断身体病变1、切脉六感论之脉力论常人静止状态下,脉力适中且速率均匀质感柔和。第 2 页 共 13 页力过大,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人患病后,机体受到刺激会自动调整以抗邪。人体抗病*的是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会在机体调整后比常量增加,脉搏鼓动会变得有力。力过小,是正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脉道尔显得无力。正气虚之人可以说就是生理机能低下,生理机能低下则气血津液运行量小,不足以把脉道鼓动的有力。2、切脉六感之硬度论硬度简单说,可称为一种刺激。外科医

3、生的都知道血管在做手术时被器械碰到会急剧收缩,而管壁变厚变硬。这是直接刺激,收缩比较剧烈。在人受到疼,胀,寒冷等刺激时,都会因强度大小不同脉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硬度。3、切脉六感之脉位论高位脉,病理的可见于外感,虚损,失血;实热等。其机理是:一实证,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肌表的卫气旺盛;邪在阳明,高热消耗旺盛,脉象宏大时,脉位也是轻触即得。二虚证阴津不能够完全收敛阳气导致阳气的外浮。生理的可见于夏季阳气旺盛时的洪脉,及秋季阳气没完全收敛时。低位脉:实证见于阳气郁闭和剧烈刺激;虚证见于病人阳气虚弱而相对阴盛时。例如寒邪直中、剧疼,病人机能低下。总之病人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缓慢的状态。4、切脉六感之速率论

4、速率快慢是以患者平时的心律为参照的,而不是西医的 60 至 100 之间都视为正常。我们不知道患者平时心律多少,只能根据病人的身体素质估计。脉搏速率过快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热,热又分虚实。实热脉搏快而有力,脉体大。虚热脉搏快而细,脉力相对较小。无论虚实都是机能亢进的状态。但是虚热亢进不是真正的亢进,只能通过滋阴平衡阴阳以祛热。二是急性失血造成的心脏代偿。5、切脉六感之脉体大小论第 3 页 共 13 页一般来说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充盈,反之则脉体瘦小。但只此一点也不能一锤定音。还要与脉力和软硬度相结合。比如大失血病人出现的芤脉,脉位高(血与津液不能完全收敛阳气至阳气外浮)脉体

5、并不小,只是重按与轻触脉力差不多,并没有随着重按力度明显增加的感觉。就像书上所说如按葱管。大失血病人因机体突然供血不足,脉搏会因心脏代偿而加快。失血越严重则心博动越快,患者生命越危险。所以仅以脉体大小不能完全确定,还要结合其它方面。需要细细体会。6、切脉六感之韵律论脉搏有正常的韵律,韵律失常可分两类:一是绝对失常。象结代脉。二是相对失常。相对失常时脉搏的搏动间隙稍微不一致,时快时慢或脉力时大时小。这就像一个人拿着锤子打桩,开始时精力充足,打桩的速度均匀,力度相当。当他疲劳时,他就维持不了一个匀速,匀力了。绝对失常与相对失常都是心气受伤的表现,只是轻重不同。中医切脉不要入误区2010-10-11

6、 15:57:21 来源: 习学中医之诊脉,无不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感叹,甚或以为“非才高识妙“则难识其奥。有志之士穷多年心血仍无所获,后则自惭才浅识陋,而退避三舍,不敢问津。真的是习学中医者见闻不够,悟性太低吗?我泱泱大国,难道真的几个“祖传中医”、民间“盲人名医”,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吗?绝对不是!勤求己过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当学而无绩,则责己之过,很少怀疑所学之非。其实学脉诊难有收获,关键在于古今传习之脉诊理法尚不完善,存在诸多误区。误区一:对“平人脉象“论过于侧重于脉象的变化。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说。使人误以为平人脉象是变动不居的,没有准确固定统一的标准。又如肺浮、心洪、

7、肝弦、肾沉、脾缓之说使人误以寸口脏腑各部当见本部之脉。真是小小寸口变化万千,只能令人望洋兴叹。不明平人不病之脉,则更是难辨何为有病之脉。第 4 页 共 13 页误区二:古今论脉之书,多侧重于脉象而忽视诊法。诊法是诊脉的起点和过程,是根本;脉象是终点和结果,是枝叶。此即医圣仲景所言“驰竞浮华,不固根本者是也。“古代名医柯琴亦曾感叹而言:“自有脉经以来,诸家继起,各以脉名取胜,泛而不切,漫无指归。夫在诊法取其约,于脉名取其繁。“误区三:追求从脉象断病症。常常听人赞誉某某名医一按脉就知病人患有何病,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实际上诊脉之根本目的在于诊查病机(气机变化),是为辨证施治服务,而非为了诊出病人有

8、何不适。病人之不适症状是病机的结果。同一病机可出现多种病症,而同一种病在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病机。这也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道理。当然若能准确把握病机,结合病人年龄、职业、形态、气色,结合经验是完全有可能较准确地说出病人有何病症的,但绝不是简单的根据诊脉。误区四: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不能准确的贯穿诊脉全过程。只能是将“阴阳“与脉象简单的比附。内经中云:“察色按脉,先辨阴阳。“阴阳“理论是诊脉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失去了“阴阳“理论的指导,也就失去了中医的灵魂。其实我们的中医类象是一种哲学,哲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所以阴阳哲学必须与诊脉实践紧密结合,诊脉才会焕发它的活力。误区五:中医理论

9、的基石“气“不能在诊脉过程中当作诊察对象被把握。“气“就象哲学中所言“物质“一样,是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其实“气“一词即包含了“物质“和“运动“的双重概念。李时珍在谈其诊脉的体会时曾说“非候五脏六腑之部位也,乃候五脏六腑之气也。“气在人体的运动方式无非是“升降出入“。内经云:“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绝则气立孤危。“如此人体奥妙的生命尽皆概括于气、阴阳、升降出入之中。误区六:古今医家对脉象之描述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统一。所言皆浮,而非一浮;所言皆涩,而非一涩。若不明于是,必入泥沼,学成难矣。比如我们大家写一篇描述同一事物之说明文,若以几何、物理之描述则当统一也,若以感受言之则不统一也。故描

10、述脉象当有根本之依据以及统一之标准。又如山之高低不同,则其象各一,然皆可以海拔而统诸象。完善之诊脉法理当如是也。经我们实践证明,脉诊在中医临床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而且习学一套完善的诊脉理法只要不是傻子都能轻而易举的学会并掌握应用。第 5 页 共 13 页老中医论切脉 先辨阴阳2011-04-02 17:31:49 来源:互联网导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颜切脉,先辨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

11、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阴证和阳证阴证和阳证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阴虚与阳虚阴虚与阳虚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

12、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第 6 页 共 13 页亡阴和亡阳亡阴和亡阳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

13、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中医讲堂所谓人体三焦是为何?2010-09-02 10:03:14 来源:凤凰中医 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从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还包括部位较高的

14、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从功能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主要指心肺的输佈作用),“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并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这些功能实际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三焦的“焦”字,有“热”的含义,这种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周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至于三焦的实体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至于三焦的实体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附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囗,并咽以上,贯膈而佈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难

15、经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张介宾类经附翼记载:“.及至徐遁、陈无择始创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张氏本人则认为:”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所谓焦者,象火类也,色赤属阳之谓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腔腹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看内一层,形色最赤,象如六合,总护诸阳,第 7 页 共 13 页是非三焦而何?“虞搏医学正传认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总名三焦,.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王清任医林改错以为“网油”即是三焦。唐容川血证论谓:“三焦,古作月焦(按:这是一个字),即

16、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医家的一些主要论点,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释三焦在人体的气化综合功能,录出以备参考。中医号脉与三焦有何关系(图)2011-04-01 10:38:27 来源:新浪中医 导读:中医号脉往往有三个指头去号,为什么要用三指?因为中医把人体分三部分,即三焦。人们认为中医号脉很玄妙,对三焦更是知之甚少,下面由中医为大家讲解中医号脉与三焦的关系。中医号脉与三焦有何关系(图)三焦是什么?三焦是什么?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所以中医用三个手指头号脉是有其道理的。号脉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食指号的是寸部,对应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对应中焦;第 8 页 共 13 页无名指号的是尺部,对应下焦。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而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肺、脾、肾。中医号脉与三焦有何关系?中医号脉与三焦有何关系?食指体察上焦,中指体察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