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178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术造假,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发表文章修改实验数据、夸大甚至凭空捏造科研成果, 以使自己的文章能发表在更好的期刊上的行为。学术造假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大幅度的造假,例如实验中获得某个参数的数值是 10,在文章里写作时就把这个数值改成了30 或者 100 ,当然就可以发表在更好的期刊上了。 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问文章一旦发表不是要被大家阅读吗?造假行为不就一下被发现了吗?但实际情况是造假者并不怎么担心这种问题会出现。因为前面已经说过,学术期刊本质上是一个交流平台,除非你的文章报道了在某一领域非常伟大的发现,否则文章投递后从审稿人开始到以后的读者,即使有质疑也不会真正的自己做实验去检测你的数据是否真实。

2、各自都有自己的实验要做,也没时间验证你的,况且世界上课题组那么多,也不一定有兴趣重复你的实验,重复完了以后如果证明了你的数据准确,自己也毫无收获,不准确,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 所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绝大部分并不接受实践的检验,上面的数据原则上只要让别人觉得理论上可信就行了,而且大量的新文章不断涌现,即使有一点质疑,也会被慢慢淡忘,但当时发表文章的课题组却可以获利。相比于第一种大幅度数据造假的情况,小幅度造假的现象则更为普遍,基本上每篇文章都有意无意的会“小幅度的造假”,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还是文章很难受到实践的检验。例如一个参数的数值是10,发表文章写成12。有一张检测图片很漂亮,但这张

3、漂亮的图片却是在几百张图片中挑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不具备代表性。还可以利用现在的电脑软件对数据和图谱进行小小的修改,例如把一个图片上和其他样品形貌不一样的样品遮盖起来使读者看不到,让人以为你的样品形貌佷均一,或者直接裁剪,舍弃掉不好看的部分。 还有的数值一共测试了1000 次,其中 600 次数值是 10,300 次是 20,90 次是 30,只有 10 次是 40,但写在文章里到底用哪个数值就不一定了,有的人用这些数值的平均值,有的用高一点的, 胆子最大的都敢用仅出现10 次的那个 40。这样的数据处理方式普遍存在,也使得现在发表的文章越来越漂亮,看上去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文章有时候就像精心打扮

4、过的小姑娘,无论谁看上去都惊为天人,大大的眼睛,嫩嫩的皮肤,长长的睫毛、黑黑的头发,但是卸了妆有可能满脸大麻子,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孩。文章发表去交流的目的就是让科研界共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也共同去解决科研问题,学术造假提供了错误的成果和方法,污染了这个平台,这种行为极大的阻碍和误导了科学研究的进步。这就好像我们去问别人怎么炒菜,他告诉你方法以后你就回家准备食材开始烹饪,忙活了大半天最后炒出来的菜根本没法吃,浪费了精力、时间和财力。但如果从大部分文章不需要实践检验的角度去考虑的话,又好像学术造假行为没造成太大危害, 因为本来很多实验仅仅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已,即使没有学术造假行为,也不会最终转化为生产

5、力。就好像大家都在一起玩游戏,但有个人不遵守游戏规则,非得用另外的方式玩,这个时候反正是玩,又不是真的, 我们遵守规则与不遵守规则看上去差别也不是很大。又好像大家打扑克,又不赌钱来真的,有个人靠藏牌接连赢了好几把,最后被大家发现了,能怎么样呢?只能哈哈一笑而已。什么时候学术造假真的造成了巨大伤害,反而说明我们进行的科学研究更实际了。接下来就该讲不把科研基金用于科学研究的基金滥用问题了,这个问题大家比较痛恨。 老百姓偶尔会在新闻上看到某某科研机构的导师挪用科研基金被国家相关机构调查,后面一般陆续报道了这个导师用这些钱买车买房,接着就是被所在单位开除,更严重的就被判刑了,这种直接将科研基金用于自己

6、享乐的行为等同贪污,必须严厉惩处, 绝不能姑息。这种行为的出现根源上是对科学研究失去了热爱,只是把他当成了发财的生意。但是老百姓可能不知道的是这种方式的基金滥用并不普遍存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这么多年新闻报道过的也就那几个有数的人,其实造成的伤害十分有限。 一种真正滥用掉绝大部分基金的方式是很多科研工作者自己都不太在意的行为:不是以推动生产力进步为出发点,没有经过全面的调研、积极的思考、仔细的尝试就开展了很多、很昂贵的实验。这样的实验最终只是发表文章草草了事,并不推动生产力进步,还有很多实验连文章都没有发表,只凭导师或学生突然心血来潮,就做了实验,没啥新成果,就放在一边再也不管了,这种方式才

7、是浪费掉大量科研基金的真凶。 例如有研究生合成了很多小尺寸金球,研究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没啥用, 后来倒进下水道了, 真成了把钱扔水里连个响声都听不到,无声无息的消耗着科研经费。这样的滥用是无法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的,如果查账的话只能看到所有钱都用于科研实验了。要查的话只能从学生的实验笔记本上反映出来,但是查账谁会去查实验笔记本呢?只要看到基金确实买了药品和仪器就行了,再说查账的工作人员也大都看不懂实验笔记本。 还有就是你即使查出来了做过的很多实验好像不太合适,被查的人也可以说科学研究本来就是要多尝试,一句话就把你堵得死死地。但多尝试并不等于乱尝试, 任何尝试都得经过深思熟虑的论证,到底是多尝试还是乱

8、尝试也许只有实验者本人才知道。还有导师和研究生们经常会提及的一个观点是这些实验你们说没有用,但这就是我的研究兴趣, 即使没有用我也喜欢这么做。这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发展自己兴趣的时候用的是谁的钱。如果是自己的钱,你去研究什么都行,只要不是对人类造成伤害的项目就都可以,哪怕钱全花完了什么都没得到也无所谓,因为是你自己的钱,你有支配的权利。但实际上我们的科研项目经费不是自己的,是国家投入的,国家投入的就是需要回报的,就是不能任由个人发展兴趣爱好的。很多导师在学生做完实验以后发现没得到预期成果,他会训学生说你把我的钱都浪费了,这个时候其实就反映出来他在内心里已经把申请到的科研基金当成自己的钱了。科研界也

9、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如果一个科研基金在结题之前没花完,就会影响到你下次申请基金的数目,因为基金委至少会认为你事先核算的不准确,你的规划能力不足。因此最好就是在期限内刚刚好全花完或只剩下一点点, 怎么花呢?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买东西,当然都是买的在实验室放置、使用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是否需要买就不考虑了。 比如有的课题组在基金结题之前把实验室导师和学生的电脑全都更新成了最贵的名牌电脑,旧电脑全都向学校申请报废了,其实很多电脑还是可以使用的,但不考虑这些了,要不然钱就花不完。还有的课题组会在基金结题前突然买了一个几十万的仪器,然而以后并没有学生操作这个仪器做太多实验,很多年以后锈迹斑斑

10、,由于最早接触这个仪器的研究生早已毕业离组,现在组里都没有人会用了,最后到了谁看见它都觉得碍事的程度,竟然天天想着怎么把这个即没用又占地方的破烂搬走,这样的浪费实在是可惜。要杜绝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特别是看上去微小的、 大家不太注意却十分高效的那些形式,目前来看从科研界内部解决的可能性不大,还得靠外部的压力和资助机制的改变。其实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看上去是导师和研究生的行为, 但这些行为的产生和我们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是密切相关的,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本意是想要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但很多机制使科研人员无法准确理解我们的真正目的,即使理解了真正目的也不能实施与目的相符合的行动,当然就不会给出我

11、们想要的成果。看完下面这个例子就明白了这个说法,可以把能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进步的科研成果比喻成高山上珍贵的草药,但是这种草药只有很高的山顶才有,要上去必须加倍努力且行进方向正确。科研工作者就是采药人, 他们背着筐从山脚下出发去采药。国家就是雇佣他们去采药的雇主,在山脚下修起了粮囤,埋锅造饭,做好了干粮给采药人带在身上以长途跋涉去采药,回来换取高额奖励。 但能不能到达山顶采到最想要的草药,得先看雇主给采药人带的干粮够不够往返山顶的。我们的粮食总量是很大的,但分配到每一个采药人手里的时候却不多,很多采药人不能跑到山顶,到了半山腰就没粮食了,怎么办呢?只好在半山腰随便采些野花野草回来交差,采回来

12、以后,雇主好像也不认识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又发给了少量干粮,采药人又只能到半山腰,如此循环。这个时候就需要即使短时间内没有收获也长期供给的远见,对于行进方向正确的采药人进行持续供应,一开始就让他带够足量的干粮,也明确告诉他,不够了就打个电话,我派人去给你送上去,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同时需要雇主具备鉴别草药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草药,知道谁在实实在在做事, 谁在移花接木随便拿些野花野草来糊弄自己。这两方面得到改善,得到想要的东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文章的影响还远未结束,由于一纸文章就能够决定很多事情,科学研究的重点成了发表文章,要发表文章就得先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此不论学校校长还是课题组的导师,都礼贤下士,广招人才,不断扩充队伍,抢占地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