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造比能量大于500Whkg的电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169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构造比能量大于500Whkg的电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如何构造比能量大于500Whkg的电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如何构造比能量大于500Whkg的电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如何构造比能量大于500Whkg的电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如何构造比能量大于500Whkg的电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构造比能量大于500Whkg的电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构造比能量大于500Whkg的电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构造比能量大于500Wh/kg的电池专业:姓名:学号:电池的出现也有 100多年了。 100多年来电池经过了不断的发展。由最初的铅酸电池,发展到了现阶段的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虽然电池的比能量不断的增加, 但是日益增长的需求迫切需要更高容量的电池。 铅酸电池比能量大约是30wh/kg。 后来的镍氢电池大概70WH/kg左右。而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暂时最大达到200多 WH/kg 。具体数值查数据得:和所有化学电池一样,锂离子电池也由三个部分组成: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电极材料都是锂离子可以嵌入脱嵌的。实际上理论值有570WH/kg 。这意味着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还有提升空间。但实际上由于正极材料比

2、容量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其比能量很难再有较大提高, 假若以提高充电电压以增高比能量的所为途径将加剧安全问题。因此寻找如何安全构建高能电池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就构建超过 500WH/kg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比能量理论值起码得大于 500WH/kg 。因此计算比能量是否达标显然是制作的前提。比能量比能量是指电池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所能输出的电能,单位分别是 Wh/kg 或 Wh/L。它是衡量和评价化学电源的先进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追求更高的比能量一直是推动化学电源发展的原动力。比能量有理论比能量和实际比能量之分。前者指 1kg 反应物质完全放电时所能输出的能量;实际比能量为1kg 电池所能输

3、出的实际能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电池的实际比能量远小于理论比能量。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电池体系, 我们都可依据下面两个公式计算出电池的理论比能量 (即按电池电动势及只考虑参加电化学反应的电活性物质的质量时计算得到的比能量):C0=26.8nm/M=m/K 。式中: C0为理论容量; m为活性物质完全反应的质量;M为活性物质摩尔质量; n 为成流反应得失电子数;K为活性物质电化当量。电池的理论能量:W0=C0E;式中: W0理论能量; E电池电动势。从式中可知, 要构建高比能电池体系, 首先要选电化当量越小的物质,也就是说电极活性物质的摩尔质量尽可能小,而电池反应中涉及的电子书极可能多;其次,电

4、池的电动势E要高,即分别选择电极电势较负和电极电势较正的材料为电源正极和负极的活性物质。经过网上查阅资料可知(资料共享了很多人都有)元素电极电势电化学当元素电极电势电化学当量量H/H+0.00 0.0376 P/H3PO4-0.383 0.231 Li/Li+-3.03 0.259 Se/H2Se -0.369 1.473 Be/Be2+-1.847 0.618 Ge/Ge2+1.355 Na/Na+-2.714 0.858 C/H2CO3+0.228 0.112 Mg/Mg2+-2.363 0.454 N2/HN4+0.275 0.174 K/K+-2.924 1.459 As/AsO+0.

5、254 0.932 Ca/Ca2+-2.866 0.748 O2/H2O +1.229 0.299 B/H3BO3-0.867 0.135 S/H2S +0.171 0.598 Al/Al3+-1.663 0.335 F2/F-+2.886 0.709 Ga/Ga3+-0.529 0.867 Cl2/Cl-+1.359 1.323 Tl/-0.1.3Br2/+1.2.9Tl3+45 01 Br-066 82 Si/H2SiO3-0.780 0.262 显然氢和锂是最适合制作电极的材料。理论上由此制作的电池电极的比容应该相对较大。 但是实际上由于电极材料上的锂和氢的含量受限制。因此实际上得比容达

6、不到那么高的水平。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得负极材料上的质量比例提高。现今一般使用嵌入的方式进行锂离子嵌入。氢则是以合金形式进行储存。影响电池比能量的因素:对于一个实际电池体系来说,除参与电池反应的电极活性物质外,还应包含许多其他结构材料,如导电剂、黏结剂、集流体、隔膜、外壳等,因此,电池的实际比能量往往大大低于其理论值。事实上,电池的实际比能量除受这一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电池反应实际能达到的反应程度以及实际的可输出电压。上述影响因素分别称为电压效率和质量效率、反应效率。电压效率所谓电压效率是指电池的实际输出电压与电动势的比值。由于电动势只是从热力学角度考虑而获得的一个理论电压值,

7、而电池的实际输出电压涉及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性质,因此,后者低于前者,其比值小于1。电压降低的多少由电极反应的电化学极化、浓差极化及体系的欧姆极化所决定。其中, 欧姆极化包含电池各部件之间的接触电阻、固相电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液相电阻等引起的极化。因此,要获得高的电压效率,必须选择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的物质作为电极活性材料,并发展与之适配的具有高电导率特征的电解质体系,同时,尽量减小体系的固相电阻及接触电阻。 所谓反应效率是指实际电池反应能进行的最大限度, 也就是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导致电极活性物质利用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有各种副反应的发生(如水溶液电池中的置换析氢反应)、电极表面钝化以及电极结构粉化等。因

8、此,要提高电极材料的反应效率,必须避免和抑制上述现象的发生。 例如,增大电极表面积、提高电极孔隙率或加入合适添加剂等以消除或延缓负极钝化。质量效率所谓质量效率是指电池按理论计算所需的活性物质的质量与电池实际质量的比值。 实际电池的质量效率大多不到4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电池中包含了许多如前所述的辅助及结构材料。而且当电解质溶液不直接参与电极成流反应而仅作为离子导体时,计算理论比能量时并没有考虑电解质溶液的质量,而在实际电池中, 电解质溶液是必需的电池基本三要素之一, 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池实际比能量。此外,在设计实际电池时出于各种考虑,往往需要使某一活性电极材料过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池的

9、质量效率。例如,为了避免充电过程中负极析锂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一般过量510。而在 Cd Ni电池中,为了防止负极过充时析氢和利于消除正极过充产生的氧气, 负极活性物质往往过量 25以上。提高质量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是采用轻质结构材料并减小其用量。例如,采用铝壳代替钢壳后, 锂离子电池的质量效率提高了约20。而采用铝复合膜为外壳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其质量效率已高达4550,是目前质量效率最高的电池体系。考虑上述影响因素后的电池的比能量为实际比能量。实际质量比能量 w与理论质量比能量 W 。的关系为: W W 。 班琅啦。一般来说,电池的实际比能量大多仅为理论比能量的2035。表

10、2.3列出了一些常见电池体系的理论比能量与实际比能量。反应效率反应效率是指活性物质利用率。由于副反应存在, 使活性物质利用率下降。例如水溶液电池中置换析H2 反应、负极钝化、正极的逆歧化反应等,都降低活性物质利用率。(1) 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电极电位比氢更负的金属,就可能发生置换析 H2而被腐蚀。例如,在碱性溶液中,Pb,cd不会被腐蚀,锌电极电位虽比氢的电极电位更负,但由于锌电极上氢的过电位大,所以锌的自放电小,而 Fe,Al,Li ,Na 等电极由于电极电位比氢电极更负,电极上氢的过电位也小,所以,易被腐蚀。如果在溶液中或负极金属中存在电极电位较正,能被负极金属置换出来的金属如Ag,cu,

11、sb,Pt等,则会加速负极腐蚀。由于腐蚀反应,使负极的电位向正向移动,从而使电压效率降低。(2) 负极钝化由于电极表面吸附或生成氧化膜,把活性物质与电解质溶液隔开,阻碍电极反应继续进行,引起钝化。增大电极表面积,加入添加剂、 膨胀剂,提高电极多孔率等可以消除或延缓负极钝化。(3) 正极的逆歧化反应,例如铅酸电池正极上PbO2 和板栅Pb的反应消耗活性物质 PbO2 。Pb02+Pb+2H2S04 2PbS04+2H20 AgO电极的副反应,AgO+Ag Ag20 虽然活性物质没有损失,但降低了电压,损失了比能量。总结由于上述三种因素严重影响电池的实际比能量,因此在选择高比能电极活性材料时, 不

12、仅要看其电极电势及电化学当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围绕电压相率、反应效率以及质量效率来分析其应用性能。锂硫电池是日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研究方向之一。这里重点探讨锂离子的高比容制作。首先是其正极材料的问题。锂存在正极材料之中, 显然正极材料正是其能否制作高比容的关键所在。作为正极材料的嵌锂化合物是锂离子的贮存库,为了获得较高的单体电压,应选择具有高嵌入电位的嵌锂化合物。一般而言,正极材料应满足(1) 在所要求的充放电范围内,与电解质溶液有电化学相容性;(2) 温和电极过程动力学;(3) 高度可逆性(4) 全锂化状态下在空气中稳定性好。就这四点为基本,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层状LiMO2 和尖晶石

13、型LiM2O4 结构的化合物上。能作正极活性物质的主要有LiCoO2、LiNiO2和LiMn2O4 等。最早用于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中的正极为LiCoO2, 它属于 -FeO2 型结构。其合成方法是将 Li2CO3和CoCO3 按摩尔比 Li/Co=1 1的比例混合,在空气中 700灼烧而成 8 。其可逆性、放电容量、充放电效率、电压的稳定性等性能均很好。因此,目前正极材料主要采用LiCoO2,或在其中再添加 Al、In 等元素的复合钴酸锂。但是,由于钴材料成本较高,资源缺乏,因此,必须开发少用钴、不用钴或廉价易得的材料,如用镍或锰来取代钴,这样电池单价可大大降低。LiNiO2是继LiCoO2后

14、研究较多的层状化合物, 一般是用锂盐和镍盐混合在700850经固态反应制备。镍与钴的性质相近,价格比钴低廉。LiNiO2目前的最大容量为 150 mAh/g,工作电压范围为 2.5 4.1 V ,不存在过充电和过放电的限制,Ohzuku 9认为它是锂离子电池中最有前途的正极材料之一。 但由于 LiNiO2的制备中存在许多问题, 所以LiNiO2的实际应用还受到限制。 例如,制备三方晶系的 LiNiO2时容易产生立方晶系的 LiNiO2, 特别是当热处理温度大于900时, LiNiO2将全部以立方晶系形式存在,而在非水电解质溶液中,立方晶系的LiNiO2无电化学活性。尖晶石型的 LiM2O4(M

15、=Mn 、Co 、V等)中M2O4 骨架是一个有利于 Li+ 离子扩散的四面体和八面体共面的三维网络。其典型代表是LiMn2O4 。因为在加热过程中易失去氧而产生电化学性能差的缺氧化合物,使高容量的LiMn2O4 制备较复杂,现在常用的合成方法有多步加热固态合成法、溶液 -凝胶法、沉淀法等。如何克服容量在循环时下降的问题是目前LiMn2O4 研究的焦点。 因此,尖晶石型特别是掺杂型 LiMn2O4 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仍是今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的方向。其次是其负极材料的问题: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高能电池在性能上的提高仍有很大的空间,而碳材料性能的提高是其中的主要关键。负极碳材料应具

16、备大容量、良好的充放电特性、高度可逆的嵌入反应、热力学稳定以及对电解液稳定的性能。归结起来就是:(1) 在悝离子的嵌入反应中自由能变化小、电位低(2) 锂离子在负极的固态结构中有高的扩散率(3) 高度可逆的嵌入脱出反应(4) 有良好的电导率(5) 热力学上稳定同时与电解质不发生反应实际生产中使用过碳材料如石墨类、非石墨类以及掺杂型碳等作为负极。1973年就有人提出以碳作为嵌锂材料, 但直到1990年索尼公司以石油焦炭作为负极, 才使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入实用化阶段,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目前研究的碳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冶金焦炭、石油焦炭等。其中石墨具有层状结构,因此其层与层之间有可能嵌入原子或原子团,形成碳层间化合物。石墨的结晶度、微观组织、堆积形式等都影响其嵌锂容量。另外有研究发现, 部分无序排列的存在是石墨嵌锂容量小于理论容量的原因,通过调节热处理温度控制石墨的堆积形式是获得高容量的有效手段。日本本田研究与发展公司利用特殊处理方法解决了锂离子电池比容量低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将锂(分子)置于有序石墨板之间,材料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