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963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实用类文本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实用类文本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实用类文本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运河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学习目标】1.增强对文本的筛选整合与归纳概括意识2.对文本材料基本上能做到合理的归纳与概括【理论支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指全文的,可以是指局部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整体上把握使用类文本的两个步骤。考生要能对具 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加以梳理。所谓梳理,就是要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归纳,要纵览全文,不能拘泥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中心句,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

2、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自主先学感悟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江南才子夏完淳丁帆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1647 年 10 月 16 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 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际, 他舍弃了学业,投

3、身反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言传身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做出了楷模和榜样。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

4、南名士。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 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可以说, 正是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夏完淳被捕后, 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 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夏完淳正是这样,以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

5、。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南冠草。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了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一个十六岁花季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我想,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有删改 ) 江苏省运河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1.夏完淳的人格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2.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交流总结疑义相析】在做筛选概括题目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趁热打铁课堂巩固】 2015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

6、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 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

7、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 指出晏子春秋 为传之祖, 孔子三朝记 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 史记 汉书 为传记之祖, 这个也用不上。史 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

8、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 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江苏

9、省运河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

10、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 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 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 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

11、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 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 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课后强化反复训练】 2009 年高考江苏卷画家黄永厚黄永厚生于1928 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

12、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 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 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 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多难的人生

13、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 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 上了年纪后, 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 ”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江苏省运河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 一次范曾对他说: “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

14、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 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 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 分) 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