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原文1-6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949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子兵法原文1-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原文1-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原文1-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原文1-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原文1-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原文1-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子兵法原文1-6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 可与之生, 而不危也。 天者, 阴阳、 寒暑、 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

2、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个方面、七种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

3、是指昼夜、晴雨寒冷淡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胜利

4、,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筹谋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态势,即是凭藉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因此要做到: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屈扰他;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

5、不可预先讲明的。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 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 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也就显而易见了。作战篇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 驰车千驷, 革车千乘, 带甲十万, 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 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 胜久则钝兵挫锐, 攻城则力屈,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

6、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敌杀敌者, 怒也;取敌之利者, 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 赏其先得者, 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译文】孙子说: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要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

7、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土的用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前来进攻,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 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没见过为讲究指挥技巧而追求旷日待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善于用兵打

8、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在敌国补充, 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贫困的,就是由于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世族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 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财政枯竭。国家财政枯竭就急于加重赋役。战场上军力耗尽,国内便家家空虚, 百姓世族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政府的财力,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战马的疲敝,盔甲、箭驽、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掉十分之六。所以, 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动用敌国的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

9、十石。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励部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依靠财货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 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敌俘,要优待和使用他们,这也就是所谓愈是战胜敌人,也愈是增强自己。因此, 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懂得如何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

10、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

11、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译文】孙子说:战争的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 “ 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 军 ” 就次一等;使敌人全“ 旅” 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 旅” 就次一等;使敌人全 “ 卒” 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 卒 ” 就次一等;使敌人全“ 伍” 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 “ 伍” 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12、。所以,用兵作战的上策是用谋略胜敌,其次是运用外交取胜,再次是歼灭敌人的军队,下策才是强攻敌人的城池。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大盾和辒, 准备攻城的器械,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愤怒的情绪,驱使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地而不是靠强攻, 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疲惫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得,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

13、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努力战胜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兵力少于敌方就要坚壁自守,实力弱于敌方就要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假如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将帅好比国家的辅木,将帅对国家如能像辅车相依,尽职尽责,国家一定强盛;如果相依有隙,未能尽职,国家一定衰弱。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要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要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 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

14、其军,自取败亡。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 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以己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形篇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 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已, 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 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

15、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 一曰度, 二曰量, 三曰数, 四曰称, 五曰胜。 地生度, 度生量, 量生数, 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先要做

16、到不被敌人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可能做到使敌人必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 胜利可以预见,但不可强求。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御;想要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采取防御,是因为敌人兵力有余;采取进攻,是因为敌人兵力不足。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重霄而降。所以,既能保全自己,而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激战而后取胜, 即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 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 能听到雷霆谈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没有卓异的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所以他们取得胜利, 不会有差错。 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 是战胜那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 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