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讲坛演讲稿——姚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948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子讲坛演讲稿——姚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子讲坛演讲稿——姚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子讲坛演讲稿——姚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子讲坛演讲稿——姚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子讲坛演讲稿——姚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子讲坛演讲稿——姚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子讲坛演讲稿——姚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子讲坛”逃出大脑的“肖申克”演讲稿演讲人: 2012 级 社会历史学院档案学 姚钰大家好,我叫姚钰,来自2012 级社会历史学院档案学专业,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 逃出大脑的“肖申克”学会更好地思考。在此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演讲的流程 . (开场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肖申克监狱,我们的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了一些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喜欢沿袭以往习得的经验,大多数时候它能帮助我们作出迅速地而准确的判断。但在现在社会, 很多这样的思维已经不适用了,它们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思维谬误, 我们感觉正确的事情很多是错误的,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是最优的。

2、 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会思考。我们要认识大脑的思维谬误,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它们,唯有避免它们,才能更好地正确地思考。而这,就是今天演讲的全部意义所在。(正题)一, 什么是思维?我们来看一下思维的概念:思维在哲学、 生物学和心理学都有很详细的解释。总的来说,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思维对客观的关系、联系进行着多层加工,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这听起来有些抽象, 我举一个例子: 平常我们看到打雷和闪电,觉得很害怕, 很不可思议。科学家

3、都很有好奇心,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思维抽象的过程,得出一个结论: 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地面产生阳电荷,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负电荷则向下伸展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产生的巨大电流。 电荷中和作用时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这时候放出的光呢,就是闪电啦。而瞬间放出大量的热会造成沿途的空气突然膨胀,推挤空气, 使空气产生猛烈的震动,这时所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科学家他们揭露了闪电和打雷的本质,得出的这个结论, 就是他们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抽象化的过程。二,思维的谬误。 要了解人脑思维的谬误,我们先从动物说起。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雌火鸡的有趣的小实

4、验。火鸡妈妈是非常称职的母亲,它们有爱心、警惕性高、对小火鸡呵护备至。但火鸡妈妈的育儿方法却有点奇怪。如果刚出壳的小火鸡发出了“吱吱”的叫声,它的妈妈就会来照顾它;如果它没有发出这种声音,它的妈妈就会对它置之不理,甚至有时会杀死它。动物行为学家曾用一只雌火鸡和一个黄鼠狼标本做实验,生动说明了火鸡妈妈对这种声音的极度依赖。黄鼠狼是火鸡的天敌。每当它们靠近时,火鸡妈妈就会发出愤怒的叫声,对它们又啄又抓。然而,同样是这个黄鼠狼标本,当把一个能发出“吱吱”声的小录音机放入黄鼠狼标本体内时, 火鸡妈妈不仅会接受正在靠近的黄鼠狼标本,而且会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旦把录音机关上,黄鼠狼标本马上又会遭到凶猛的

5、攻击。雌火鸡的这种行为看起来非常荒唐。它会将天敌拥在怀中,只因为它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它会虐待甚至杀死自己亲生孩子,也仅仅因为它没能发出这种叫声。它看起来就像一台机器。 但这种现象并非仅存在于雌火鸡身上。事实上,人类也存在这样有规律的、盲目机械的行为模式。我再来给大家将一个发生在亚利桑那州珠宝店的故事。有个人在亚利桑那州开了一家出售印度珠宝的商店。 她那儿刚发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时正值旅游旺季, 商店里顾客盈门。绿松石珠宝物超所值,但却怎么也卖不出去。为了把他们卖掉,她想了各种招。比如,把它们移到中间的展示区,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不奏效。 她甚至告诉营业员要大力推销这些宝石,但仍没有任何

6、收效。最后, 在出城采购的头一天晚上,她气急败坏地给营业员写了张字迹潦草的纸条: “这个盒子里的每件商品,售价均乘以1/2 。 ”希望借此能将这批讨厌的珠宝卖掉,哪怕亏本也行。 几天后,当她回到商店时, 不出她所料, 这批宝石果然全都被卖掉了。然而,当她得知由于营业员没有看清她潦草的字迹错将纸条上的“1/2 ”看成了“ 2” ,而以2 倍的价格将全部珠宝卖掉之后,她惊呆了。实际上,这些顾客大多对绿松石没有什么了解。在他们购买珠宝时,他们依靠的是“昂贵优质” 这一基本原理。因此,这些一心想买到好珠宝的度假者,在绿松石珠宝的价格被提高之后, 认为这些珠宝更有价值、更值得拥有。 这时价格就已成为质量

7、的触发特征。价格的大幅提高, 导致那些注重质量的顾客购买量大幅增加。但这些顾客可能都没意识到,仅凭价格来判断绿松石的价值就像是一场投机取巧的赌博。与其辛苦地去掌握判断绿松石价值的各种知识,不如只靠一个数字,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数字通常与商品的质量有关。他们坚信,价格可以说明一切。这种自动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这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自古至今, 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无疑是地球上节奏最快也最错综复杂的环境。为了适应这种环境, 我们需要有捷径。我们每天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甚至每一种情况,我们都不可能事事去亲自认识和分析。我们既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那个能力去这样做。因此,我

8、们必须要经常使用我们从经验中得来的方法,按照事物的特征将其归类。然后当某一种触发特征出现时,我们就会不加思索地做出相应反应。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小视频。(播放视频: “子弹穿过的一瞬间” )看完这时视频之后, 大家肯定会对人类的思维定势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惯性思维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实, 由于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即使是一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也无法做出全面的考量。 也就是说, 有时候形势变得如此复杂,时间变得如此紧迫, 干扰变得如此强烈,情感变得如此冲动,头脑变得如此疲惫,我们已经不能理性地进行运作,不管一件事情对我们重要与否,似乎我们都只能选择思维捷径。尽管思维模式化的机械反应在我

9、们的行为中比比皆是,而且在将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我们对它的了解却十分有限。不管原因怎样,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一个事实:在了解它们的人面前,我们往往像任人摆布的玩偶一样, 完全失去保护自己的能力。就像刚刚珠宝店的顾客一样,怎么可能每一名顾客都对绿松石有所了解呢?讲到这儿, 许多人心生疑惑,那怎么才能保护自己呢?不着急,我们的生活极其复杂,不单单是刚刚说到的这些惯性模式而已,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ppt 播放动态图:旋转的舞女)看你是左脑性的人还是右脑型的人?看到舞女是顺时针旋转的同学请举手。看到舞女是逆时针旋转的同学请举手。两种方向都看到的同学请举手。第一时间看到顺时针的同学请举手

10、。第一时间看到逆时针的同学请举手。我们可以看到, 能够在短时间之内看到两种方向的人少于看到一种方向的人。而且,第一时间看到顺时针的人比第一时间看到逆时针的人多得多。会不会有人现在觉得很惊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大脑能够一下就锁定在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解释。皆因我们的大脑对生成这张图片(特别是图片中的阴影)的环境参数有一些先验的假设注意, 这些先验假设并不蕴含在图片中,而是我们在长期生活中无意识统计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漫长的进化过程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先验假设正如婴儿天生的在吃奶期就懂得吮吸一样。 为什么第一时间看到顺时针的人多呢?这时因为平常我们大脑积累的关于顺时针的先验假设

11、很多,比如时钟, 时钟就是顺时针旋转的。这是视觉的多义性,其实和你是左脑型的人还是右脑型的人毫无关系。在一般人看来,视觉错觉可能只是拿来哄MM 开心的手段,但这在科学家的眼里是一个很迷人的领域。这个错觉现象实质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原理,这个原理不仅仅适用于视觉现象,它无时不刻地渗入在生活中: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其实是满含着歧义的,单单从这些信息本身来看, 我们应该感到无所适从才是,然而我们的大脑几乎每次都能够从富含歧义的信息中找出最靠谱的解释,做出无比牛B的估计, 这得益于漫长的进化过程,以及我们平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先验假设。然而, 这些先验假设是双刃剑,接下来我们要说到,其锋刃的另一面

12、就是我们常说的“偏见”。我们现在来模拟一个情景实验。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街上巡逻,忽然听到入室盗窃自动警报,你转头望去,发现街对面的珠宝店的玻璃窗户破了个大洞,一个蒙面的家伙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正从窗户中爬出来。此时你是一名警察,你会怎么做,你又是怎么判断的呢?正如以前听过的一句话所说: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总有一个平凡的解释,和一个疯狂的解释。刚刚的故事中,那个背着包的人其实是珠宝店的老板,从假面舞会回来,身上没带钥匙,当他走过自己的珠宝店的时候,一辆卡车呼啸而过, 轧飞的石子把他的珠宝店窗玻璃打碎了,为了保护他自己的珠宝,他只能进去把珠宝收起来带走。我想好多人刚刚肯定觉得那

13、个黑衣人是一名小偷, 我们的大脑有基于对事实的理解和分析,从而做出判断。 但是很多时候这个判断是不对的,有时候它还是一种偏见。我们总是混淆“事实”和“推断”,尤其是当我们对推断的确信度很高的时候,或者某种推断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或者当这个推断源于大脑天生的偏见的时候。我们太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 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否则就算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这种信念,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证伪自己的一个猜测。现在我们很流行的那句话:人丑就应该多读书。哈哈,我想这个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句玩笑话。或许这句

14、话我觉得倒过来说更合适:“读书很多,有丰富知识的人会更有魅力。 ”你们觉得呢?所以,我现在常常记得提醒自己要随时记得一句话:“这只是一种解释(可能),未必是唯一的解释(可能) ” 。三,遇见远古的自己。这是今天演讲的最后一个part. 我的室友很好玩,她下午的时候常常会问自己:我今天晚上是学习还是娱乐呢?下午的回答是:今天晚上学习吧, 学习比较好。 然后我们吃完晚饭, 我就看见她屁颠屁颠的回宿舍了。我问她:咦?今天晚上你不是要准备学习吗?她回答我:我觉得今天晚上比较适合娱乐。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也常常发生在自己身上。有没有人深深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哲学里面有一句话:理性是感性的奴隶。我想,这

15、很适合用在这个例子上面。为什么很适合呢?我们要从头讲起。心理学家曾经提出了一个很发人深省的观点:人的大脑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年代“堆积” 起来的。 当人类还是类人猿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皮层表面还是光滑。而且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层。也就是说, 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到高级灵长类这些进化阶段,我们的大脑从只有原始的反射模块,到拥有初步的情感区域,一直到神奇的具有6 层结构的 “新皮质” 所支撑的高级认知能力,一步步走来。这个过程并非上帝预先架构好的,而更像是在既有结构上“叠床架屋”,比如,大脑从内到外基本上是按照进化年代来排序的,后来为了解决大脑中空间不够的问题,进化之手发明了大脑皮层沟回, 通过这些褶皱,

16、在不增加太多占用面积体积的前提下使得大脑皮层表面积暴涨,正是这些褶皱使得灵长类进化出独特的高级认知活动,如工作记忆,语言。这种“堆砌式” 的进化有它节省和复用的好处,然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奇特的“进化时滞”效应。什么是进化时滞效应呢?就是进化年代较近的大脑模块和较久远的模块之间会造成面对同一个问题决策不一致的问题。为了更详细的阐释这一段略带抽象的解释。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很喜欢讲故事哈。从前有一个很穷很穷的瘦子,有一天这个瘦子忽然变成暴发户了,他变得很有钱, 可以买很多很多的东西吃,并且他的钱够他吃一辈子了,可是他还是不停地吃,每当他想停下来的时候, 他的脑海中就有一个声音在说:再吃一勺吧。于是他真的就再吃了,结果这个瘦子长成胖子,变胖了之后他还在吃啊,一直吃,于是他就变成了一个死胖子。很奇怪,对不对?他明明都很有钱了,够他吃一声了,他不用饿着了,但是他还是不停的吃,为什么呢,因为他控制不住自己,因为他的大脑感性模块和理性模块的沟通出了问题。我们的高级认知模块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应该怎么做,但内心的一个小声音却总是怂恿着再吃最后一勺吧,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