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姓氏文化:冯姓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5.81KB
约14页
文档ID:39539473
姓氏文化:冯姓_第1页
1/14

姓氏文化:冯姓冯氏源于姬姓,如今人口约700 万,在我国各地分布广泛下面由百姓通谱小编带领大家走进冯姓文化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佐政官吏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典籍《周礼春官 宗伯》记载:“冯相氏冯,乗也冯相,就是后来演展出来的左、右太宰(丞相),为二人:左相由姬姓的王族担当,主掌廷政、军事、以及天、地二府司;右相由忠心勤恳的异姓人承担,主掌一应国务,以及春、夏、秋、东四府司二相合称为“冯相”,共掌六司在冯相氏的后裔子孙中, 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 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 pí ng( ㄆㄧㄥˊ ),今读 fé ng( ㄈㄥˊ )亦可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先祖封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氏外, 郑国也是冯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据史籍 《世本》记载,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邑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世代相传至今郑国有一著名的执政上卿郑简子, 名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公元前 ——前 522 年待考,他是郑穆公的孙子,与孔子同处一个历史时代,以善断而名闻于诸侯各国。

郑简子在任期间, 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 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郑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国君主的赏识和国民的尊重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国君以冯邑(今河南荥阳东部 )封予简子,郑简子入居冯邑后,遂号称“冯简子” 史书中称冯简子:“子产之从政,择能而使之 ”在冯简子的后裔子孙中, 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 或先祖名号为姓氏者, 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封氏正宗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 ng( ㄈㄥˊ )源流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 《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大夫 当时晋献公陆续攻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子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史记》中记载了周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周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周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周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 ),亦称“毕公高”。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 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 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因“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 事实上,此时冯氏并不明确, 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 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 (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魏氏立国,毕万家族受益最大, 毕万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 (今河南荥阳东部 ),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亦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 fé ng( ㄈㄥˊ )源流四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 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拓拔穆泰,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北魏太和年初 (公元 477 年),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拓拔 ?宏(元宏)以功臣子孙,赐爵冯翌侯,迁殿中尚书,进爵为公,出为定州刺史拓拔 穆泰不愿意去定州,便伪称有病,要去恒州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将原恒州刺史陆叡改为定州刺史,后拓拔穆泰加晋为宜都王据史籍《南齐书》中记载:后来,拓拔穆泰与征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 ?贺鹿浑等不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因此计划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 496 年)农历 12 月起兵推翻北魏孝文帝,谋立北魏孝文帝的二叔平阳王拓拔 叡(后来的北魏文成帝元叡 )不料拓拔叡怕得要死,当即将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的谋计秘密反告于北魏孝文帝 因此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等皆被北魏孝文帝派任城王拓拔?澄率兵予以诛杀,因叛事未实,因此没有波及子孙,但撤消了宜都王之爵位在拓拔 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 ;而在次子拓拔 ?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 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 ng( ㄈㄥˊ )源流五源于蒙古族, 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后受蒙古葛尔丹汗的侵迫,遂向清康熙大帝求附, 康熙大帝将其拢归于正白旗,在消灭葛尔丹分裂势力后,将嘎拉珠氏族安置于新巴尔虎左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改称盖珠氏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GaijuHala 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盖珠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其正确读音皆作 fé ng( ㄈㄥˊ )源流六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 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 ),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Hala ,汉义“水”,世居乌苏 (今吉林伊通 )、瓦尔喀 (今南自长白山、图们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 )、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 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在乌苏氏家族中,有一著名的乌苏?季思哈,与兄弟乌苏吉普喀达主动率族人从乌喇(今吉林永吉 )归附于佟 ?努尔哈赤,佟 ?努尔哈赤当时大喜,授为满洲镶白旗骑都尉后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乌苏?季思哈从征东海虎尔哈,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再征瓦尔喀,官擢吏部参政在乌苏?季思哈的后裔子孙与族人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瓦尔喀冯佳村为姓氏者,称冯佳氏,满语为 FenggiyaMugun,不知何故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冯佳氏一族多冠汉姓为冯氏2.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Hala ,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 (今河北承德),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富氏等满族冯氏正确读音皆作fé ng( ㄈㄥˊ )冯姓图腾冯,马疾行也 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 ,仌为古冰字,像水凝之形,后来字形变成“冫” 冯人当是以牧马为生活方式的氏族, 一直活跃在北方沿河地区, 以马和冰为其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作为族名和族徽 冯人长期居住的地方称冯, 筑起了围墙的地方称冯邑, 最终建立冯国,出现了冯姓迁徙分布冯氏是一个多民族、 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54% 左右。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冯氏族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郡望例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 ;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冯氏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韩国上党守冯亭,入赵,拒秦而战死,此后其后人分散于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 )和今河北省境内,且多为各国将相,家族也渐兴旺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一、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后期一支冯氏家族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 )战国后期楚怀王时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有一次,宋国发生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则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 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 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得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氏留史第二人有一支冯氏家族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氏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还有一支冯氏家族向北,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 )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 262 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 两军对战于野王, 野王守备不敌而降 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 赵、 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 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 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国再派左庶长(秦国的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进攻上党, 上党终被攻克 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另一支冯氏家族向东, 进入了齐鲁大地, 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秦王朝统一前后, 冯氏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

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氏望族尽管冯亭有勇有谋, 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 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四十万除二百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从此,其余六国对秦国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冯亭战逝世后, 其宗族亦分崩离析, 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 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氏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二、秦、汉时期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国左丞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 秦始皇对冯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 冯去疾留守 不料秦始皇于沙丘暴卒, 宦者赵高胁迫左丞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传位诏书,废黜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是为秦二世。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 冒死向秦二世上书, 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 结果因进谏失败而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劫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 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 一代贤相、 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 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 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凌辱后腰斩于市井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