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之浅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7256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之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之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之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之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之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之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之浅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之浅谈“ 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家庭是基础。 没有家庭的和谐与家庭新风的倡扬,也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 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的话意味深长。和谐家庭的创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构建和谐家庭的背景及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充足的和谐要素。其中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文化要素、家庭要素和收入要素。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正常生活

2、的固定单位、 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单位、教育的基本单位和消费的基本单位, 家庭问题联结着个人和社会, 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家庭。今年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 “生活品质” ,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是环境、文化、创业的有机融合与相互支撑。 提高生活品质, 也就是从根本需求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使城市与市民紧贴起来, 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活动紧贴起来。这既是每个市民的现实愿望与日常需求,又是杭州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和谐的家庭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动力源泉,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动力源泉。正所谓内忧外患,内忧2

3、是外患的有利条件,外患是内忧的必然结果。如果内部没有弱点,外部不良动机也不足矣形成祸害。这样内部团结了, 才有可能形成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才有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家庭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基础。二、构建和谐家庭的目标“ 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根本立足点是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 中国伦理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安云凤说,在这种“ 人” 的塑造过程中,家庭文化和道德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构建和谐家庭,营造“夫妻恩爱、亲子和谐、孝敬长辈、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要树立科学健

4、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最终要求, 也是一个家庭是否和谐的本质体现。要求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意识,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充实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以自身的文明和良好素质, 带动家庭的文明和谐。二是要倡扬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建设和谐家庭关系,关键在于提高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每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 生活上互相关心,情感上加强交流,社会事务上相互支持,共同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婆媳、姑嫂等其他家庭关系,为和谐家庭的建立奠定平等进步的基调。三是要树立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唱响 “法在家庭”、 “学在家3 庭” 、 “教在家庭”、 “情在家

5、庭”、 “创在家庭”、 “美在家庭”的家庭文明新风,通过和谐观念、和谐文化的传播,引导家庭成员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共同营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勤奋好学、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团结和谐、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建立文明和谐的现代家庭,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三、构建和谐家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家庭的总数达到3.74 亿个。从整体上看,倡导美德、崇尚文明、追求和谐已成为家庭建设的主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反映在家庭领域, 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

6、杂性,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有的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 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邻里关系淡漠、 敬老世风日下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影响了社会的文明和稳定。主要表现:一是婚姻关系不稳固。 据民政部统计的数字看,每发出7 张结婚证,就要发出1 张离婚证,平均每天有4000 对夫妻解体。由于离婚率不断攀升,现代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婚姻危机。就余杭区来看,今年区妇联接待的信访案件中,因婚姻问题导致家庭不和谐的占到90% 以上,婚姻问题已经成为家庭不和谐的首要因素。二是养老问题矛盾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

7、全, 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4 点。尤其在农村, 因养老引起的家庭纠纷表现在夫妻间、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 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 大多停留在解决了温饱的层面上,老人的就医、住房、文化、健康保障等问题都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三是子女教育有偏颇。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有爱无教、粗暴施教等方面。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学分名次,放松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 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家庭建设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建设和谐家庭这个基础抓起。四、妇联组织在建设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责

8、任。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覆盖社会的各个层面,联系着广大家庭。多年来,家庭一直是妇联组织传统的工作领域, 尤其是近年来, 积极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妇联组织开展的新的工作领域。构建和谐家庭是妇联组织当前的重要历史使命, 也是妇联传统工作的优势所在,更是妇联参与建设和谐社会,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的切入点。在构建和谐家庭的过程中, 妇联组织要按照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从妇联独特的社会定位出发,从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 凝聚妇女、带动家庭、联动社会 ” 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履行自身职能,团结带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和谐家庭建设。5

9、 一是努力提高女性素质, 以女性的文明进步带动家庭的和谐。女性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个家庭主妇的素质对她的父母、配偶和子女都有巨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直接影响三代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家庭的和谐程度。所以,提高女性素质是妇联组织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女性群体开展多层面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女性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从而以女性的文明进步来带动家庭的和谐稳定。如在现阶段我区围绕“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提出开展“清洁余杭”大行动,区委区政府落实给妇联的任务是开展庭院整治,净化美化绿化家庭院落卫生。其实庭院整治的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

10、过程,就是改变人们生活陋习和不文明行为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友好,树立文明、和谐、健康的良好社会风尚。2、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围绕党的中心开展群众性活动是妇联长期的工作方式。长期以来,妇联一直把先进文化的理念贯穿在具体的工作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美德教育人、以亲情感化人。开展“ 五好文明家庭 ” 、“ 特色家庭” 等评比表彰活动,树立典型,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灯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 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广大家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举办家庭文化展演等系列活动,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家庭文明的创建活动, 努力营造诚信友爱、 融洽和谐

11、的社会环境。6 3、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以科学的家教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支点,而传统的家长制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亲子之间和谐共进的因素。各级妇联组织应着力于把科学健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传递给千家万户,在家庭成员中营造“ 平等尊重、共同成长 ” 的民主氛围。应依托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站,在全社会构建起家庭教育工作组织网络,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从而在广大家庭中形成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新型亲子关系。4、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以有效化解家庭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妇联组织要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倡导主流思想,特别要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 婚姻法、 劳动法、

12、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妇女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如“平安家庭”的创建就是以家庭的平安,促进社会的稳定,积“ 小安”为“ 大安” ,是推动广大家庭参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谐的有效途径。对造成家庭不和谐的种种因素同样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要对来信来访和群众反映的侵犯妇女权益的现象依法进行处理或调解,并要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110家庭暴力救助中心”、“妇女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全面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5、实施关爱行动,以救助弱势群体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家庭的经济收入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妇联组织应从妇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7 事情抓起,以关爱行动作为服务妇女的载体,积极开展“ 姐妹帮扶工程” 、 “春蕾助学”活动、 “ 农村女劳力转移就业培训 ” 等关爱行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服务,为特殊家庭解难,从而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安定稳定。余杭区妇联钟海芬2007年 7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