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诵读 望中南山余雪 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6926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诵读 望中南山余雪 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诵读 望中南山余雪 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诵读 望中南山余雪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诵读 望中南山余雪 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终南望余雪终南望余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绘的终南山的雪景,体会作者的心情。教学时数: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今天,我们 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祖咏。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 )人。少年时即有诗名 ,是王维的诗 友。王维被贬济

2、州时,曾赠诗给他 。诗中说 :“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 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 )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开元十二年 (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 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终南望余雪曾传 诵一时。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唐代应试诗 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 完,他回答说“意尽 ”。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

3、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轮读古诗,正音。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 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 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因为 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 。“秀”字,点染终 南山雪景的秀丽。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 。“浮云端”三个字,表现 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 佛浮在云端 。“浮”字,用得

4、生动传神,化静为动 ,使画面增添了生气。这两句, 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 。“暮”字说明这是傍晚 。“林表明霁 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 。“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 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 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 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 雪时天气更冷。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 到的生活实感。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个“望”字;一写 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 四、体会写法,感悟诗情四、体会写法,感悟诗情 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 尽之意在言外。 诗人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 ,将终南山与长安相比,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 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有 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五、多种形式,激励背诵。五、多种形式,激励背诵。 1.个别背。 2.小组对抗赛。 3.全班齐背。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