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卉产业的调查报告 马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536518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花卉产业的调查报告 马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花卉产业的调查报告 马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花卉产业的调查报告 马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花卉产业的调查报告 马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花卉产业的调查报告 马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花卉产业的调查报告 马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花卉产业的调查报告 马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花卉产业发展的研究关于花卉产业发展的研究【摘 要】我国的花卉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在逐步地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花卉产业发展现状我国花卉产业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中国花卉协会统计,1984 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有 1.4 万 hm2,1997 年增为 8.6 万 hm2,2000 年达到 14.8 万 hm2;花卉产值由 1984 年的 6 亿元,增加到 1997 年的 96 亿元,我国的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花卉生产仍以城市绿

2、化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农业部发布的关于 2000 年全国花卉生产的有关资料,绿化专用花木的生产面积占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的 50%以上,只有 10%左右的面积用于切花、切叶和种球的生产,但随着近年居民花卉消费的迅速增长,鲜切花、盆花生产占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花卉生产种类仍以传统名花、绿化苗木为主。经过 20 年的发展,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的变化,花卉出口额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据农业部发布的我国花卉产业统计报表,1998 年出口额为 3500 万美元,1999 年为 2865.9 万美元,2000 年为 2800 万美元,2001 年为 8003.38 万美元。花卉出口产品结构为:鲜切花以

3、菊花、月季、百合、花烛等为主,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仅云南省 2001 年出口额达 1540 万美元,2002年前 10 个月就超过 2000 万美元;切叶主要有杨桐、棂木、富贵竹,出口日本、美国等地;观赏苗木出口以红枫、鸡爪槭、竹类、白玉兰等为主。资料表明,2000 年全国鲜切花和切叶出口额占花卉总出口额的 13%,观赏苗木占 10%,盆栽植物占 70%。总体来说,出口花卉产品中优质花卉较少,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在花卉进口贸易方面则表现出:进口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速,进口时间由季节性变成近 2 年的周年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花卉商品化生产起步晚,花卉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

4、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国际花卉生产格局的基本形成,为满足近几年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巨大需求,花卉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优质种苗、种球、种子及园林园艺机械都依赖进口。2001 年全国花卉进口额约 30 亿元。总的来看,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益差,出口花卉种类单调且数量少,出口增长慢,花卉进出口贸易逆差很大,花卉生产缺乏特色。二、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1. 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序低2001 年国内花卉消费量较上年增长 21.2%。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花卉消费需求量每年将以 20%的速度递增,较世界花卉消费量平均水平高 10%。尽管国内花卉生产逐年扩大,2000 年为 14.8 万hm2,有花卉生产

5、企业 21975 个,但大中型企业仅占 11.2%。我国花卉产业每公顷平均产值仅是荷兰的 1.7%,以色列的 5.9%,哥伦比亚的 7.7%。正是目前花卉生产的状况造成国内市场上较缺乏优质花卉产品,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对需求的优质草花种子、草坪种子、花卉种苗和种球、成品花卉及园林机械和园艺工具主要依赖进口。进口金额逐年上升,在 1999 年北京地区进口花卉有 1000 万美元,2001 年北京进口盆花达 400 万盆,近 2000 万美元。2001 年国内进口花肥、花药、园艺工具及园林机械的金额近 1000 万美元,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70%以上;进口种子达 5000 万人民币。特别是入世后,关税下

6、调,进口花卉的优质优价,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这将给民族花卉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2. 专业技术人员较缺乏花卉产业上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从当前调查情况看,全国共有 2 万多个花卉企业,42 万户花农,从业人员 146 万人,但从业人员中只有 4.6 万名技术员,占从业人员的 3%,平均每户有从业人员 34 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花卉生产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较难,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3. 产业结构不合理据世贸组织统计,1998 年全球花卉贸易出口额超过 74 亿美元。产品结构为:鲜切花占 60%,小盆花占 30%,观叶植物占 10%,其中

7、鲜切花是花卉产业发展的主体。世界上许多花卉产业大国,鲜切花生产占产业的 60%以上。近 10 年来,国内鲜切花和盆花生产虽然受到重视,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国家农业部发布的 2000 年花卉产业种植比例资料表明:草坪、种子、种球、观赏苗木生产占花卉总生产面积的 56%,切花切叶仅占 7%,盆栽植物占 13%;绿化苗木、草皮、观叶植物占国内花卉产值的 80%以上。国内花卉生产面积是世界总生产面积的 13,而切花生产总量仅为国际市场的 3%。这与当前国际花卉贸易的产品结构形成很大反差,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劳力资源优势,还需要大力发展切花和盆花产业。3. 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花卉生

8、产和需求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的特点,花卉消费常处于“南花北调”状态。目前,花卉流通体系尚不健全,花卉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为: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花卉产销结合,花卉流通量较小,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高,加之缺乏先进的花卉采后贮运、保鲜技术及花卉流通过程的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评估难,优质优价难实现,影响花卉的国内外贸易。现在全国有近 800 个花卉批发市场,南方建成有 2 个花卉拍卖中心,最大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预计每天可成交 300 万-400 万枝鲜切花,可解决南花的国内流通问题,但要与国际花卉贸易接轨,扩大我国花卉的出口,还要不断地完善流通体系。4. 缺乏生产标准化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国内花卉生产标准

9、化的有关法规,国内花卉生产方式较传统,生产技术,如栽培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花卉保鲜、贮运及包装等技术落后,加之对国际花卉贸已要求的技术信息缺乏了解,造成我国花卉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如美国规定进口的盆景生产只准用泥炭、火山岩等介质,使我国用天然泥土栽培的盆景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花卉生产标准化成为入世后我国花卉国际贸易面临的重要问题。三、花卉产业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从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花卉生产具有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由传统花卉向新优花卉发展的趋势,而我国具有植物资源、气候资源和劳力资源三大优势,气候类型丰富,可生产的花卉种类多样;花卉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拥有许

10、多珍稀的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花卉,有着发展特色花卉的种质基础,具有巨大的花卉开发利用潜力;我国劳力充足而廉价,土地价格较低,有发展成品花卉的优越条件。只要我们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正确定位花卉产业发展的方向,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视花卉市场信息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流通体系,培育规范化的市场,建立竞争有序的良性环境,正确引导消费,解决供需矛盾,抓住发展契机,扩大花卉出口创汇,就一定能促使民族花卉产业走向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地说,当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1)利用劳动力资源、气候资源及土地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花卉企业进行投资,

11、带动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2)花卉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将重心转移到鲜切花和盆花发展上来,突出特色产品,创立品牌。在大力扶持鲜切花产业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3)对季节性生产出口的花卉,应加强花卉产业的信息管理,科学地进行市场预测,合理安排生产,了解国外贸易的技术要求和惯例,把握时机,扩大产品的出口创汇,走绿色产业发展道路。(4)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花卉产业特色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如荷兰的专业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日本的农协组织管理体制都发挥出较高的经济效益,花卉产销分工协作专业化程度较高,目前我国推行的公司+企业+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还需进一步探索。(5)加强对科研技术成

12、果的转化应用,结合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育花卉新品种,走花卉产品特色化的道路。(6)健全花卉产品的流通体系,扩大花卉的市场流通量,进一步完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于 2001 年 4 月实施的主要花卉产品等级条例,加强对花卉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现花卉市场的公平竞争、优质优价。(7)建立花卉信息网络,对花卉生产进行指导,规范市场体制,正确引导消费,充分了解国内外花卉产业信息动态,把握市场机会。(8)加强对花卉品牌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市场竞争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9)制定国内花卉生产统一管理制度,规范生产过程,结合国际贸易的产品质量要求,对花卉生产方式、采后处理技术、包装标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与国际贸易接轨。 07 园林(2)班0709110501 马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