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让你跟皇上对着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6510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濂让你跟皇上对着干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宋濂让你跟皇上对着干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濂让你跟皇上对着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濂让你跟皇上对着干(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濂:让你跟皇上对着干唐宝民早年的宋濂并不热衷于功名, 他一心钟情于学术研究, 想要成为一个纯粹的 学人。元朝末年, 他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了,元朝统治者想以他的名义来收 买天下士人的心, 便打算起用他为翰林院编修。 但这时的宋濂清醒地看透了不得 人心的元朝统治不可能长久, 加之无意于功名利禄, 便以父母年老需要奉养为借 口,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进龙门山,潜心著书。可惜的是,宋濂的这种清醒却 没能坚持到底,当朱元璋出现时,他心中早已沉寂多时的“匡扶天下”的理想之 火又被重新燃起。在皇帝身边的那 19 年,朱元璋对宋濂还是很器重的,让他担任高级幕僚、 充当顾问、负责起草文件,并兼任太子的经学老

2、师。朱元璋不但重用宋濂,还希 望宋家人能世世代代为大明做事,所以亲自任命宋濂的次子为中书舍人,宋濂的 长孙宋慎为殿廷仪礼司序班,祖孙三代同时在朝为官,可谓极尽荣耀。然而,蜜月期过后, 朱元璋渐渐对宋濂心生不满。朱元璋是个嗜杀成性的暴 君,认为只有推行强权政治、 施行严刑重法才能使天下稳定。而宋濂的治国理念 恰恰与之相反, 他信奉的是儒家的仁厚伦理,主张立国之道以宽仁为本。 朱元璋 不但自己要坚持严刑峻法, 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做, 但太子朱标却在宋濂 的教育下,对儒家的那一套仁政理念非常认同。朱元璋对报上来的案件亲自审定后,命御史送给太子复审。 其实那时太子不 掌权,朱元璋这么做,是想试试

3、太子的办事能力。结果,太子复审时把重罪都减 为轻罪,这令朱元璋很不满,他气呼呼地问御史:“朕与太子哪一个正确?” 御史哪一方也不敢得罪,只好以“陛下欲杀之,法之正也;太子递减,心之诚也” 的回答来搪塞。 朱元璋当然清楚, 太子之所以主张宽仁之道, 都是宋濂教出来的 结果,因此对宋濂就更加痛恨。遗憾的是,书呆子宋濂对此却浑然不觉,还在大 力推行他的“异端学说” 。洪武十年 (1577 年),宋濂以年老为由向朱元璋提出要辞官还乡,朱元璋巴不 得他早点走,所以很痛快地批准了。既然已经退休了,就应该从此不问朝堂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可宋濂却身处江湖之远,心念朝堂之事。他退休时,朱元璋写 了一首诗送给他

4、,其中有两句意味深长:“白下开樽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 ” 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回家好好养老,怡养天年去吧,国家的事,你就不要再 操心了。但迂腐的宋濂却没有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反而回赠了朱元璋这么两 句:“虽然我回老家了,但每年秋天,我还会回来看看的。”这样不识时务,朱 元璋对他岂能不恨上加恨?更让朱元璋气愤的是, 宋濂退休后, 依然以老师的身份给太子写信,继续向 太子推行他的仁爱理念。 而且,他真的每年都要回京城朝见一次朱元璋,把朱元 璋“迹应稀”的教诲当作耳旁风,朱元璋因此对他更加不满,一直在等待机会给 他致命一击。正在朱皇帝伺机等待的时候, 一个借口主动送上门来了。 胡惟庸谋反案事

5、发 后,朱元璋开始追查“胡党分子” ,准备一网打尽,以绝后患。查来查去,查到 了宋濂的孙子宋慎头上,宋慎被定性为“胡党分子”,牵扯到了其中。结果自然 是:宋慎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宋濂的次子也被株连而死;宋濂虽然早已退休, 但也没 能幸免朱元璋派人到宋濂的老家,将宋濂抓捕, 带上枷锁押到南京, 准备将 其处死。面对这个结果,不知宋濂是否想起了朱元璋当年对他的承诺:让他的子 孙都到朝中做官,“世世与国同休” ,心地善良的太子朱标得知消息后, 哭着向朱元璋求情,可朱元璋却不为所动。 太子欲投水自尽, 以死相逼, 朱元璋还是铁了心欲置宋濂于死地。最后还是马皇 后出面劝说,朱元璋才打消了处死宋濂的念头,

6、改判宋濂流放茂州(今四川省茂 汶羌族自治县 )。南京离茂州有数千里之遥,而且还要一路戴着刑具行走,这对 于一个年已 71 岁的老人来说,无异于变相死刑。结果,才走到夔州(今重庆奉节 县)地界,宋濂就一病不起,死于流放途中。表面上来看,宋濂之死,似乎是受了孙子的牵连,仿佛如果胡惟庸不倒台、 宋慎不被定为“胡党分子” ,宋濂就能平安无事。其实不然, “胡惟庸案”只是朱 元璋惩治宋濂的一个借口,即使不发生“胡惟庸案”,朱皇帝也会找到别的借口 来清算宋氏一族。其实,铸成宋濂悲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自身。如果当初,他 能看清官场的江湖险恶, 在朱元璋请他出山时不为所动, 继续在龙门山隐居著书, 做一个自在达人,他就不会有日后这样的下场了;或者在朱皇帝提出让其子孙都 入朝为官时,他能坚决加以拒绝;在受恩深处急流勇退,仿效汉代的张良那样名 成身退,也能得以善终。可惜的是,他没有做到这一点。据说,退休后的宋濂, 似乎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曾对人说:“若有意避远,并子孙亦杜仕籍,恐天威一 振,全族皆沉。”可惜的是,他明白得太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